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織童話夢田
分類 / 直銷文摘
作者 / 游乾桂
期數 / 第123期
編織童話夢田
朗讀:
寫書,對我來說不是什麼新鮮事,但寫「童話書」,很新鮮。為什麼想寫?夢吧。
希望將講給兒女聽,津津有味的故事,一一地搬上文字舞台,讓孩子享受一種從未有過的快意;我的故事常常可以把悲傷的女兒逗笑了,替忿忿不平的兒子,開一扇心靈的窗,同樣的想法,也期待這些故事,能陪更多的孩子一起徜徉在夢田裡,不再只是個讀死書的人,少了慈悲喜捨。
教育的目的,在我看來必須教出一個人,至少是一個像人的人;如果是人,就必須會生活,懂生命,這兩樣東西,我們的孩子們偏偏不懂,這也是我寫童話給孩子看的另一個目的。
希望他們不只是個成功的怪人;物理學家是一流的,但如果很「賓拉登」則無用;醫師是一流的,但若少了醫德,也是無用之人;科學家也是一流的,如是炸彈客則不入流;一流之人必須有愛,才堪稱有用。
這個社會裡,一流人已經太多,但有用的人卻愈來愈少;說盡大道理,不一定有效,反而說說故事更能鑲嵌入心,所以我花了很長的時間,構思一套兒童生命故事集。
童話是親子間互動媒介
兒童文學家書寫童話書的理由可能有千百種,我只有兩種─「擔心」與「關心」;多數人都相信,這一代的孩子,想像力貧乏,思考力欠缺,創造力不足,他們會有學歷,但少了能力,沒有能力就什麼也沒有。
至於創意,更是被忽略,所以好想寫些天馬行空,上天入地,自由馳騁,飛躍現代、遊走未來的創意書,與孩子一起徜徉在毫無限制的想像夢田裡;這些作品包括有「氣泡人」、「頁子奇奇」、「鑽進時間城」、「毛毛的意外旅程」、「黑光洞」等等,它們都還典藏在我的「童話寶盒裡」,等待出版。
朋友說,我會戲法,天天變變變,變個不停,像個魔術師,一下子穿上白袍演一個臨床心理師,一會兒化妝成親職教育專家,一下子扮成散文作家,最近幾年,離開職場,搖身成了生活家。
他說,你到底是誰?
其實那都是答案,也都不是真確的答案,我應該是個關心「人」的人,以前關心大人,現在關心小孩。
在醫院時,我扮專家成為指導者,提醒父母如何關心孩子,然而有些孩子的事,尤其是「心事」,父母不明、專家不白,方法無用,走不進核心,媒介在那裡?童話就是媒介!
最好的童話,理應由父母來說,但這有些難,太多父母告訴我,哪有可能,我說,如果我寫故事你來說,他們回答,那就真的有可能了。
這正是「兩個古拉童年心事系列」的緣起,把父母理不清楚,專家很無奈的話題,變成童話故事,藉由古怪精靈的主角「古拉」當成串場人,陪孩子一起解除黑暗、鬼怪、功課壓力、孤獨、自卑、攻擊等等生活難題,以及培養快樂、開心、慈悲等等內化的生活行為,讓孩子的「心事」自己解。
我把原本很想說給成人聽的話,轉了個彎,加點童言稚語包裝,說給小朋友聽,希望教他們學會「自己幫助自己」。
故事能解孩子心結
期望自己是個童年裡星空萬斗、微風輕徐、蟲鳴蛙叫,依著老榕樹,微笑等著孩子聽故事的老爺爺,故事說得精彩,孩子聽得有趣,帶著滿心歡笑入夢來!老爺爺的曼妙故事我還全記得,但盼我的童話故事,孩子未來也全記得。
我的童話故事並非隨便胡謅,從10年前開始,我便以「故事爸爸」的身分預演,我的兩個兒女成了試驗品,他們很有風度地把原本生澀難聽,帶點粗糙的故事,勉力聽完,還拍手叫好,這使我大大受到鼓勵。
編織這些自己口中美麗、浪漫、有創意的童話故事之前,原來只有3個人知道我會說故事;一個是太太,可是她不常聽,一溜煙便閃了;一個是女兒,她算是捧場的聽眾,鼓掌共合國的會員,「再說一個」是她的口頭禪,常讓我誤以為自己說得很棒;還有一個是兒子,他是個讓人心花怒放的鬼靈精,把我喻成「全世界最會講故事的老爸」,可是真心話需要打折,但令人欣慰。
我到底會不會講故事?
太太的反應最實在,看她拔腿就跑的樣子,答案呼之欲出。說故事嘛,真的不是我的專業,起初只想給孩子道個晚安,帶著一點點甜蜜蜜的味兒入夢,說著、說著竟也成了癮,開始在平淡無奇的脫口秀裡,摻雜一些些色香味齊全的內裡。
姐姐怕黑,我說了一個「黑暗仙子」替她除黑;弟弟說有鬼,我瞎編出「頑皮鬼」與「捉鬼」兩個故事,與他合力演出鬥鬼記;弟弟不刷牙,我說了一個「蛀牙蟲搬新家」,教他遠離蛀牙蟲;姐姐晚睡,我說過「搖搖虎的糗事」,把失眠的虎撞得鼻青臉腫,他大笑之餘也早睡了;我喜歡把孩子白天發生的事,轉變成晚上的有趣故事,他們全是主角,這些有目的故事,真的發揮了影響力,讓人喜出望外。
童話故事是孩子的心理治療師
這是我創作時的真正內裡,把童話故事,變成某種程度的心理治療;它其實不是我的獨創,大衛.羅素與卡萊.許爾達斯早就提過這的觀點,他們認為故事至少有幾種功能,一是渲洩情緒,二是領悟道理,三是自我治療;澄清個人難題與擴展自我能力等等,也是閱讀的好處之一。
但是用這種理論來創作的兒童文學作家,其實少之又少,台灣尤其欠缺。我樂意架起這座橋樑,在孩子與大人之間,傳送一種叫做樂趣的東西,把父母的操心,專家的掛心,放成最甜美的故事。
終於想把這些故事一本本的寫出來,它離第一次衝動,大約整整晚了10年,不過10年正好,讓我把粗粗略略的梗概,沈澱一遍,磨光一回,修繕一次,加些佐料,端出一本好書來。
光是書,寫著:「黑,不用怕」,大概就沒有什麼趣味了,「有趣一點」成了我寫作時的動線,我用孩子愛看的冒險故事鋪底,用創意粉刷,試著揉搓出一本本孩子愛看的書,在幽默、風趣、好玩的氛圍中,說些我想與小朋友分享的想法。
謝謝兒子與女兒,他們洗耳恭聽,給了我愈講愈起勁的動力,現在,不需要掌聲,我也知道自己的故事講得不壞,孩子不再敷衍了事,他們真心期盼我能天天說故事。就連旅行,我都隨身帶著故事書,無聊時說上兩段,好像章回小說,欲知詳情如何,等會兒再說,孩子盼著盼著,7天的旅途一點也不乏味。
兒童心理學家說,書是心理醫生!我願意這麼說,買書的人也是心理醫生。看書的人,則是自己的心理醫生。這樣的組合多好呀!
即使不是如此,閱讀一本書,馳騁在一個天馬行空,歡喜有趣的夢田裡,隨著字與畫的美妙聯結,幻想一下午,進補一點創意,也是樂事一椿。多棒喲!
下一回,萬一你在誠品書店看上一本《古拉找開心》的童話書,請別懷疑,那真的是我的,我並非想利用我的文章廣告什麼,而是希望你明白,童話書可以是孩子成長的最佳夥伴。
如果你與我一樣愛說故事,建議你趁著孩子還小時,化身成為故事爸媽,這樣的童年往事,孩子也會永生難忘的。
(本文作者為心理諮商專家,現為中國健康家庭協會理事長)
感謝您閱讀直銷世紀數位版內容
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