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式管理為什麼倡導義利相濟?
分類 / 直銷文摘
作者 / 曾仕強
期數 / 第157期
中國式管理為什麼倡導義利相濟?
朗讀:
經營的動機,是果核。經營的成效,則是果皮。兩個客人要買果實,一個堅持要除掉果皮。既然不能吃,憑什麼賣錢?一個要求去掉果核,不小心吃下去,豈不糟糕?除果皮的是動機派,去果核的即成效派。
經營的動機,和果核一樣,包藏在果實裡面。成為經營者的精神氣概,存在於看不見的意識之中。成效派重視結果,拿一個「效」字。來當做客觀的評量標準。
認為「正其誼不謀其利,明其道不計其功」這些高調,如果沒有實際的利潤,就等於把箭安在弦上,弓拉得滿滿的,最後沒有射中目標,不過是擺得好看而已。企業經營,若是賺不到利潤,最終的命運,便是倒閉。
成效看得見,和果皮一樣引人注目。經營者心中想些什麼,我們不知道。但是成效是經營者實際操作的成果,代表射出去的箭,命中目標,大家當然不會懷疑。
賣橘子的人,遇到上述那兩個客人。一個要求除皮,一個主張去子。不但為難,而且堅決反對這樣的割裂行為。命中目標很重要,把箭安好把弓拉滿也不能忽視。經營的動機和成效,應該兼顧並重,才不致有所偏失。中國式管理倡守義利並濟,便是以義為動機,而孕育出正當的利潤。合乎君子愛財,取之有道的原則。
孟子在梁惠王篇說了一句「何必曰利」?很多人便以二分法的思維,斷定儒家重視義而輕忽利,造成無謂的義利之辨,實在是把儒家原本整全的觀念,割裂開來,再加以斷章取義,所造成的誤解。
也不是嘴巴說仁義,肚子裡卻想著利益。這種偽君子還不如開口就說利益的真小人,令人放心。
經營者是人,就必須接受品格的考驗。擴大來說,凡人都必須重視人品。品格好比人的生命,懷抱中的嬰兒和頂天立地的偉大人物同等重要。經營者滿口錢,錢、利潤、好處,對自己的人品,有很大的傷害。何況企業不能追求暴利、邪利,以免造成大眾的反感,也是經營者應該小心提防的事情。把自己從汲汲營營的商人,提升為負起社會責任的企業家。當然要重視人品,講求義利相濟。只要真心誠意,又何必自貶身價呢?
感謝您閱讀直銷世紀數位版內容
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