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制餐後血糖 糖尿病新療法
分類 / 直銷文摘
作者 / 林家樑
期數 / 第102期
控制餐後血糖 糖尿病新療法
朗讀:
罹患糖尿病的成因很複雜,分為兩類;第一類的主要發病原因,可能是因胰臟本身分泌胰島素不足,而導致葡萄糖代謝異常及血糖濃度上升,稱為第一型糖尿病。第二類是因身體組織對胰島素的作用有阻抗性,而產生糖份代謝異常,這種被稱為第二型糖尿病。
大部份的糖尿病病患,都屬於第二型糖尿病,主要好發於40歲以上的中年成人,同時半數以上的病人都屬於肥胖體型,隨著國人營養的改善及飲食習慣西化,年輕人肥胖比率增加,罹患糖尿病的潛在危險也因而提高。
日前一場由中華民國糖尿病學會主辦的「新世紀糖尿病治療趨勢」學術研討會中,三軍總醫院新陳代謝科醫師裴馰指出,雖然臨床研究已證實對第二型糖尿病患者而言,良好的血糖控制,可下降糖尿病所造成的併發症。可是目前採用的指標,多以空腹血糖為準,對餐後血糖值的改善,卻常被忽略,而餐時血糖控制的惡化,卻是第二型糖尿病患者非常重要的病症,因此應針對用餐早期的胰島素分泌來治療。
裴馰在會中提到,許多研究缺乏對於餐後血糖的影響評估,實際上,用餐時之顯著血糖上升,在糖尿病患者是非常典型的現象。並且,用餐造成之血糖尖峰對於動脈粥狀硬化的發生,扮演了非常重要的因素。
他說,目前採用的指標多以空腹血糖值為準,可是餐時血糖控制的惡化卻是第二型糖尿病患者非常重要的病症。用餐後血糖控制惡化的起因為胰島素分泌的缺陷,特別是用餐時早期的胰島素反應,而此又會使得肝臟的葡萄糖生成增加及週邊組織對葡萄糖的利用減少,而使病情更加惡化。
日前有一種「隨餐血糖調節劑」上市,是隨著吃飯一起服用的藥物,有別於傳統的治療方式,限定了用餐的時間及次數,且害怕低血糖而進食點心增加肥胖機會;只在餐前服用,用餐10分鐘內開始發生藥效,不僅快速降低用餐之高血糖,同時,藥物快速從體內排出,不持續刺激β細胞分泌胰島素,不產生積蓄現象。
藥廠指出,這種「快速作用,快速排出」的運作方式,類似正常人之胰島素分泌模式,有效改善第二型糖尿病患者進食後胰島素分泌延緩且不足的缺陷,符合最新糖尿病治療策略。
(本文取材自亞洲醫藥網,http://www.icareasia.com.tw/)
感謝您閱讀直銷世紀數位版內容
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