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雲有路,「學習」為梯
分類 / 直銷文摘
作者 / 姚淑儀
期數 / 第88期
青雲有路,「學習」為梯
朗讀:
內文:學習是什麼?也許很難一語道破,但是生活在這妖獸都市中,每個人,每天,都得學習生存之道。生存之道是什麼?也很難用一句話交代清楚,多半是:「觀察社會正朝那個方向前進,然後你也這麼做」。
消極嗎?事實上正好相反。
學的是吸收資訊的速度
「觀察」是一種能力,需要覺醒做後盾;而「跟著做」則是一種實踐,需要的是決心與毅力。舉個例子,當人人言必「網路」時,如果你還沒見識過網路之堂奧,也未曾學習網路相關技巧,除非位拜金字塔頂端,是權力的擁有或獨佔者,否則妖獸都市早已將你分而食之;而即使你已是企業或團隊領導人,不問社會趨勢,則所領導的團隊,也將如同行駛在百里迷霧中的船隻,因茫然不知依歸而危機重重。
學習的重要,從兒時就有老師、父母耳提面命,不必贅述;脫離了兒時溫室懷抱,進入甚至面對真實世界裡層層危機的門票,還是學習。
現在,我們常感慨年輕人世界的未可預測,但在感慨的同時,已不自覺將自身排拒在外。事實上,真實世界的機制及規範,仍掌握在30歲以上的傳統世代中,年輕世代的遊戲必須在規範裡實驗;但不可忽略的是,e世代(或N世代)的力量正以加速度的方式累積,傳統世代也將面臨被迫更改遊戲規則的未來,世代與世代之間,不在力量相互消長,彼此學習生存之道,才是促使社會進步的動力。
一位'80年代出生的年輕朋友,以每3天看1本書的方式,強迫自己學習進步,從村上春樹、米蘭昆德拉到彼得梅耶、盧梭......,透過作者對人性剖析及生命自覺,來體會真實人生面貌。3天1本、1星期2本、1個月8本、1年近100本,所累積的智識可想而知。當「Now or Never」這類標語不時懸掛在寫字樓,驚聳的字句,催促職場工作者學習新知的速度,但警語永遠是警語,新新人類對於智識的累積,正朝10倍速前進,多數35歲以上社會高層的資訊獨佔者,卻像得了cyberphobia(電腦網路恐懼症)般,呆坐在電腦桌前被一隻小小的滑鼠擊垮.....。
新新人類不但塑造了一個加速競爭的世界,讓舊思維望塵,而這個世界也同樣在催促(為難?)著他們自己,讓新新人類有不斷檢驗學習成果的動力。面對新世界的恐慌,新世代將學習實踐;而舊人類則耽溺在對新事物的恐懼上。
習的是資訊反雛的能力
20年前的人類,無法預測現在世界的風光:就如同現在的我們無法描繪20年後的景致。世界正朝「無重量」的方向前進,一切束縛甚至度量衡都不再適用,時間少了指標,速度沒有了盡頭,在這變幻莫測的未來藍圖下,人們唯一賴以生存的,仍然只有「學習」這帖方劑。唯有學習,才能適應一切改變,提升個人社會價值。
一位朋友,放棄公司資深市場行銷經理的工作,學習網頁製作去也,因為他認為,不管用不用得到這項技術,但至少現在來看,任何與網路沾上邊的學習,都是值得的投資。
然而,事實卻是,技術的學習是需要而非必要;思考與分析的能力,卻是面對新世紀挑戰非要不可的能力。
一名主管,鎮日汲取報章雜誌對網路商機的分析數字,以便在演說中旁徵博引,現實生活中的他卻不曾打開電腦,開關鍵如同千斤般擊垮了主管的自尊。「學而不思則惘,思而不學則殆」,孔老夫子的智慧,古今皆同。在用學習來提升適應社會能力的同時,學習技術及學習思考的能力,同樣不可或缺。
思考能力的提升來自於對環境的觀察,觀察來自於放下既有身段,實際參與,同時,快速擷取資訊、吸收資訊,更有助於學習層次的提升。當不斷對既有體制提出疑問,學習以逆向思考提出看法、實驗對錯,真理就在不遠,而不是真理的假象,則被自然剔除。
「時下年輕人只懂盲目跟從」,這句話時常出現在感嘆時不我與的嬰兒潮世代口中,但「盲目跟從」並非年輕族群的專利,任何不知學習真義的人,不論那個世代,都有淪入的可能。
以為唯有跟從與模仿,才是適應社會的生存之道,不是學習的真義。那些模仿歌星唱歌的人,任技巧多麼純熟,如何逼真,模仿永遠只是模仿,而不會成為真正的天王天后。學習應是找出自己的潛能、提升自我層次及競爭能力尋求出路,如果墮入模仿甚至失去自我的田地,豈不悲哀?
人生而學習。儘管小時候學的是如何適應大人的社會,長大了,卻得學著適應新世代所建構的未來,但是,這就是人,就是人生,唯有提升潛能,朝成功經營自我邁進,將學習視為生活的一部份,在生活中學習,於學習中每天進步一點點,一生才能臻於完滿,亦不會有被現實吞沒的生存壓力。
感謝您閱讀直銷世紀數位版內容
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