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腔鏡
分類 / 直銷文摘
作者 / 黃淑芬
期數 / 第115期
腹腔鏡
朗讀:
揭開胰臟病變神秘面紗
胰臟是人體重要的消化及內分泌器官,對人體每日所需之3大營養素(蛋白質、脂肪、葡萄糖)的分解及代謝的功能而言,扮演著吃重及不可或缺的角色;從台灣前10大癌症的發生率、死亡率數字看來,胰臟癌雖發生率排不上名,卻分別占了男女癌症死亡原因的第8以及第9位,胰臟癌細胞特有的凶猛生物活性,由此可見。
胰臟深埋在人體上腹部的後方,前有胃臟,左有脾臟,右邊有十二指腸,後方有脊柱相依。一旦出了什麼問題,較難早期獲得診斷。長久以來,人類面對這個攻擊性強、致命性高的惡性疾病,實在苦無對策,通常在診斷確定之後,只有不到一成的病人能夠活著超過一年。
罹患期間,日常生活承受著各種痛苦,包括不斷增強的疼痛、噁心、嘔吐、厭食、體重下降與衰弱等,民進黨創黨主席江鵬堅先生、西班牙男高音克勞斯及醫界耆老熊丸醫師皆在眾人的惋惜中因胰臟癌離世。
林口長庚紀念醫院一般外科主治醫師葉大森博士表示,胰臟癌依其解剖位置,可以區分為頭部和體尾部癌。胰臟的頭頸處靠近胰膽管,有豐富的血管通過,一旦長了腫瘤就容易侵犯到膽管,病人會出現黃疸的症狀,因此較有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時機;體尾部的胰臟,位置遠離膽管,位於左上腹部深處,腫瘤悄悄的長大而不易察覺,常常沒有症狀,發現時往往為時已晚。
手術是治愈胰臟癌的唯一方法
「手術」是目前唯一能完全治癒胰臟癌的方式,不過,大約只有10%的胰臟癌患者能接受手術治療。為了減少患者在手術前不必要的剖腹探查,一般可在影像檢查之後,再藉由腹腔鏡做更仔細的腫瘤臨床分析,以判斷是否可以做根治性的外科手術,才執行正式的剖腹手術,藉此減少患者因傳統剖腹手術所帶來的劇痛和腸麻痺,而病人也比較有意願和體力接受其他輔助性的治療,例如:化學治療及放射治療等。
葉大森醫師表示,對於胰臟的良性腫瘤或位於胰臟體部(尾部)的低度惡性腫瘤,實施腹腔鏡胰臟手術中,效果最顯著的要屬胰島素瘤。他說,因為胰臟位於後腹腔深處,手術又涉及腸繫膜靜脈、門靜脈等高度危險的解剖位置,一般傳統剖腹手術,需採取30公分甚至更大的剖腹傷口,來移除良性或小於2公分的胰島素瘤,造成病人因低血糖休克,甚至有生命危險;此時,若選擇腹腔鏡胰臟手術,只要透過幾個1公分的小傷口來切除腫瘤,就可望減少傷口感染、肺部塌陷感染、手術後腸胃道麻痺等缺點。
雖然腹腔鏡胰臟手術有這麼多的優點,不過,由於手術中所使用到的監視系統、超音波、諧波刀、內視鏡血管縫合器及腸胃道縫合器等工具,所費不貲(健保不給付),並且手術需由熟稔胰臟手術及內視鏡手術兩個領域的外科醫師來操刀,有著一定的技術門檻。
胰臟癌的高危險群包括:長期下痢、排脂肪便者(即是排便完水面浮著一層油油的脂肪)、不明原因體重減輕、上腹痛、背痛者;發生阻塞性黃疸者;沒有糖尿病的家族史,卻在50歲後發生糖尿病;老年人發生找不到致病原因的胰臟炎等,如果有上述症狀應及早就醫。
(本文取材自亞洲醫藥網)
感謝您閱讀直銷世紀數位版內容
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