訂閱優惠    註冊登入
全球華人直銷媒體第一品牌
直銷文摘

別讓童心去流浪


分類 / 直銷文摘
作者 / 游乾桂
期數 / 第119期

    別讓童心去流浪


朗讀:

讀過瑞秋.卡普蘭(Rachel Kaplan)的一段話,描述人與自然的關係時提到,親近柔潤的綠意、澄澈的溪流、蒼翠森林的綠色經驗,是人類與生俱備的子宮效應,人們會本能的、不怕麻煩的接近大自然。
對應羅素的說法:「真正的知識藏在大自然裡,」竟然衝撞出莫名的傷感,我們這一代的孩子到底還有什麼?
這種聯想,總會使我不由自主想起父母,很想明白他們心目中的孩子到底是一種什麼樣的東西,是人還是產品?養兒是為了功成名就、名揚四海、光宗耀祖,或者是成為快樂、活得有意義的生活家。

教育「第一」但非「唯一」
很不想說出這樣的話,但又如鯁在喉,不吐不快;真的很難相信,快樂的終結者往往是父母,我當然知道這也許與三

○年代的悲慘歲月有關,悲劇的時代把人弄得陰陰鬱鬱的,只謀一頓飽,什麼面子、裡子、自尊、自重等等全拋在腦後,甚至必須把所有有關快活的事全數隱藏起來,像個悲情城市似的撰寫人生。
但是無論怎麼說,這樣的年代也算過了,人犯不著再用那種餘毒來荼毒自己與孩子的小小心靈;沒錢的年代,文憑總在首位,那是賭徒唯一可以翻本的技倆,於是我們教孩子,寒窗十年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知識是無價的;只有文憑才有名位等等,人開始被物化,以為人是可以抽離人性,出門工作,入門睡覺,賺錢過生活,再用錢看醫生,把生命寫得庸庸俗俗,一旦把錢移開,人變得一無所有,這樣的教育缺乏活著的基本想望,活得與犬無異。
文憑的時代,人被考試壓得喘不過氣來,我有過惡夢侵身的經驗,夢的內容竟全都實現,國文考12分、數學10分、生物5分之類汗涔涔、淚漣漣的恐怖圖騰,學了心理學後才明白,重複機械化的考試是重傷心靈的劊子手,把人格解得支離破碎,而考試最後殘留多數只有一張文憑與一個非常不快樂的童年而已,至於那些為升學而記得的記憶也全遺忘了。

遠離考試魔咒
研究發現,大學畢業的知識分子會主動到書店買些不關錢財的書來閱讀的,只有10%左右,這或許可以解釋成「恐懼閱讀」吧,我們把原來屬於閒情的讀書,玩成悲情。
文憑時代的餘毒其實是深廣的,它慢慢塑造同一時代人們的思考邏輯,為了一種虛幻的成就,把孩子整得孤僻、落寞、冷淡、焦躁、不安,這樣的孩子,又會完成什麼成就之類的結果;也許喜歡創造蒙太奇式的弔詭吧,老把自己當做萬能,會設計一種自己搬不動的石頭的魔術,荒謬而不自知。
即便發現成績不再管用的年代已經到來,還是有人死守不放,廢聯考的聲音震天嘎響,多元入學計畫開始進行,這無外乎想讓你我的孩子們在更人性、有活力、展幽默的環境下生活,讓孩子得以「活生生,」用一種屬於孩子天真式的思考,讓他們可以用自己的生命水彩筆,彩繪人生的新藍圖,為了孩子營造夢田的計畫,為什麼還需要反對?
莫非成人有病?喜歡用虐待孩子自娛,或者理不透健康、快樂的孩子能做什麼?
我想教育的目的一定不止想教一個會賺錢、讀書、工作的機器,而應包括有情趣、很精緻、會生活,把生命意義解得很圓融等等特質的人,我們期待孩子能在我們年老時,持父母之手,與我們諧老,在我們需要他時,他能高喊我在,這樣的「天倫圖」需要我們用心羅織,一種缺心缺情只以利益掛帥的教育,養不成真心真情的孩子,當教育的愛是用錢寫成時,當心老了我們也會被用錢解決,進了養老院。

你的孩子快樂嗎?
有人看了我的兩個小寶貝後問我說:「你是怎麼辦到的?」這樣的溢美之詞,有些令人不自在,我是怎麼辦到的?其實我也不明白,應該是真心誠意的以身示範吧!孩子生活中藏著滿滿的我活因子,我不用口說,改以身教;不在乎成績,考好時讚美,考壞時寬容,只關心過程,懶得理結果;他們其實沒有朋友口中的那麼好,屬於孩子的麻煩,他們一樣不少,只是我知道屬於孩子成長的錯,大人沒有權利漫罵的;該他們的經驗,我不忍剝奪,用孩子本位思考,還他們一張完整的童年地圖。
我不喜歡:「機器時代,本來就是電腦童年,不可能回復鄉下的綠野平疇的奔放童年」之類的說法,彷彿把人生一刀兩斷、一翻兩瞪眼似的,教育永遠不會離開盧梭的想法,相信孩子是大地的精靈,喜歡與自然為伍,他們習慣躺在綠色的懷抱裡,和諧吐納著呼吸,像一個田園詩人;於是教室內的課程,孩子冷冰冰,教室外的教學,孩子樂如火,似乎透露人類天性的一小部分。
我開始堅信,一旦離開快樂就什麼都不是了,孩子也是如此,我不在乎成績與成就,更惦記的是,是否快樂,這並不代表我對孩子毫無期待,而是不想逾越年紀,懂得他們的能力與承擔的極限,盼望孩子活得像人,不要像大人一般,個個活得如狗。
教室不在屋內、教室裡、電視機前,它在樹下、林內、溪旁、花園裡、山上,天地闊得多,這樣的格局對孩子很滋補,他們看事情的格局也就愈來愈宏遠,當然不可能棒到那裡,但至少有些自己的觀察,我對孩子的要求向來很低,因為我深信,人是慢慢進步的作品,5歲不該像15歲,否則我該改口稱他爸爸才是。

別剝奪孩子唯一的童年
康德相信,人活著的目的只有一個,就是像人。
我好心儀這種觀點,將人解得好有尊嚴,好有格調,不是一種委曲求全的痛苦代言人,只是這種十八世紀的聲音,我們引頸長盼的二百多年,幾經浴火,才漸有所感,也算是遲來的正義,在空谷中傳來跫音。
就因為機器年代的顛覆,所以我們才更要難得的綠色童年,這種反向思考是成人非常欠缺的思惟,如果老是被動的順應進步的軌跡,不用思考人存在的價值,那麼也就不必教育了。
再不思考,我們已快變成名副其實的機器人了,用電腦、刷卡、自動提款、電車代步,這樣的人種適合住在外太空;當然不必談什麼環境保育的,機器用不著吸氧吐二氧化碳,只要加裝一座氧氣筒,或多設些氧氣供應站即可。
自然是孕育生命,重塑生命的工廠,它正一寸一寸的被破壞,公元2000年將有30%的孩子會生活在沒有曠野的大都會,把成長最珍貴的12年,浪費在虛擬空間之中,只是在沒有樹洞林泉可以隱身的地方,成長的童年,除了震耳欲聾的機器聲之外,還有什麼?
自然主義學者法蘭克說:「孩子需要一些地方,讓他們可以在樹下打來鬧去,用蔓藤盪來晃去,而不會有人大聲的說不」,在教育制度正大步邁向改革之際,我想不必再造一個知識分子的菁英主義,而是還給孩子真正浪漫的童年。
(本文作者為心理諮商專家,現為中國健康家庭協會理事長)

感謝您閱讀直銷世紀數位版內容


標籤:  

延伸閱讀

猜你喜歡

熱門內容

結合金融業掀起服務戰

直銷邀約方式創新的原則

除舊布新談座右銘

知性溝通---酒後不亂

創造人員直銷與網路行銷的完美結合

公平會為直銷到底做了什麼?

新世紀的生活型態

直銷旋風的學理見解

卓越是競爭磨出來的

消逝的童年

影音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