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轉因果,簡化疾病
分類 / 直銷文摘
作者 / 楊乃彥
期數 / 第222期
逆轉因果,簡化疾病
朗讀:
認識疾病真相
凡事必有因果關係,人類的所作所為,到頭來都「自作自受」,好的、壞的都必須概括承受,正是「種瓜得瓜、種豆得豆」,「要怎麼收穫先怎麼栽」。
民以食為天,每天三餐就有三次機會,吃進營養與熱量滿足身體正常運作的需要。古人一切食物都來自大自然,粗糧蔬果,平日多動少吃,多蔬少葷,飲食習慣早已印記在細胞內的DNA密碼之中。
西方工業革命帶來食品過度加工,破壞原本營養與屬性都均衡的自然食物。食品從種植、飼養、加工,全部工廠化;為了增加產量、方便儲存和運輸,以及改變口感和美味,現代過度加工食品缺乏營養,卻增加了添加物的毒素。
近數十年來,全球飲食與生活習慣的巨變,帶來流行的慢性病,所謂「死亡四重奏」──肥胖、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嚴重威脅現代人生活品質和身體健康。
世界衛生組織於2009年公佈,全球每年死亡人數約六千萬人,其中65%死於慢性病。美國每年醫療費用約2兆美元,75%花在慢性病治療,由此可見,慢性病影響整體健康和國家經濟至巨。這樣可怕的結果是食品業、醫藥業和人類無知所造成的共業。
「死亡四重奏」可以緩解、逆轉
「死亡四重奏」在日本被稱為「生活習慣病」,肇因於長期飲食與生活內容貧乏、混亂,造成體內代謝失序。緩解與逆轉之道在於多動少吃、多蔬少葷、淨化身體,減少地球負擔。
「菩薩怕因、凡人怕果」,去其因自然減其果。造成「死亡四重奏」的原因在長期多吃少動、多葷少蔬,導致肥胖、高血壓、高血糖和高血脂,都是身體代謝失常的現象。如同「心病還要心藥醫、解鈴還需繫鈴人」的道理,只要改善造成「死亡四重奏」的飲食與生活習慣,就能自然減肥,同時調控血壓、血糖和血脂。
清朝乾隆皇帝的養生之道是「節飲食、慎起居」,貴為天子辦得到,你我理當做得到。每天多動少吃、餐餐多蔬少葷,內容著重高營養、高纖維、低熱量;多吃清淡、原味、完整、當令食物,避開過度加工的食品。持之以恆,幾個月後就能見到效果,身體肥肉減少、血壓、血糖和血脂趨向穩定,精氣神逐漸提升。
如果「本性難移」,好逸惡勞的生活習慣無法改善,可求助生物醫學、保健食品以提高營養,降低熱量攝取,協助身體代謝回歸正常。
智者不依賴藥物
凡藥三分毒,化學藥物常阻擾營養素的吸收、代謝,長期服用會導致代謝混亂、病情複雜。1997年,美國亞培藥廠上市的減肥藥諾美婷,服用一年,體重約可下降4%,可惜復胖率高;長期服用反而增加心臟病或中風罹患率11%;副作用大於主要療效,被迫於2010年下架。
糖尿病藥物梵帝雅上市後,於1999~2009年之間造成4.7萬名使用者罹患心肌梗塞、中風、死亡,也被迫下架。美國每年死於處方藥中毒的病患高達14萬人,死於不當治療、不必要手術、院內感染、誤診等「醫源病」患者更高達90餘萬人,令人膽顫心寒。此一狀況已延續20多年,醫界只檢討卻無力、無心改善。
醫界普遍愛用藥物、少用營養素治病;美國民間普遍使用營養素補充品,每年因過量食用維生素僅造成約十人中毒,無人死亡,調降劑量即可。
營養素治病漸受重視
1988年,在法國巴黎召開「21世紀的挑戰和希望」研討會,有75位諾貝爾獎得主受邀出席,關於醫學問題,與會專家主張:「醫學不僅是疾病科學,更應該是健康科學,好的醫生應努力使人不生病,而不是只把病治好。」為新世紀的醫學指出方向,正符合古人「上醫治未病」的智慧。
化學藥品對身體與環境的傷害和汙染,啟發了全球養生保健人士回歸自然的潮流與趨勢,也帶動營養醫學(Nutritional Medicine)、功能性醫學(Functional Medicine)、分子醫學(Molecular Medicine)、整體醫學(Holistic Medicine)等自然醫學,點亮人類保健與疾病防治的明燈。
江湖代有才人出,引領此一潮流的豪傑首推得過兩次諾貝爾獎的包林博士對營養醫學與維生素防病、治病的研究、教育與推廣。其他主張營養醫學的全球知名專業傑出人士:雷斯全德、日本岡本裕醫師、Dr. Jonathan Wright、Dr. Andrew Weil、Dr. Mark Hyman等醫生主張以營養素取代醫藥治病,在臨床醫學獲得優異成果,成為普受敬重的醫學大師。
中醫有完整的哲理、經驗,也受到WHO的推崇;中醫的經絡養生學結合資訊科學,已可將身體經絡變化圖表化、數字化,把體質的寒熱虛實陰陽表裡完整呈現(如圖表),一目了然。
最新一代的經絡檢測儀可於十分鐘內測知經絡的異常現象,顯示身體自癒力、平衡狀態、生命力等數據,提供保健和治病的新方向,最有希望成為新一波醫學革新的領頭雁;若能結合西方營養醫學,雙劍合璧,威力無窮,成為提升生命力,遠離疾病的「生命營養學」,造福全人類。
感謝您閱讀直銷世紀數位版內容
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