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離憂鬱,迎向幸福
分類 / 直銷文摘
作者 / 楊乃彥
期數 / 第223期
遠離憂鬱,迎向幸福
朗讀:
五月多以來,全民籠罩在食品恐慌中,先是含禁藥的肉品、有蛆的學童午餐;接著是鋪天蓋地的塑化劑添加物,幾乎打趴了台灣的食品業,名牌大廠紛紛應聲倒地;再度顯示臺灣許多企業貪婪、缺乏品管、警覺性低,唯利是圖,一切向錢看,道義靠邊站,苦了花錢受罪的消費大眾。同時間,歐洲傳來大腸桿菌汙染食品事件,死傷慘重,嚇得民眾不敢吃生菜沙拉。
奪命連環扣
食品業者先破壞食物自然的營養平衡,再以上萬種食品添加物去掌控食品的色香味;為了降低成本,搶占市場,化工原料一再出現,簡直到了匪夷所思的地步,正是人心有多黑,食品就有多黑。
合法藥品也是黑幕重重,印度和中國大陸的黑心藥材也來自化工廠製造,以工業原料取代高級藥材,奪走美國數十條人命,驚動FDA全球緝查。
臺灣塑化劑供應商大言不慚,販售已達三十年,犧牲了一代人的健康。長期食用含塑化劑食品傷害肝臟、腎臟和生殖系統,難怪臺灣成為全球生育率最低的國家,其來有自,幕後黑手現形。
其實,臺灣的食品危機沒有中斷過,政府和民意代表從未正視食品安全問題,遲遲未能將「食品安全衛生」立法;不願建立主動稽核食品安全的專業隊伍,還給人民基本人權「食的安全」,黑心食品事件得以一再重演,少數的人力和經費無法為龐大食品業做必要的品質把關,保護廣大消費者。
如今連部分保健食品也因業者自主管理不慎,汙染嚴重;消費者若生病了,又得依賴毒性強烈的西藥。可見人生危機四伏,隨時可能中毒,而且毒素來源環環相扣,一波接一波,形成奪命連環扣,嚴重影響現代人的健康。
重視「生命營養」保護傘
各類毒素進入人體,除了本身毒性外,還會增加體內自由基,引起身體發炎,衍生各種疾病、老化、癌症、心血管疾病、憂鬱症等。傳統營養學與醫學使用營養素過於保守,僅著重預防營養素缺乏症,忽視老人與病人對營養素的特殊需求。其實,這類研究與時俱進,非常蓬勃且正面,在在證實善用營養素改善疾病效果良好,標本兼治。
本文將以營養素緩解「憂鬱症」的例子說明「生命營養學」,以增進廣義營養素,提升生命力、遠離疾病、享受生命。
21世紀的黑死病──憂鬱症
幾乎每天都聽到有人「不想活了」,憂鬱自殺,常選擇跳樓,悲慘而亡。是什麼力量使全球這麼多人求死心切、視死如歸?
全球憂鬱症非常嚴重,已被稱為「21世紀黑死病」。由流行病學角度看問題,加工食品氾濫所引起的營養素缺乏症,尤其B類維生素的流失應該是全球憂鬱症的重要病因。
為何有人樂觀?有人悲戚戚?原因可能很多,我們必須正視喜與悲的生理機轉。人體的腦部、脊髓和血液中有一種被稱為「幸福荷爾蒙」的物質──血清素,是振奮情緒的神經傳導素、體內製造快樂情緒的化合物,長期缺乏就會引起沮喪、憂鬱、失眠和想自殺傾向。
血清素在體內如何製造?食物蛋白質中有一種環狀必需胺基酸──色胺酸,經過含維生素B6的酵素催化,在體內製造血清素。因此長期缺乏維生素B6或色胺酸都可能引起缺乏血清素的憂鬱症。
現代人嗜吃白米、白麵、白糖、蔬果攝取不夠,缺少B類維生素的機率很高;喝酒、吸菸、高熱量食物、熬夜、吃藥等現代人的習慣都會增加體內B類維生素的需求量,更易引發缺乏症。憂鬱症好發於吃精緻加工食品的高度開發國家,吃粗糧的國家反而較少。缺乏營養學訓練的醫學界把憂鬱症當病來治,只知用藥,忽視基本的生理營養需求,陷入久治不癒,病人越來越多的窘境。
美國名醫馬克‧希曼醫學博士在其大作《大腦六星期健康計畫》(The Ultra Mind Solution)專書中報導如何以高單位B類維生素中的葉酸、B6、B12、維生素D3、礦物質鎂、鋅、硒、亞麻仁籽油,及高單位植物生化素(抗氧化劑),協助深受重度沮喪和躁鬱症困擾三十年患者數星期內擺脫沮喪的陰影。
現代人必須滿足生命的營養需求,降低發炎現象,啟動身體自癒能力,維護健康。體內和情緒相關的血清素、多巴胺等荷爾蒙都是優質營養素在體內的代謝產物,因此若要有充足荷爾蒙,體內必需有足夠且平衡的營養素;同時控制體內的發炎現象,才能緩解疾病。
重視體質養生,避免氣鬱
中華寶典《黃帝內經》重視體質養生,主張「憂鬱症」與氣鬱體質相關;因氣機鬱結而不行,造成情志不舒暢、心情抑鬱、情緒不寧、易怒善哭、失眠、消化不良等。改善之道在於理氣和行氣,建議可吃糖漬金桔或橘皮、醋浸生薑、花參麥茶、綠梅茶、香附川芎茶、全麥食物、橘子等。
人體之氣以通暢為順,順則易達動態平衡。如因情志不遂、邪氣寒或熱、痰等阻滯氣機;及體內氣血不和、陰陽失調,導致臟腑功能失調,產生各種疾病。常用的理氣解鬱中藥有香附、木香、青皮、蘇梗、佛手等,需經中醫師診斷、調配使用,因為氣鬱常伴隨氣虛、血燥、肝鬱、肺虛或虛火上衝等症狀。
氣鬱不改善會惡化成血瘀體質,引發偏頭痛、冠心病、中風、肥胖、腫瘤等,都因氣血不通造成。
(附圖)
生活習慣好,憂鬱不上身
人體是小宇宙,必須和大自然互動良好,才能祛病延年,享受生命的喜悅。
1.飲食多粗糧蔬果(大自然的精華)、藻類、豆類、核果類、魚類、羊奶等營養豐富的食物,少吃白米、白麵、白糖等過度加工食品,否則營養不良,百病叢生。如果吃藥,只治標未治本,容易造成代謝混亂。
2.活動、活動,要活得好必須多運動;適度運動可改善氣虛、陽虛、氣鬱、血瘀。多走路、運動四肢;拍打身體,使氣血通暢。常按摩膻中穴(心口)和內關穴(手腕內側三指處),配合深呼吸,有助舒展情志。
3.多曬溫和太陽或照射遠紅外線,增進體內陽氣和維生素D,促進全身健康,因為憂鬱症好發在陰氣重的冬天。
4.多關心別人,多做利他的善事,少顧影自憐。
5.「藥補不如食補」,身體不適,先食療;食療不癒,然後用藥。
臺灣心身病人口已達540萬,有200萬人曾有自殺念頭。缺乏營養的加工食品氾濫,加上添加物的毒素,身體受不了了,開始呼救,生命營養學正是解救之道。
感謝您閱讀直銷世紀數位版內容
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