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式管理為什麼重視防惡?
分類 / 直銷文摘
作者 / 曾仕強
期數 / 第185期
中國式管理為什麼重視防惡?
朗讀:
這種想法,當然有它的道理。可惜不瞭解人性,也過於相信人性本善。到頭來吃大虧,才能醒悟過來。所繳的學費,有時實在太昂貴了。如果因此而對人性喪失信心,反過來不相信制度的有效性,那就更可憐。
科技進步,一方面破除了很多迷信,一方面增加了很多迷信,諸如迷信科學,乃至於把科學當成宗教。迷信「量化」,以致樣樣都要求拿出數據來。迷信言論自由,致使社會失去公義。迷信人力勝天,把人看成萬能。迷信市場導向,造成劣幣驅逐良幣。人欲的過分發揚,更製造了人際的衝突,以及人與自然的矛盾。
迷信制度,不能防止惡行的結果,便是小人當道,而君子飽受委曲。最常聽到的言論,就是我們不能不發展經濟,只要我們同時加強防污染的科技,便可以了。殊不知,防止污染的科技,也會成污染。如果不能控制生產,控制污染的能力,終久有所限制。等到環境極度惡化,人類也必然隨著滅絕,說什麼都嫌太晚了。
防惡和防弊不同,它比較重視看不見的動機。和道德良心的關係,更加密切。只有「大家憑良心,時時立公心,自己先力行」才有可能真正達到防惡的目標。
只要不憑良心,什麼道德、宗教、法律、科學,都失去作用。憑不憑良心,並不是制度所能控制的,所以說,制度充其量可以防弊,卻很難防惡。
中國式管理,特別推崇品德高尚的重要性,倡導「德本才末」,便是「道德修養良好的君子,通常比較自重自律,對防惡很有助益」,而「才能傑出的人,若是品德修養不好,勢必在訂定制度的時候,採取防弊重於興利的策略,造成防小人卻限制了君子的不利情況,對組織的發展十分不利」。
多少企業,由於不能防惡,或者不重視防惡,終於放縱了壞人。致使一夕之間,兵敗如山倒,而後悔不堪。
防惡的辦法,最好是多讀易經和三國演義。明白人性的變化,以資預先防患。三國演義不是歷史,也不是小說,它是易經的道理,活生生地透過當時的英雄豪傑,通力把「義」演出來,所以稱為演義。人而有義,自然可以防惡。人而不義,惡言惡行隨即出現。義的意思,其實是合理。管理得合理,無過與不及,自然防惡。
。
感謝您閱讀直銷世紀數位版內容
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