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食品步向高峰會談
分類 / 直銷文摘
作者 / 編輯部
期數 / 第45期
健康食品步向高峰會談
朗讀:
《現況篇》
中國人愛補舉世聞名,不僅靈芝、花粉可以入藥,就連虎鞭、鹿茸、犀牛角都可以做藥引,這曾讓全世界保育野生動物的人士,大為震憾;更絕的是,中國人無時無地不可以補,為了補,甚至雅立名目,設了個特殊的冬至節日,好讓全民可以在這一天大補特補。所以只要是中國人都一定深諳吃補「有病治病,沒病強身」的道理。
健康食品的最佳通路
既有食、療同源的傳統,隨著數年來國人生活品質提升,保健食品類於食品工業領域大動生產線,無論就傳統店銷方式的架上商品細細數來,舉凡機能性飲料、特殊營養成分保健用品、具草本植物功效的體質調養劑等,琳瑯滿目,令人目不暇給。傳統的產業健康保健食品方興未艾,直銷產業則早有所成,大有斬獲。
其實即使不以公平交易委員會年度的經營報告來評估,我們自傳統店銷與直銷推薦商品之銷售行為分析,亦可推斷健康食品使用直銷通路,將更能達到成功銷售的目的。
其一為健康食品大多具有某程度調節人體健康之機能,消費者於使用之初,必須接受較多的指導(或者消費者會提出較多的問題),直銷商在轉介產品的功能上,當然能提供較周全的個別服務,來滿足消費者的需求;兼之,健康保健食品於食用初期,身體往往會有些微的反應,此時,更需直銷商從旁協助,提供正確資訊來幫助消費者,度過身體的適應期。無論就通路或服務品質來說,健康食品其商品性格,創造了直銷體系長袖善舞的空間,數年來,健康食品獨領風華,為直銷產業當紅的生力軍,自無可議之處。
如果以個別廠商的表現來說,去年表現較為傑出的,如安麗公司年營業額成長20%,如新成長38%,統健、雙鶴、永久也都成長10%以上,這些公司除了安麗與如新的美容保養或家用品之外,營養保健用品則是前述所有公司的強勢商品,足見國內這塊健康食品的大餅不僅已趨成熟,熟齡化社會的趨勢,也將促使中壯階層,更注意到自己的健康,而對健康食品投石問路,自己使用起來。
舊雨新知紛紛介入市場
這麼大的一塊市場大餅,自然很引人遐想,也無怪乎原先已經在美容保養品市場耕耘有成的如新公司,也積極地介入此市場,其營養保健食品才剛推出不久,就躍居如新去年銷售排行榜的榜首,儘管此項業績可能與新品上市難免會有蜜月期有關,但是如新公關部杜可雯指出:「卻可以看出營養保健食品潛力可期。」因此,如新大膽的預期到今年底,IDN產品全面上場之後,應該可為健康食品再添新績。
此外,新近加入市場的北極海公司,也打算以海豹皮下脂肪抽取淬鍊的魚油製品來叩關,為今年的健康食品市場再添一變數。
除了如新、北極海這些市場新兵之外,營養保健食品的沙場老將,對於此市場的耕耘也從未放鬆過。
雙鶴針對其招牌商品靈芝、花粉膠囊外,再創新舉,增加了顆粒的靈芝、花粉,一方面可以給消費者多一種選擇,另外由於全新推出的顆粒狀靈芝、花粉容量更大,與原先的產品比較起來,等於容量增加了3倍,但是價格卻只增加了一倍,對於消費者來說,無異是另一種優惠的降價行動。
挑戰瘦身新樂園
除了在既有的營養保健產品市場著力之外,最近直銷業者又發現了新樂園,在一片瘦身的熱潮下,直銷業者也紛紛推出可以瘦身的健康食品,強調可以讓消費者既美麗又健康。
目前已經確認將進入此市場的直銷業者包括安麗、如新、統健、丞燕、永久等。
為了讓消費者可以確切地了解到瘦身產品的功效,永久公司特別跟進推出瘦身束腹帶的產品,另外,由於此項產品在業績的表現上一直還不錯,所以永久公司已於8月底將已經上市的瘦身、塑身產品再拿出,重新以全新的促銷活動予以「加熱」,以便給消費者一個全新的印象。
營養保健食品業績的高低,除了跟著潮流走之外,另一個造成它業績起伏的要因,則是國內十大死因的排列順序,正由於心血管疾病、癌症一直位列十大死因要位,所以營養保健食品中的某些成品,如花粉、靈芝、深海魚油、大豆卵鱗脂等產品,一直深受市場歡迎,而且也一直維持頗高的市場佔有率,據估計比例約達30%左右。
這些老配方雖是市場的常勝軍,但是由於直銷新兵不斷地進入市場,為了給消費者一個全新的感受,也挖空心思在配方上推陳出新,於是有些小型的直銷公司紛紛推出類似靈芝加花粉的複合配方,強調買一份營養保健食品可以同時擁有兩種強身功效,一度此種訴求還躍為營養保健食品的主流。
但是最近營養保健食品的研發方向又再度回歸到原點,一些純天然的配方又有出頭天,此外一些高科技的生化產品也備受市場肯定,成為營養保健食品的另一主流。
導正觀念為當務之急
不過,不論現在營養保健食品的市場有多大,要讓營養保健食品持續長青下去,還是要導正直銷商對於公司產品的觀念,不可一味地強調驚人的療效來吸引消費者,這樣才能讓好的產品得以用最適當的方式來服用,也才不致誤導消費者,而對產品產生不必要的傷害。
關於此點,業者也多所著力,比如永久公司即在其營運守則上標明:「直銷商做銷售時,絕對不能提及療效,如果違反者,最重可以處以取消直銷商資格的罰則。」永久公司公關副理廖曼君指出。
而如新及安麗公司也在推出瘦身產品的同時,策畫了涵蓋產品使用、瘦身須知等兼具知性及商業性的輔銷手冊,以給予直銷商正確的保健知識。
基本上,以上的做法都是直銷公司自行採行的防範措施,到底能夠發揮多大的效果,至今仍然爭議頗多,所以與其花力氣去規範遙不可及的直銷商,何不在產品說明書上,多花些心力,比方註明成分、功效、使用方式,好讓有心購買的消費者帶回自行研讀,這樣自然可以免除很多不必要的誤會與傷害,或許此點正是致力於營養保健食品的廠商,在開拓市場前所必須慎思、謹行的!
《管理篇》
健康食品有法可循
在大眾生活日漸繁忙缺乏運動,一切講求速效、強調食品保健的情形之下,健康食品深受廣大民眾的喜愛,一日吃上多種健康食品的大有人在,而在直銷市場裏,健康食品的販售近年來始終是領先群雄、獨佔鰲頭。
健康食品首重管理
根據1995年公平交易委員會對於台灣地區直銷事業經營概況調查顯示,在實際調查家數548家中,有147家(即有7成商家)販售健康食品,直銷商品總銷售額448.45億元中,健康食品銷售額計194.38億元,占43.35%。
面對如此龐大且是直銷市場商品主流的健康食品,該如何管理,如何確保廣大消費者權益,對於食品衛生主管機關─衛生署,與直銷事業主管機關─公平交易委員會,確實是一個重要的課題。
一般說來,食品不但具有提供營養的功能,更給予食用者飲用時愉悅的感受。在工業化社會,人們生活日趨緊張的狀況下,消費者為求在短時間內,期望以較懶惰的方法,能有效、迅速地獲得健康,於是在此期待之下,使得健康食品在市場上大行其道,深受青睞。
對此觀點,行政院衛生署食品衛生處副處長陳陸宏表示,不論是青菜、豆腐、食品均含有營養素,且能提供人體健康所需的原料,所以健康食品與食品中間實在很難去區分與定義,在定義即有困難的情形下,目前健康食品的分類也就較籠統。
培養膳食補充品的觀念
他並表示達到身體健康的重點,在於適當的運動與均衡飲食。但營養攝取不均衡,多為大眾共同的問題與困擾,因而,在不夠均衡的飲食中,補充健康食品,以達均衡攝取營養的目的是可行的。他並強調,健康食品是不太可能取代原本食品的功能,大眾應具備健康食品為膳食補充品的觀念。
有許多的食品,兼具了藥品的功能,使得食品與藥品的區分,亦有其困難處,而在健康食品以膠囊狀、錠狀等藥品劑型出現,且在其強調具有預防或維持身體健康的用處下,健康食品與藥品想要正本清源更形不易。
一般而言,食品講求安全性,藥品則為安全性及有效性兩者並重。在西方藥品即為純化合物,而食品中不可有藥品摻雜其中,食品與藥品的畫分簡單容易。只不過中國民族吃的文化深受中藥的影響下,有藥膳、食療、食補等食品的烹調方法,使得飲食兼具了特有的療效。陳陸宏認為在此前提下,藥品與食品管理,其分際為藥品的管理趨於封閉性,而食入口的物品若不列入藥品管理的情形下,則列入食品管理。
依食品衛生法管理
除一般常食用的傳統食物不加規範外,傳統中無人食用或食用方式異於傳統方式者,衛生署食品衛生處會要求廠商提供食品的安全資料,以明瞭在長、短期服用後,是否對人體有害(如,是否有毒素)。
而食品衛生管理法第19條規定,「對於食品、食品添加物或食品用洗潔劑之標示,不得有虛偽,誇大或易使人誤認為有醫藥之效能」;第20條規定「對於食品、食品添加物或食品洗潔劑,不得藉大眾傳播工具或他人名義,播載虛偽、誇張、捏造事實或易生誤解之宣傳或廣告」;在健康食品與食品不易區分下,陳陸宏表示健康食品的管理是比照食品管理的原則而進行。此外,進口健康食品,在通關前需有國外查驗登記,經衛生署發出核備許可證後,方可通過海關到內陸販售,而本土的健康食品則著重成分,審查吃的方法。
在健康食品的管理上,衛生署實為主管機關,直銷公司健康食品,首先需對公平會提出產品報備資料,說明產品的內容、品質、性能。若有欠缺,公平會則要求廠商提出補充說明,待文件資料齊全,再將產品資料拷貝轉送衛生署,若內容無問題則函覆通知,若再有問題,則衛生署會將資料轉與地方機關──衛生局,如果有需要,則進一步要求廠商提供產品,依食品衛生管理法檢驗其是否含有藥品成份,若含有藥品成分,則進一步採行禁止販售的動作。
政府機構聯手合作
公平會與衛生署食品衛生處是在1995年保力胺事件發生後,一起通力合作,對直銷公司的健康食品給予管理。公平會第三處科長蔡行道表示,由於直銷公司的商品,在市面上無法購買且衛生署對於直銷公司所在地點,資料不齊全,因此,在公平會擁有報備公司名單資料下,從中搭起橋樑,加以衛生署的產品檢驗專業技術,對於不合乎衛生標準的直銷公司,或多或少有嚇阻的作用存在。
蔡行道建議消費者在食用直銷公司的健康食品前,應先多比較,一次不要買太多,再試吃看看其效用。在公平會的1995年調查報告中,健康食品的來源,國外者計有65家,占44.22%為最多,委託製造的有53家,占36.05%,自行製造者有25家排名第3,經銷國內品牌者有23家,該數據反應出健康食品仍以國外進口為大宗。蔡行道指出直銷市場健康食品持續穩定成長是在所難免的,國內廠商因具備吸收國外經驗,從參觀、考察中,自行研發健康食品才能與進口健康食品一較短長。而公平會亦將本著直銷事業管理辦法,讓商品朝符合直銷的精神發展。
國內的健康食品由行政院衛生署以食品衛生管理法管理,在日本由厚生省依特定保健用食品方式管理,而美國則由食品藥物管理署(FDA)以膳食營養健康教育法來管理。
陳陸宏表示對於健康食品,衛生署認為其對於人體有益,並不持反對態度,但不同意有不合法的推銷行為、廣告、與標示欺騙消費者。而蔡行道則認為公平會主要站在監督直銷公司的行銷行為與方式,保障消費者權益的立場。在衛生署食品衛生處與公平交易委員會的通力合作下,相信,直銷公司的健康食品將朝更健康、健全的方向發展。
《消費篇》
健康食品當紅民眾睜亮大眼
由於經濟快速發展,國民生活水準提高,在追求財富之餘,人們期待有個更健康的身體,不但要延年益壽,更要活得健康快樂。因此,台灣人便走向先進國家人民的路,年年增加在身體健康上的投資金額。
生活步調快、工作壓力大、飲食日益精緻、講求快速方便,現代人常在不知不覺中虧待了自己的身體而不自知。除了自身的因素外,大環境急劇的轉變令人心悸,如臭氧層的破洞、核子的污染、日漸稀少的熱帶雨林、如影隨形的水污染、空氣污染、農業濫用……等。
人類每天不停歇地破壞地球生態,每天都有不同的生物絕種,於是人類開始尋求自保之道。「預防重於治療」的觀念深入人心,人們相信,藉由日常的注意與保養,可以減少罹病機率,防「病」於未然,健康產業便應運而生、蓬勃發展,其中尤以健康食品最為熱門。
重視養生健食當道
對於健康食品的風行,靜宜大學食品營養系主任張永和認為,是現代人追求健康的結果,在忙碌的生活中,希望有「速成」的健康;然而,並非所有人都具備維持健康體魄的正確概念,兼之中國人一向有「食療」、「食補」的概念,往往相信只要攝取某種特定的「食品」,即可輕易獲取健康;更有些人對口語相傳的推薦或是不實的廣告深信不移,這種現象以坊間習見的「偏方」最引人詬病;也因之普遍的社會現象是,民眾已有要求健康體魄的概念,但專業的認知不足,而難免會產生偏差。
社會情境激盪了直銷產業健康食品市場的蓬勃,數年來,健康食品獨佔直銷市場熱門商品的鰲頭,即可知民眾期待優良健康食品之殷切。
然而,即令許多直銷公司之健康食品的確有不錯的功效,公司也能提供諸多實證的科學根據來證明,但是不可否認,有某程度的消費者或是直銷商對健康食品的認知,依舊有可議之處。例如,無論是使用者或是直銷者,均欠缺對健康食品與藥品之間分際的專業認知。
以最近消基會所接受投訴的一個案例得知,一位六旬老先生食用某健康食品,向他推薦的直銷商告訴他,可以不用再吃原本控制心臟病、糖尿病等疾病的西藥,不久後老先生因併發症死亡,其子女便向消基會申訴,目前此案正由衛生署辦理,檢查該產品的成份及是否有延誤病人病情的情事。
其實,這個事件對於許多正派經營的直銷公司及直銷商來說,無異是一記悶棍,因為許多以健康食品為主力商品的直銷公司,在教育直銷商時,不僅殷切叮嚀健康食品並非藥品,並告知直銷商不可述及不正確的「療效」,但是消費者對健康食品的心理需求卻不僅於此。
健食不是藥選用要注意
具有營養師資格的蔡蕙如,目前擔任直銷公司客戶服務部主任一職,她表示很多消費者以為吃了健康食品就可以不必吃藥,是不正確的觀念,反而會因為延誤病情造成嚴重的後果。健康食品不是藥,當然不能代替藥品來服用,有病還是應該要找醫生治療。
不少直銷商表示,有的消費者根本不關心健康食品的成份,一下子就問:「這會不會治好我的病?有沒有效?多久會好?」令他們十分困擾。
有人說,有怎麼樣的選民,就有怎麼樣的候選人;在直銷的世界,也許該改成「有怎樣的消費者,就有怎樣的直銷商」。如果消費者使用健康食品的動機不正確,直銷商自然會走偏,迎合消費者的需求,把健康食品當藥來賣。
張永和指出,對於健康食品市場秩序,甚而規範健康食品之定義、範疇,除了主管單位主動的作為外,一般消費大眾亦須培養正確使用健康食品的心態。要明白健康無速成法則,必須持久累積效果;健康之道在於均衡的飲食及適度的運動,並且持之以恆。若要服用任何食物補充品,亦須請教專業人士,並就其建議之量服用,千萬不可人云亦云、盲目追求流行,否則等於是將自己的身體健康當成廠商的實驗品一般。
消費心態各有不同
然而,根據'95年10月直銷世紀所做的一份問卷調查顯示,消費者使用健康食品的理由以「產品好用」居首,其次是價位合理,真正健康需要者反而最少,這一點頗值得消費者與業者共同思考。
服用健康食品已有1年多時間的陳育仁表示,起初是捧朋友的場,買了2瓶~3瓶,後來看到報章雜誌的教導及直銷公司的介紹,覺得此種健康食品不錯,具有全身性的調養功效,便決定長期使用。他表示,「雖然我的身體狀況不錯,但平常就應該要保養身體,有時候也會覺得產品太貴了,但是身體健康是不能用金錢來衡量的。」
不過,由於工作太忙,他常常會忘了吃健康食品;而家人則對於產品的功效存疑,所以沒有跟進。針對此點,陳育仁希望政府單位能提供完整的資訊,免得民眾只能用片斷有限的知識來判斷、選擇健康食品。
屬於過敏體質的顏承亞,兩個月前在親友介紹下,開始服用兩種健康食品。她表示,其實有一點像病急亂投醫的心態,而且有些病吃西藥根本也沒有用,再加上目前醫療體系相當不便民,排隊掛號等門診十分麻煩、浪費時間。
顏承亞說,健康食品價格太高,目前她一個要花1萬3千元在健康食品上,至今2個月了,並沒有感到什麼效果,據直銷商告訴她,這種產品的療程是3個月,不過她並不期望在未來的1個月會出現「有效」的蹟象。雖說如此,她仍期待健康食品能有效改善她的毛病。「有效最重要,錢不是問題。」
上述2個例子,道出了許多消費者心中的無奈,幾許的盲然,幾許的遲疑。張永和表示,大多數人攝位健康食品是為了求取健康,管理辦法的執行是將健康食品納入正軌的重要因素;另外,主管機關更應提供消費者具體相關資訊,藉此來幫助消費者判斷,並保護真正提供優良商品的廠商。
建立正確服用健食觀念
「健康是您的權利,保健是您的責任,在保健之風盛行下,媒體競相請人瑞級老人談養生之道、廠商也紛紛推出機能性飲料,頗受消費者青睞,似乎只要與「健康」攀上關係,就能一砲而紅;因此,連續3年榮登直銷商品銷售冠軍的健康食品仍然後勢看好,榮景可期。
為了避免消費者對健康食品的認識不夠,蔡蕙如建議:
1.注意產品包裝及說明:若是以錠狀或膠囊包裝的健康食品,應檢查是否有衛生署核可字號;此外,劑量、用量、成份、製造日期、使用期限等也都要留意。
2.留意製造工廠、代理商、直銷公司的規模及經營歷史。
3.健康的消費者應參照建議用量使用,若有特殊疾病的人,應徵詢醫生及營養師的意見,不可以把健康食品當藥物。
4.使用前最好先接受健康檢查,不要自己胡亂判斷,許多糾紛的起因並非是健康食品造成,而是拖延病情引起的。
5.健康食品不是藥品,不可能馬上使疾病痊癒,它的功能在於保健、調養體質,至於體質轉變所需的時間,則親個人體質而不同。此外最重要的觀念是,健康的獲得不可完全依賴健康食品,仍應配合均衡的飲食和充足的睡眠才是正途。
感謝您閱讀直銷世紀數位版內容
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