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歡聽取善言
分類 / 直銷文摘
作者 / 傅佩榮
期數 / 第142期
喜歡聽取善言
朗讀:
如果我們向古代的孟子請教,那麼答案將讓人覺得驚訝,因為在他看來,領袖人物的條件只有一點,就是喜歡聽取善言。這又是什麼道理呢?<孟子.告子下>有一段資料,值得仔細參考。
魯國有意讓樂正子治理國政,而樂正子是孟子的學生。孟子說:「我聽了這個消息,高興得睡不著。」這時另外一位學生公孫丑就請教說:「樂正子剛強嗎?」孟子說:「不是。」
「有聰明謀略嗎?」孟子說:「不是。」
「見多識廣嗎?」孟子說:「不是。」
公孫丑接著問:「那麼,老師為什麼高興得睡不著?」孟子說:「他這個人,喜歡聽取善言。」公孫丑難免覺得好奇,忍不住再問:「喜歡聽取善言,這樣就夠了嗎?」
孟子回答說:「喜歡聽取善言,以此治理天下都還有餘,何況治理魯國?如果喜歡聽取善言,那麼四處的人都會從千里之外趕來把善言告訴他;如果不喜歡聽取善言,那麼人們就會模仿他說:『呵呵,我早就知道了。』那種腔調與臉色,就會把別人拒絕在千里之外了。讀書人在千里之外止步不來,那麼進讒言及當面奉承的人就會來了。與進讒言及當面奉承的人相處,要想把國家治理好,辦得到嗎?」
從上述記載看來,可知孟子善於把握重點。在公孫丑心目中,政治領袖必須是既剛強,又有聰明謀略,並且還要見多識廣。但是,一個人同時擁有這些優點的,極為罕見。既然如此,何不敞開心胸,廣納各方面的善言?所謂「善言」,是指正確而有價值的言論。因此,領導人物必須在開闊的心胸之外,還有判斷善言的的能力,知道如何肯定及欣賞別人的正確見解,這也是我們平常所說的「從善如流」。
再怎麼聰明的人,也無法避免「智者千慮,必有一失」,因此,「喜歡聽取善言」的特質,將可吸引人才由千里之外來貢獻心得,這不是何樂不為嗎?反之,如果自視過高,總覺得自己比別人聰明,那麼圍繞在四周的就恐怕都是些「讒諂面諛之人」了。長此以往,不是注定要失敗嗎?
羅馬時代有一位富翁,他常常覺得自己學問不夠。一方面各門知識的範圍太廣,另一方面他忙著賺錢而沒有時間唸書。最後他想到一個辦法,就是花錢聘請十位專家每天來家中上班。只要有客人造訪,在問清楚客人的專長之後,就找來他請的這一科專家出面負責談話,而他自己則坐在一旁靜靜的聽。他有一個單純的想法,亦即這十位專家是他聘請的,那麼他的學問也就無異於他個人的「資產」。換句話說,他等於同時擁有了十個專家的學問,那麼他又何必覺得自卑呢?
這個故事其實並不複雜。一位企業主是投資者,他未必了解自己投資的產業,但是他只要請了好的專家,讓專家為他工作,照樣可以獲得可觀的業績。羅馬富翁藉此提高了自己的地位,也可以在旁聽時增廣見聞,可謂一舉兩得。
樂正子喜歡聽取善言,各方面的人才都願意為他效勞,治理國家也不成問題。在此,我們一定很想知道樂正子後來的發展。根據<孟子>一書的記載,這位樂正子並未成功,因為上有國君、下有家臣,他一個人即使想要推行仁政,也是力不從心啊。封建時代的困境使人徒呼奈何。
今天是自由時代,孟子當初的觀點仍有參考價值。任何人,只要「喜歡聽取善言」,則不但在事業上可以化阻力為助力,在個人生活上,也將廣結善緣,不斷改良及提昇品質,形成良性循環。
感謝您閱讀直銷世紀數位版內容
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