訂閱優惠    註冊登入
全球華人直銷媒體第一品牌
直銷文摘

認識藍色病毒─漫談憂鬱症


分類 / 直銷文摘
作者 / 葉雲炫
期數 / 第106期

    認識藍色病毒─漫談憂鬱症


朗讀:

過去精神醫學的知識並不普及,一般民眾如果心智失調、悲觀、厭世、絕望……,往往一併通稱為「腦神經衰弱」,然而當這種病例不再單一只是心理狀態,還反應在身體狀況,新名詞「憂鬱症」就出現了,這個藍色病毒,正迫害現代人的心智與生命。
當憂鬱症自殺的個案愈來愈多,現代人已經意識到「藍色病毒」正張牙舞爪威脅著健康,特別是各大醫學中心的精神科門診人數每年大幅成長,以台北榮總為例,'98年求助精神科的人數約為六萬多人,去年增加到七萬多,其中,憂鬱症可以說是較為普遍的求診類別。

什麼是憂鬱症?
馬階醫院精神科主任劉秋平指出,人的情緒在生活中不斷地起伏變化,正常人情緒低落,體內的神經傳導物質(如:腎上腺素、血清素等等)會適當地調節,讓心情漸趨平和。而憂鬱症患者體內的神經傳導物質卻是失調的,他們的悲觀或灰心喪志因此難以回復。所以,憂鬱症患者普遍都有失落、憂慮、惶惶不可終日的無奈感,嚴重者會有自殺行為。
過去,病人一旦精神異常,往往會被認為遭到鬼神附身,就像還沒有發現肺結核病毒之前,肺結核病患也被認為是魔鬼附體,而必須以火焚處置。目前憂鬱症的主因各方說法不一,主要是因為1951年精神病醫學才開始受到重視,因此醫學界對於憂鬱症的成因,目前仍然在快速研究當中。
遺傳、壓力、性格造成不能承受之輕
當前我們可以確知造成憂鬱症的成因包括遺傳基因、精神壓力、心理社會等等因素。劉秋平醫師指出,一等親的遺傳機率大約為20%,也就是父母其中1人有(或曾經罹患)憂鬱症,那麼,10個子女當中可能會有兩個得到憂鬱症。
遺傳疾病與基因有絕對關係。研究生物基因學的台北三總精神科主任陸汝斌
則認為,雖然有報導指出,重大喪失的生命事件(如親人死亡、倒債、重病纏身)容易引發憂鬱症,不過兩者的因果關係似乎無法完全掌握,目前確知憂鬱症的成因,應該以生物因素為主。
陸汝斌進一步說明,所有的疾病都與基因有關,他舉酗酒為例:「病患若有酒癮的基因,如果不喝酒,是可以避免染上酒癮,但一旦酗酒產生酒癮,主要原因還是基因作祟。因此,以憂鬱症來說,精神壓力、心理、社會因素是造成憂鬱症的誘因,但主要原因還是體內基因所影響。」
基因遺傳與疾病的直接關係,也受到榮總精神科主任蘇東平的認同。蘇東平表示,過去許多人認為人的個性是後天培養的,現在醫學界漸漸發覺,內向敏感的人事實上是先天就如此,這是體質因素,一出生就屬於內向性格。
生物基因的體質因素造成憂鬱症,是目前較受到支持的說法,那麼,憂鬱症與精神壓力有什麼關係呢?陸汝斌認為,壓力對於憂鬱症只是一種誘因,如果是壓力造成憂鬱症,那麼,沒有壓力的話,也會有其他因素讓他得到憂鬱症。
另一項受到注意的憂鬱症誘因是病患的心理因素(個性、人格發展、價值判斷標準等等)。劉秋平醫師指出,一個人的性格會影響平時的情緒,如果他總是以負面的角度看世界,對他人常常充滿敵意、憤世嫉俗,而遭遇挫折時,卻往往過度自責,產生憂鬱的心情,這也是導致憂鬱症病發的誘因之一。另外,自我要求過高或完美主義的強迫性格者,也是憂鬱的好發族群。

弗洛依德如是說
關於性格因素導致憂鬱症的說法,可以從心理學大師弗洛依德的「肛門期理論」略窺一二。弗洛依德認為,人在一歲半到三歲的肛門期階段會有供給欲求(例如大小便的照顧、訓練),其間如果親子關係良好,供給欲求受到完善的照料,可以培養孩童日後的社會競爭能力。如果孩童在肛門期受到壓制、謾罵、虐待等處罰,長大之後可能會形成較容易自責、有罪惡感的個性。劉秋平醫師認為,弗洛依德的肛門期理論可能也是憂鬱症患者的性格成因之一。
以目前醫學界對憂鬱症的瞭解,精神壓力、性格特質應是憂鬱症的誘因,主因則趨向於生物基因的遺傳因素,其他如甲狀腺腫、內分泌系統失調等等疾病也可能引發憂鬱症,另外,醫學界證實,酒精以及藥物濫用,也可能導致憂鬱症發病。


九大憂鬱症狀
所有疾病都會有症狀,病人身體不適很自然就會求醫,而精神疾病患者卻有一個特徵;他們不認為自己有病,憂鬱症亦然。

陸汝斌表示,以他個人的門診經驗,憂鬱症患者平均得病60週後才會求診。正因為多數的憂鬱症患者不認為自己有病,因此患者延誤治療造成病情惡化的情形也就相當嚴重,其中更有為數不少的憂鬱症患者,因自認為可以掌控自己的情緒而拒絕求醫,最後卻選擇自戕。

有關憂鬱症的診斷,陸醫師指出,過去各國並沒有一定的標準,到1981年之後,醫學界擬定了九大憂鬱症狀,病人若長期具有其中5項以上症狀,就有「可能」罹患憂鬱症。這九大症狀包括:1. 憂鬱的情緒

2.罪惡感

3.自殺念頭
4.睡眠障礙
5.活動量減少
6.不明疾病症狀
7.胃口食慾減退

8.妄想

9.性慾減退

憂鬱有「輕、重」之別
蘇東平表示,憂鬱症的症狀可以分為「輕度憂鬱症」與「重度憂鬱症」。輕度憂鬱症患者可以工作謀職,不過情緒一直是處於低落狀態,一旦忽然厭世、想自殺,就成為重度憂鬱症,不過,一段時間後,病情又會轉回到輕度憂鬱症。這一種慢性輕度憂鬱症,當遭遇重大變故,很可能就會演變成重度憂鬱症。
而重度憂鬱症患者的精神狀態,可以說總是被「愁苦」所籠罩。病人常會感到人生無助無望、自己沒有存在價值、生不如死等等,並且會有一連串的退縮行為。除了心理狀態,重度憂鬱症患者也可能會有注意力渙散、失眠、腰酸背痛、精神委靡、食慾不振等症狀。

定期治療,減少復發機會
憂鬱症的治療以藥物為主,按時服藥通常可以有顯著的效果。陸汝斌表示,有60~80%的病患服用抗憂鬱劑有效,通常服用3~6週可以明顯改善;不過,如果病人有強烈的自殺意念,可以使用「電療」,讓他快速從嚴重憂鬱症狀好轉過來。

電療與藥物治療的作用原理,是幫助病人體內的神經傳導物質(如血清素、腎上腺素等等)正常運作,調整情感中樞、邊緣系統,進而改善病人的憂鬱情緒。一般來說,電療的效果很快,病人若有急切的自殺想法,可以先以電療穩定情緒,合併藥物治療。陸汝斌說,雖然電療可以有立竿見影的效果,不過這種療法會產生記憶力暫時減退的副作用,而且無法根治憂鬱症,因此,電療還是必須配合藥物治療。

憂鬱症經過妥善治療,約6個月可以痊癒,不過憂鬱症是屬於慢性疾病,因此還是有復發的可能,所以除了藥物、電療之外,還有重要的心理治療。劉秋平
表示,憂鬱症可以藉由適當的心理治療,幫助病人建立信心,較嚴重的患者,可以透過交談,找出造成病人鬱鬱寡歡的原因,加以輔導,擺脫憂鬱的陰霾。

(本文取材自亞洲醫藥網,http://www.icareasia.com.tw)

感謝您閱讀直銷世紀數位版內容


標籤:  

延伸閱讀

猜你喜歡

熱門內容

新流感自保之道

日本健康產業市場新訊

科技發達,飲食混亂

抗壓解憂完全飲食對策

認識藍色病毒─漫談憂鬱症

開拓潛在客戶,讓市場更加擴大

順勢療法與新精油革命

日本減肥市場研究

褐藻素抗肥胖特輯

飲食添「黃耆」,健康不過「氣」

影音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