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才試用
分類 / 直銷文摘
作者 / 李飛彤
期數 / 第200期
危才試用
朗讀:
創造團隊高昂的鬥志與旺盛的企圖心,讓每位員工都兢兢業業的賣命,很多企業經常挖空心思地左思右想。一家頗具規模的金融企業,有一套「了不起」的做法,令人不敢恭維。CEO親自主導人事權,用人之明快,快到一年半載就可以「集體」走馬換將。
這天才剛開完高階主管會議,這位「集權」總裁在散會前,突然請秘書將一份公文呈上,並親自將公文內容逐字唸出。長長的一大段沒人記得,印象最深刻的是最後四個字──即日生效!
總裁唸完,瀟灑的放下公文,二話不說逕自步出會議室,留下一群錯愕的高階主管,尤其是自己的名字躺在公文中,硬生生地被總裁唸出來的幾位高階主管。
這些平日努力表現,盡力發揮一己專長的高階主管,被老闆在會議室當眾宣佈「FIRE」,而且毫無轉圜,即日生效,極盡污辱的被重重摔在角落。
無預警,零溝通,晴天霹靂般的人事令驟然而下,怪的是沒有任何一個人提出抗議,更看不到組織裡離情依依或是溫馨送舊的畫面,有的只是消息公佈後,每一張詭異的表情,還有那似笑非笑的嘴臉。
聽起來怪恐怖的咧,這是什麼樣的企業啊?!如此這般的領導文化,公司的績效與士氣會提升得起來嗎?有趣的是這家公司還曾經業績輝煌,在業界叱吒一時!
走險招是非常時期的非常手段
曾幾何時創造傲人績效的企業,如今每個人開始意識到自己可能會是下一個中箭下馬的「鏢靶」,且戰且走的心理狀態早已成為團隊文化,企業內瀰漫著隨時「砍人、走人」的氣氛,沒有安全感,更談不上忠誠度。
這位CEO的經營觀念就是「危才試用」,而絕非「唯才適用」,因此在業界傳出用人量最大最兇的名號。基本上他將人力或人才視為「耗材」,而非「資源」;拋棄式的用人哲學,卻讓他在企業內養出了一批批嗜血的鬥爭殺手,這也正是他所期望的形式。
明知不可為而為之,業界名聲又臭又爛的人,經常會被他網羅,甚至坐上「二把手」的地位;有人想不通,卻有人早就參透。
爛人再爛絕不會爛在「蜜月期」,這段期間他會力圖表現,取得老闆的肯定,貢獻出最精湛的才華,其實多少會為公司創造出績效。只是當這群爛人還來不及「爛」,CEO就開始在外放空氣,廣挖同業的經營團隊,當話傳回來,爛人企圖力挽狂瀾,再創一個績效高峰以討主子心歡。不久,「砍人」會議就會召開了,通常這些爛人還冀望在會議中會被褒獎一番,結局卻是另一波新的人事案!
創造企業內「人人自危,個個不保」的氣氛,是這位CEO心中的上上策,骨子裡打得算盤就是要企業內部員工,甚至高階主管相互牽制,誰也不要太囂張,因為一個不小心,就會被拉出午門。
走險招有必要,那是在審慎評估之後,經過沙盤推演,能夠掌控危機的狀況下,偶一為之,所謂非常時期的非常手段。
我們假設這位CEO初期是期望透過走馬換將的做法,來刺激所有人將事情作好,拿出績效,保住自己的位子。孰料到最後竟是走火入魔,自掘墳墓。
從內心創造員工對自我的挑戰
企業要激勵員工絕不是頻出狠招,但也絕非懷柔至上,我們倒是可以思考以下三種激勵的可行性。
1.恐懼式激勵:上述CEO的做法標準恐懼式,但是較屬於陰險性的恐懼。還記得小時候,常聽到一句話「少一分,打一下」,因此為了怕被打一下,所以才努力讓自己不要少一分。這就是在恐懼陰影之下,產生的動力效用。
許多業務團隊也經常玩這一招,如果這個月未達成應有的業績標準,扣多少錢;組織未達一定績效,主管降一級;新人試用期間未達試用基準,不予錄用。
凡此種種,都是藉由外在壓力或懲罰,達到刺激改變的目的,久久一次堪稱良方,若是經年累月,樂此不疲的話,很抱歉,被激勵者不「皮」很難。
2.誘因式激勵:顧名思義,給點好處嘛!別傻了,誘因式激勵只會將胃口養大,絕不是「給點好處」就能矇混過關。
現代人說真還挺「犯賤」,送你一個獎勵品,還嫌東嫌西,從小禮物到小家電,從小家電到大家電,從大家電到樣樣嫌。曾經就有一個業務團隊,光是想送啥玩意兒當作激勵目標就想到快禿頭,因為早有人放話,冰箱冷氣電視之流,一概沒興趣,家中沒地方放那麼多台;最後乾脆出國旅遊,結果更是烏煙瘴氣,張三說去過了,李四卻說很想去,王二麻子也來插個花,說什麼哪裡哪裡更棒啦!
所以說「犯賤」,給臉不要臉,獎勵是一種尊重,他卻放縱,一點也不知珍惜或感恩。因此以業務做導向的直銷業者,乾脆一不做二不休,送雙B系列轎車,不夠過癮嗎?來呀,有本事做到業績,送你別墅,如何?
不騙你,還真有不少人真的獲贈,只是下一個階段呢?誘因何在?恐怕要考慮送一架私人飛機,送一個小島,或是送一趟太空之旅喔!
3.成長式激勵:為誰而戰?為何而戰?這是關鍵,今天要請一個員工做好一件事,要求一位sales達到一定的業績,怎麼做?給他人生的動機與方向,讓他從內心想做,創造他對自我的挑戰,而非對外的戰鬥。
創造運動家的精神文化
曾經要求一個業務團隊為自己訂出高目標,眾人噤若寒蟬,清一色對自己是否有能力做到,都抱持懷疑態度。有人甚至說:「不要那麼多啦,夠了就好了啦!」
請問什麼是夠了?當不缺乏的時候就是夠了!再問,什麼時候不缺乏?通常這些人需要知道他不是被人推著往前,而是自己非得衝出去。也有人曾說:「喊出一個高目標,做不到很丟臉,還不如保守一點!」挺有道理的。
保守很重要,不要太過虛華,只是堅持保守的同時,會不會令自己掉入畫地自限的僵局,一生都無法「破繭」?企業團隊績效要達到高峰不難,要持續飆在一個水準線之上,就是功力了。
經營者走險招,短期或可見阿斯匹靈效應,中長期就難逃病入膏肓的命運。企業內良性競爭,創造運動家的精神文化,才是正道;若是形成漠然冰冷的鬥爭文化,內耗內損的程度加劇,企業得「內傷」的結局可以想見。
感謝您閱讀直銷世紀數位版內容
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