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安置的地方,就是你現在最好的居所。」渡邊和子於《在落地之處開花》一書中說到,本書從傾聽了解自己、微笑活出每一天以及如何優雅老去各面向來談人生,更闡釋了何謂愛。陳惠雯推薦的另一個原因是,本書可以逐章逐頁閱讀,也可以在忙碌空檔,隨意翻閱任一篇章,都能立即獲得滋潤心靈的養分。
陳惠雯推薦的書~
在落地之處開花
作者:渡邊和子
譯者:鄭正皓
出版:遠流出版
儘管網路購書方便,陳惠雯至今仍會在書店挑書、買書,「比起虛擬通路的快速與折扣,我更喜歡到書店裡感受其中的氛圍。」她說,燈光與空間設計的用心、書架的排列、書籍陳列的巧思,加上低頭閱讀的人們構成的書店風景,身處書海中,親手找出一本喜歡的書,帶回家細細品味,可是人生至樂。
「閱讀可以學習到作者用了大量時間與心力創作出的智慧精華。」陳惠雯認為,每個人都可以從閱讀中吸收到對個人有益的知識與思想。以前,陳惠雯的閱讀著重在領導、經營管理等商業類書籍,現在則是博覽各領域,「隨著年齡漸長,更能接納各種不同角度的觀點,以及以前沒接觸過的議題內容。」成為雜食讀者後,更能享受逛書店的樂趣,以及在書架上與自己有緣的書相遇的喜悅。
「體悟」與「知道」不同
談起紙本閱讀人口的減少,陳惠雯認為,並非大家不再讀書,而是閱讀習慣改變了。「從前讀書大多會從第一頁讀到最後一頁,跟著作者的節奏,細細感受其中的思維脈絡,最後再導出結論。然而,隨著網路興起,上網一查,就能找到書籍摘要、讀書心得等資訊,就算沒讀過或讀完,也知道該書的內容大要。
雖然看了書籍摘要也能知道內容,但比起從頭到尾讀完一本書,兩者的收穫完全不同。「光知道結論為何,卻沒有跟著作者走過一大段思索之路,仍無法深入理解,這就是知道與體悟的不同。」陳惠雯強調,資訊爆炸的現在,確實讀完一本書,仍是重要且珍貴的體驗。
無論在何處,都能閃耀發光
過年前,陳惠雯在書店遇見了日本作家渡邊和子的《在落地之處開花》。渡邊和子9歲時目睹父親被槍殺,29歲不顧反對地進入修道院成為修女,36歲便接任聖母清心女子大學校長職務,經歷多年的忙碌與病痛,她體悟出人生真諦,書寫出一篇篇如春風和煦、照拂人心的療癒文字。
「一看到書名,就立刻被吸引住了,」年節假期,陳惠雯閱讀整本書,有感動也有領悟,每一個篇章,都有讓她忍不住註記畫線、不斷反思的句子。步入人生中場,讀到作者說:「人在意識到年老時,會變得柔和與謙虛。」、「終其一生所留下的,不是我們獲得的東西,而是我們施予的。」更讓她思索,能夠再為社會、為產業做些什麼。
「台灣有300多家直銷公司,都有固定的會員支持,表示各自擁有受到認同的特點,無論公司大小,秉著商德與自律精神經營,必將開花結果。」身為直銷協會理事長,陳惠雯思考著未來如何帶領會員公司提升產業形象與產值,更重要的是,「未來5年,我們的價值又在哪裡?」
無論在哪裡落地,都可以成為環境的主人,讓自己的花綻放,陳惠雯衷心推薦這本書,也願每個人都能將生命編織成一束讓自己微笑、讓別人幸福的花束。
值得思索的金句:
無論被置於何處,就在那裡繼續抱著讓花朵綻放的心願吧。
苦難的山巔,也一定會有下坡的路。
如果現實無法改變,就試圖改變一下應對苦惱的心態吧。
人生如果破了一個大洞,可以從洞裡看到以前不曾見過的事物。
人在意識到年老時,會變得柔和與謙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