腰圍偵測心血管疾病新指標
分類 / 直銷文摘
作者 / 楊惠君
期數 / 第121期
腰圍偵測心血管疾病新指標
朗讀:
逾65歲男性腰圍超過90公分、女性超過80公分,糖尿病盛行率為常人6倍。
要保持健康,可能得先從學習「勒緊褲帶」開始。一項調查發現,65歲以上老年人,男性腰圍若超過90公分、女性超過80公分,糖尿病的盛行率為一般老人的6倍餘;也就是中心性肥胖,比全身性肥胖更危險。
肥胖對健康的影響愈來愈明顯,專家也不斷研究更方便、快速的肥胖評量工具;除目前最常使用以體重和身高計算的身體質量指數(BMI)外,體脂肪比率、腰圍臀比,也漸受重視。
成大醫院附設醫院以雙能量體脂肪偵測儀,針對台南地區1438名、65歲以上社區老年人,進行各部位脂肪偵測及腰圍評量發現,若以亞太地區肥胖標準;男性腰圍90公分、女性腰圍80公分為肥胖定義,國內老年人肥胖盛行率為55.1,而老太太的肥胖率高達68.3%,高於老先生的44.7%。
以腰圍為指標,比BMI對心血管疾病的預測更準確,尤其是對糖尿病的預測,腰圍超出標準的老年人,糖尿病盛行率高達37.3%,為一般老人的6%高出6倍餘。在高膽固醇盛行率上,腰圍過粗者61.1%、正常者為56.3%,高三酸甘油脂盛行率腰圍粗者與正常者分別為38.7%、19.1%,高密度膽固醇過低腰圍者為15.3%、正常者為4.3%,高血壓腰圍粗為62.5%、正常者50%,心血管疾病罹患率分別為37.3%和25.6%。
成大家醫科醫師張智仁指出,由於BMI指數只能偵測性全身性肥胖,但中心性肥胖對心血管疾病的險因子,有更好的預測值。如以歐美的BMI指數30以上才為肥胖標準,國內MBI30以上的比率只有5%,但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的盛行率卻已很高,顯示國人身材和脂肪分布和歐美不同。
張智仁表示,腰圍對於健康的預測,女性比男性更重要,因為女性停經後,全身脂肪分布明顯改變,腹部脂肪明顯增加,腰部變粗、腎和大腿變細,這也是為什麼女性更年期之後,心血管疾病罹患率逐漸超過男性的原因。
男女發福年齡不同
男性易在中年發福,女性越老越重
調查發現,國人平均每3個人中,就有1個體重超重;而男女發胖的年齡不同,男性易中年發福,年過40歲逾半數過重,女性的體重則是隨年齡不斷「成長」。
台南成大醫學院附設醫院家庭醫學部醫師張智仁在11月11日的台灣醫學會「肥胖新知」教育演講上,發表一項肥胖盛行率調查,這項針對1638名、20歲以上、南部地區社區民眾進行的研究發現,以亞太地區肥胖標準;身體質量指數(BMI,體重/身高(公尺) 2)大於25為過重界線,肥胖盛行率為33.3%,而男女肥胖平均盛行率分別為40.2%及27%。
分析發現,60歲以前的男性,肥胖問題比女性嚴重;但60歲以後,女性的體重有後來居上的趨勢。男性肥胖比率在20到29歲為25.9%,30到39歲為34.9%,40到49歲達到最高峰51.4%,50歲以後反而下降,70歲以上肥胖率僅28.6%;女性在各年齡層的肥胖盛行率都比男性低,20到29歲肥胖盛行率為7.1%,30到39歲為18.5%,40到49歲29.5%,50到59歲為39.6%,60到69歲為48.4%,70歲以上高達52.5%,是同齡男性的近兩倍。
張智仁指出,研究早已發現,胖子的平均壽命普遍比瘦子短,所以,活得愈長的人,一方面可能先天基因較優良,另一方面生活習慣也較健康,必較不容易胖,這應是男性老年人肥胖率反而較低的原因;至於女性,因為有更年期造成體內荷爾蒙明顯產生變化,肥胖保護因子遞減,所以年齡愈大、體重愈重。
肥胖和慢性疾病的關聯,也再次在這項調查中證實。調查發現,BMI25以上,高血壓盛行率高達18.3%;糖尿病為11.5%、高膽固醇48.7%;高三酸甘油脂24.4%,高密度膽固醇過高(小於35)為16.7%,而心血管疾病患比率也高達13%。
(本文轉載自民生報,作者為......)
感謝您閱讀直銷世紀數位版內容
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