訂閱優惠    註冊登入
全球華人直銷媒體第一品牌
直銷文摘

中國式管理為什麼主張仁智並重?


分類 / 直銷文摘
作者 / 曾仕
期數 / 第175期

    中國式管理為什麼主張仁智並重?


朗讀:

很多人不明白「自作自受」(自己必須為自己的所作所為,負起全部的責任)的道理,也忘記孔子「學則不 固」(學習的目的,在提供更多的選擇,使自己更加不固執)的原則,以致盲目地相信 ,並且固執地傳播。
聽到「知識時代」,便真的認為「知識即力量」,深信知識時代已經來臨,而隨時掛在口頭上,誤導更多人。我們最好深一層想,看清楚知識時代所重視的,是在於品質的提昇和速度的加快。但求快速而有效地滿足顧客的需求,是不是經常不擇手段,反而用知識來害人呢?
放眼人類社會,知識程度不高的人,大多忠厚老實、比較不會害人,是不是事實?我們當然極力贊成知識應該普及,大家都應該努力增進自己的知識。然而,我們並不認為,「知識即力量」,因為知識是工具,可以為善也能夠為惡。必須透過仁義的指導,才不致誤用,產生正當而有用的力量。知識時代,更應該重視仁義精神,把知識活用得合乎仁心義理,才不致造成黑心社會。
錢穆教授曾經把六祖壇經,列為中華兒女必讀的經典之一。他認為這一本書,最能夠代表佛家的思想。六祖惠能,是一位不識字的樵夫,知識水平很低,卻能夠「一聞經語,心即開悟」,成為一代宗師。可見學問除了知識之外,還有親自體驗的部分,不能夠以偏概全。
孟子公孫丑篇,記載這麼一段話:「孔子的學生子貢,有一次問孔子:『您是聖人嗎?』孔子回答:「聖人不敢當,我只是學不厭、教不倦而已!」子貢說:「『學不厭,智也;教不倦,仁也。既仁且智,當然是聖人了。』」
仁智雙修並重,才是理想的人格。先聖先賢,不含有絲毫神秘的意味,全部由學問修養,逐漸累積而成。西漢大儒董仲舒說:「仁者所以愛人類也,智者所以除其害也。」仁智並重,應該是現代融合東西文化的新精神。
仁是做人的道理,智是做事的依據。人際關係所重在仁,工作績效所重在智。兩者兼容並蓄,才是最為合理有效的管理。知識需要仁心的指引,才不致濫用。有很多的事情,必須通過時間的考驗,不能夠一味求快 。要知識真正發揮力量,最好重視個人的修養。知識經濟時代,非重視仁心義理不可。所以中國式管理,始終倡導「德本才末」,重視人才,而不是著眼於能力,如果不能仁智並重,我們對於知識經濟,應該特別提高警惕。

感謝您閱讀直銷世紀數位版內容


標籤:  

延伸閱讀

猜你喜歡

熱門內容

調整自我價值觀,讓生命更圓滿

奉獻的力量

富有、自由、快樂的金錢藍圖

如何建立2006旺年的品牌策略

團結力量大組織行銷贏在向心力凝聚

卓越的領導特質

直銷的通路價值

自己畫出成功藍圖

莫忘初衷.回到原點

真心

影音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