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惜文化資產
分類 / 大師開講
作者 / 傅佩榮
期數 / 第162期
珍惜文化資產
朗讀:
有些格言說得不夠清楚,譬如,「衣食足然後知榮辱。」所謂「衣食足」,是指經濟達到一定水平,可以踏實過日子。但是,這樣就會自動明白「應該」如何生活,知道行為規範,然後爭取榮譽並且避開恥辱嗎?答案是不一定。這中間有個必要的環節,就是教育,並且是正確的教育。
所謂正確的教育,無論如何都不可能脫離傳統的文化。譬如,一個大學畢業生在自己本科系的成績不錯,但是對傳統文化一知半解,那麼即使他可以順利找到工作,也未必懂得做人處事的道理。獲得諾貝爾物理獎的楊振寧先生在他的自傳中說:他從三十幾歲以後,做人處事全靠小時後所背誦的《孟子》。這正是一個典型的例子。
自然科學家如此,一般人也不例外。我最近應邀到大陸為一家頗具規模的公司演講。聽講的學員在大陸各地都有傑出表現,每人每月收入平均在十萬台幣以上。公司邀請我的理由是:希望談談「價值觀」,因為同仁們有錢之後,房子兩三棟,汽車四五輛都不成問題,成問題的卻是許多從未想過的人生考驗,亦即「人生應該何去何從?」
我的演講包括兩部分:一是說明人的「身心靈」三個層次。二是介紹傳統的儒家、道家與易經,以及在今日如何實踐古人的這些智慧。前一部分在談到「靈」的時候,引起一些討論,因為大陸上的教育向來側重唯物論與無神論。我的論點很簡單。如果人只有身與心,那麼在死亡那一瞬間,身心同歸寂滅,不是全屬虛無嗎?果真如此,人在此生的奮鬥又有何意義?如果一切努力是為了後代子孫,但是子孫也同我們一樣,代代相傳的最後,也都談不上任何意義了。
所謂「意義」,是指「理解之可能性」。因此,若要肯定人生有意義,就須理解自己如此辛苦是為了什麼。如果有了靈性的層次,亦即一般所謂的靈魂,而且靈魂在人死後繼續存在,這樣才能得到明確的答案。換句話說,我只是在理論上說明靈性,並且肯定人在機緣成熟時可以信仰某種宗教。
到了第二天,談到儒家的孔子,學員們有些驚訝,因為他們從小所聽到的教導是「批孔揚秦」,要批判孔子而推崇秦始皇。我於是花了半小時介紹孔子的生平事蹟,學員們提問說:「孔子真的這麼好嗎?」我答說:「我所說的無不出自《論語》。」但是學員們對這本經典不太熟悉。我稍後談到顏淵、子路等人,學員們更是露出迷惑的臉色,有如聞所未聞。會後許多學員建議說:「什麼時候請教授來為我們上《論語》課吧!」學員們是大陸經濟發展的精英份子,若是有心學習《論語》,我自然樂觀其成了。
如果對孔子都不太熟悉,那麼一定更不清楚老子與莊子的思想了。比較有趣的,則是易經,尤其是其中占卦算命的部分。一位學員提問說:「我去年算命,得一個師卦,請教授解釋一下。」我在白板上畫出「地水師」,說它是一陽五陰、九二爻為主。這表示求占者(三十歲左右)得到眾人支持,因為「師者,眾也」;但是同時也面對同行的激烈競爭,因為「師者,軍也」。意思是:占問者既有眾人支持,又遇對手競爭。此時必須做到修養德行,以求「容民蓄眾」。易經占卦固然靈驗,但是總是歸結於個人的修德行善,這才是它的真正用心。
兩岸的經濟發展早已是不解之緣,而在文化傳統上更有著深厚的淵源。為了活用傳統的資源,一定要由學習經典著手,認真聽聽孔子、孟子、老子、莊子在說些什麼。他們的智慧可以成為個人生命的指針,使我們在快速現代化的過程中,不致迷失在追逐金錢的遊戲中。有錢之後,選擇的機會增多,這時若無明確的價值觀,就難免感覺困惑了。不過,價值觀不能光靠聽一場演講,而須自己定下學習計畫,養成終身學習的習慣。
感謝您閱讀直銷世紀數位版內容
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