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EQ使人樂在溝通
分類 / 直銷文摘
作者 / 吳文傑
期數 / 第45期
高EQ使人樂在溝通
朗讀:
溝通是一種很重要的能力,善於溝通的人在這多變及多元價值觀的現代社會中,更顯現出他的魅力與重要性。溝通專家指出,在組織中溝通高手展現下列的特質:善於人力組織的協調、能領導眾人建立共識、能參考別人與顧客或組員的觀點、具說服力、懂得促進合作與避免衝突。
然而,在溝通的過程當中,情緒佔非常重要的地位,在EQ高的情形下,我們比較容易去傾聽別人的意見,同時也更容易說出自己的看法;更重要的是,情緒具有感染性。
換言之,情緒是一種無言的溝通;有如一雙看不見的手,主導整個溝通的進行,不論是喜悅、熱情或不安、恐懼都會在有意無意之間傳達出去,而對方除了感受到表面的言辭之外,也會被這股無形的情緒所影響。因此,要做個有魅力、高EQ的溝通高手,就有必要對情緒做一番認識與學習。
有效溝通者的特質
在NLP(Neuro-Linguistic Programming神經語言學)的研究中,發現有效的溝通者都具有下列四項特質:
1.感官的覺察(Sensory Awareness)─能敏銳地開放視覺、聽覺、觸覺及嗅/味覺等各種感官,以吸收高品質的資訊,並可以察覺到對方是否對溝通有充分的理解,以及是否達成溝通的目標。
2.設定明確的目標(Setting Specific Outcome)─有明確的目標,使溝通具有焦點,避免各說各話,同時,在遇到難題的時候,也知道如何再拉回原來的主題,不過這些目標並不是靜態的,而是隨著溝通的過程,能很有彈性的加以調整。
3.建立親和感的技巧(Rapport-building Skills)─在很短的時間之內,就能和各種不同類型的人建立親和感,也就是取得對方的信任與接納。在這互信的基礎上,溝通就變得很容易;同時,也比較能建立共識,使對方和我們採取一致性的行動。
4.有彈性的行為(Flexible Behavior)─所謂彈性,是指有更多的選擇(More Choice)。一個在行為上有彈性的人,就不容易表現出固執或自以為是的態度,他懂得在一種溝通方法行不通(或無效)時,採取另一種不同的方法試試看。
自我覺察EQ變化
對於情緒的管理,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對自己的情緒要能「自我覺察」(Self-Awareness),也就是能感覺到此時、此刻、此地自己的情緒是什麼,而不是去否認、壓抑或害怕自己的情緒出現。根據心理學家的研究,當有下列現象出現時,表示你可能因壓力過大或某些其它因素,而使你身心俱疲,EQ正在下降,自己要多加留意。
EQ下降的徵兆
1.精力不足,常感疲累。
2.對工作提不起興趣。
3.和主管、同事、家人的溝通不良。
4.很難集中精神在一件事情上。
5.工作很賣力,但效率卻大不如前。
6.健忘,常忘了約會或隨身攜帶的東西。
7.容易感到煩躁,一點點小挫折就不耐煩、不高興。
8.常莫名其妙地感覺到情緒低落。
9.身體的抵抗力降低、常感冒、生病痊癒的時間愈來愈長。
10.生理上常出現一些疼痛(如頭痛、生理痛、腰酸背痛)。
11.喜歡孤獨,慣於久坐不動的生活方式。
12.性慾降低,不易享受到做愛的樂趣。
13.決策的能力大不如前,常做錯決定。
14.與親人、好友有疏離的傾向。
15.咖啡、茶愈喝愈多,煙抽得更凶,或利用酒精、藥物來逃避壓力。
16.社交活動減少,與人相處時,似乎沒什麼話說。
17.家庭生活顯得混亂。
18.常用負面的角度看待事情。
19.興趣變少了,生活中很難找到樂趣。
20.一天的活動結束時,對未來沒有方向感。
當EQ下降時,也就是自己要改變的時候了。過去的經驗雖然代表一份努力與成就,不過,它同時也是一種成長的包袱,害我們無法以開放的心態來學習新的東西。此時,不宜馬上做一些盲目的決定,先讓自己靜下來,重新思索自己生命及事業的方向,聽聽自己內在的聲音。
「我到底想要什麼?」「我正在做自己認為最重要的事嗎?」「我快樂嗎?」「我喜歡自己所做的事嗎?」,然後再擬定事情的優先順序,不要太貪心或急功近利,認真地完成一件重要的事,比做十件「盲與忙」的事來得有價值。
再者,知道自己長處的同時,也要知道自己的極限,人不是神,不是無敵鐵金剛,要懂得付出,也要會休息。換言之,要「樂在工作」,也要能「樂在不工作」,如此才能使身心更平衡,這是永續經營的基礎。不論是對組織或個人而言,「平衡」都是健全成長的關鍵。
提高EQ促進溝通
最後,再提供一種提高EQ的溝通方法。依照NLP的研究,發現人在溝通時有三個不同的向度:
第一身(First Position)─即以自己的觀點一、角度來看事情,在溝通時第一身的感受最激烈,因為它的情緒是與事件結合(Associated),即所謂當局者迷。
第二身(Second Position)─即所謂的同理心,以對方的角度來看問題,同時也體會到對方的觀點與感受。有同理心的人,在溝通時能多一份理解與危害,有助於人際關係的和諧。
第三身(Third Position)─即當一個觀察者,跳脫在事件之外,看看自己和對方在做什麼。比如我與主管有一個爭執的情境,我從這個情境中「抽離」(Disassociated)出來,看看自己跟主管在爭執的情形。第三身觀察時,比較能夠看到全面的狀況,自己會比較客觀且以智慧的觀點來看事情,問題也比較容易獲得圓滿的解決。請依照附表的提示,用第三身的觀點給自己寫一封信。俗語說:旁觀者清,第三耳的觀點,正可以提供這樣的智慧,不妨一試,保證會讓你耳目一新!
感謝您閱讀直銷世紀數位版內容
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