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講聽千遍,怎能不厭倦?
分類 / 成功法則
作者 / 李旭
期數 / 第58期
演講聽千遍,怎能不厭倦?
朗讀:
被封為「明星講師」的領袖,經常面對數以百計甚至千計的群眾,舉手投足間必然有其魅力與影響力;但是,每天說同樣的話、做相同的動作,將會出現失去演說生命力的危機。
演講最怕流於公式化
「公式化」的演講對於新鮮人而言的確巧妙,或許談不上震撼,卻也絕對精彩,但對於長期重複聆聽的夥伴而言,不免會在心中畫上一個大問號:「怎麼一成不變呢?」
正統的直銷教育必然強調完整的複製;但是當將複製的觀念套用在講演上時,則顯得礩礙難行。講師們的自我訓練如何思考?如何自我成長?如何同中求異?如何瓶酒互換?
當一篇篇「固定的」講稿出籠後,也許你覺得老神在在,不用準備,但陷阱往往也在最不易出亂子的所在出現,那就是前面所提到的「公式化」。要避免公式化,除了自我不斷修正、提昇外,訣竅則是與現瑒聽眾作「真情摯性」的溝通,而溝通的過程就須仰賴「口語及非口語」的訓練。
口語表達的回馬槍
口語表達雖然在演講時非特別重要的關鍵,但絕對是加分及相乘的奇寶,它能使講者在臨場時增強自信心,更能在適當時機流露真性情或施展一記當頭棒時,與人又愛又恨的滿足感。
首先,說話時要掌握「餘韻」,尤其是在接近結尾時,更要簡捷有力,讓人有一種軋然而止的痛快,不得不激動地起立鼓掌外帶哨聲安可聲。擲地有聲的結尾最常見即是中國說話藝術中的極致─相聲,相聲中所謂的「抖包袱」就是運用這種快刀技巧,斬得聽眾無不怕案!
掌握餘韻最忌諱的就是「補充一點」、「附加一項」、「最後……」等溺不死人卻煩死人的客套廢話,有時還搞的聽眾以為結束要起身,不料又來一波,弄的是哭笑不得,台上台下一團尷尬。
常聽人說:「罵人不帶髒字兒」,「髒字兒」罵不得,但是不罵出來心中那把火又不能盡在裡頭悶燒,這時「反切」就能派上用場,不但能讓現場氣氛為之一振,更能紓解因現場互動效果不彰所積壓的不滿情緒。舉個例子:
客人:老闆,搞什麼?我的麵怎麼那麼久還不來啊?
老闆非常不悅,放下煮麵工具,正要開罵……。
客人:「……」
老闆龍心大悅,免費請他吃一碗。
這位老兄是說了什麼?讓老闆不但收起開罵的情緒,還甘願請他吃麵呢?如果是你,你會說什麼呢?想想看,別急著找答案,看完全文答案就會出現了。
反切的功夫總是能夠化險為夷,化暴戾為祥和,化干戈為玉帛;但是也非萬靈丹,還得用得巧妙,時機與對象甚至後續的「詞兒」要如何接,都是必須相互搭配,才能收得宏效。
非口語表達的精雕細琢
非口語表達的地位不下於口語表達,通常可以補內容之不足,甚至加強表現的效果,如果一位好的演講者能專心傳達出有關自己的「正面訊息」,不但聽眾能感受到,自己更能因此而有強烈自信,並且不致流於公式化,而在聽眾心中留下好印象。
一、臉部
正面訊息包括:
.保持微笑
.嘴臉肌肉放輕鬆
.機靈、感性、敏銳
.隨時願意傾聽
負面迅息包括:
.嘴唇緊繃,臉皮僵硬
.不自然地假笑
.皺眉
二、眼部
正面訊息包括:
.良好的視線接觸
.自然地眨動眼睛
.眼神略帶感性
負面迅息包括:
.不顧聽眾,缺乏接觸
.瞇眼
.頻頻看下方或遠方
三、頭部
正面訊息包括:
.隨視線擺動
.上下自然點頭
.挺直
負面迅息包括:
.歪頭斜腦、低頭
.不與視線一致
四、身體姿勢
正面訊息包括:
.自然大方開展
.略為靠近聽眾
負面迅息包括:
.雙臂交叉或手背身後
.冷漠、疏遠、不移動
五、手勢
正面訊息包括:
.雙手自然開放
.置於身前
.接觸互動
負面迅息包括:
.搓捏不停
.遮嘴,摸臉
.雙手緊握或貼於身體二側
非口語的練習不論台上或台下,只要與人互動時,均應練習到自然誠懇;舉手投足間流露出真性情,而非虛偽造假的表面功夫,才能成為好習慣。
連自己對那些千篇一律的內容都有些受不了的講師們,建議您,重新為自己設計、粧點不同的色彩;當有一天,你的出場、開場、橋段、舉例、動作、結語……都改變了,而你又能完美的演出時,誰會最興奮呢?試著給每一個認識自己的人多一些不可思議的驚訝,當然也包括自己。
最後告訴您那位客人說的話。他說:「如果不是你的麵這麼好吃,我才懶的等呢!」妙
吧!
感謝您閱讀直銷世紀數位版內容
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