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哈日風潮後,近二年來,國內在韓劇的帶動下,掀起了一片韓風,從濟州島直達班機一位難求的盛況,便可看出端倪。韓國直銷產業的現況又是如何呢?相信亦是許多讀者所關心的話題,為此本刊特摘譯日本『NETWORK BUSINESS月刊』於11月1日出版的韓國巿場專輯報導,帶領讀者一窺韓國直銷巿場的全貌。
高度成長,嚴重失序
韓國於1995年針對直直銷產業訂出相當嚴格的管理法規,當年也可以說是韓國直銷元年,對亞洲巿場來說,韓國算是開放得相當晚的國家,所以一旦開放,許多強調國際推薦的外商公司立即以大軍壓境之姿,長趨直入這個直銷處女地,加上韓國人死盯目標,卯足全力,不達目的絕不妥協的民族特性,使得韓國直銷巿場在開放後這幾年,每年均呈現100%的高度成長,2002年總產值達到約1仟700億台幣(5500億日幣),搶佔世界第七的排名。
然而在高度成長的背後,亦付出了『嚴重失序』的代價,許多社會糾紛及訴怨層出不窮,甚至直銷業被譏諷為『量產』、『受害消費者』的產業,迫使韓國有關單位不得不於2002年7月祭出修法的大動作。修法的最大目的在於保護消費者及健全直銷公司的體質,其中最重要的制度是成立『消費者被害補償保險制』,也就是說透過業界互助會組織,提撥基金,一旦有受害者產生,便以基金理賠。為了要讓這個制度一體適用,所以韓國政府強制規定只要是直銷公司就必須加入業界互助會,如果直銷公司不願意或未能符合互助會加入之標準,那麼便不得營業,換言之,凡違反消費者被害補償保險制度的公司,則一律被視為不法業者。
修法上路,互助會當家
這個全世界尚屬首例的新制度於2002年12月開始實施,在公平交易委員會的監督認可下,成立了『直銷聯合會』(MLM Union)及『直銷互助會』(Direct Selling Mutual Aid Cooperative)等二個互助會。互助會一成立,原本體質良好的公司莫不紛紛搶先加入,2003年4月底之前,加入『直銷互助會』的有104家,加入『直銷聯合會』則有84家,4個月之間,總共有188家公司加入了互助組織,成績相當可觀。然而不容忽視的是,仍有280家公司尚未入會,未入會的原因不一而足,而最主要的是互助會對入會資格審查相當嚴格所致,例如安麗、如新等大型外商公司多選擇加入直銷互助會,而互助會要求這些公司繳交高額的互助金。
一般而言,互助金有幾種,一是所謂的入會費,在直銷公司申請入會時,必須繳納約平均季營業額的3.3%,另一種是保險費,每三個月繳交一次,金額為季營業額的0.45%,此外便是保證金,也就是說,互助會會員必須提出現金或抵押品等保證,以確保有處理賠償的能力,金額依各公司信用評比有相當大的差異,從10%~40%不等。
至於直銷聯合會,互助費用是以營業額的固定比率為徵收基準,比率如下:

選擇加入直銷聯合會的多為中小型直銷公司,互助費用金額或許不像直銷互助會那麼地高,這對中小型公司而言絕非是一個輕省的負擔,然而也因為入會門檻實在太高,許多中小型公司礙於財務問題,遲遲不願加入,再一次考驗主管機構取締的能力與決心。
神話破滅,回歸現實
現今韓國直銷業除了要面對不法業者叢生的內憂之外,尚要應付整體大環境不景氣的外患。根據最新統計資料顯示,2003年營業總額較前一年度足足下降44.6%,只有932億台幣左右,每年成長百分百的神話,於2003年終被打破,排名前十大公司如安麗、如新、仙妮蕾德等外商公司或韓國本土排名第二的JU Network的公司2003年的業績亦紛紛下探。而撤出直銷巿場的公司家數則直線上昇;2002年底韓國登記有案的直銷公司有415家,到了2003年底,撤退了一半以上,只剩下175家。
僅僅一年,出現如此戲劇性的變化,除了歸咎於大環境外,互助會去蕪存菁的汰弱機制亦是致命的關鍵因素。然所謂危機便是轉機,互助會機制雖提早扼殺了體質不良的企業,但對存留的企業而言未嘗不是個轉進深化的契機,許多公司亦趁此機會改頭換面,勵新圖治一番,除了經營層世代交替外,亦在商品開發、顧客服務、財務體質改善等各方面痛下改革的決心與行動,期望重新贏得消費者的信心與產業形象,相信這對直銷產業長久的發展應是正面居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