訂閱優惠    註冊登入
全球華人直銷媒體第一品牌
大師開講

孟子心目中的「大人」


分類 / 大師開講
作者 / 傅佩榮
期數 / 第190期

    孟子心目中的「大人」


朗讀:

由北京奧運的開幕式,可知中國公開宣示要採取儒家思想作為文化發展的主軸了。談儒家,除了推崇孔子之外,不能忽略孟子的重要性。譬如在曲阜孔廟,有「生民未有」的橫匾,這是子貢與有若對老師的肯定,但是經由孟子之筆,也透過孟子的再度如此肯定,才使這四字流傳後世。當然,所謂「生民未有」,是專就古人所了解的範圍論,不必勉強全世界的人都接受這句話。
孟子對孔子來說,是承先啟後的關鍵人物,他發揮孔子思想最精彩的部分是「性善」之說。本文暫不討論此說的真正意義,而專就他的修養論來引申之。他特別提及「大人」的概念,值得我們參考。

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
首先,「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大人不會失去他「嬰兒般純真的心思」。他的年紀可能接近晚年,地位可能十分崇高,財富與權勢也可能受人羨慕,但是卻依然像個小孩子,對人群抱著善念,對世界懷著希望,見到別人受苦受難,也會深感不忍而出手相助。
這是如何成就的呢?孟子指出:人有身與心,身體稱為「小體」,因為所有的動物都有身體;心才是「大體」,這是人與動物的差別所在。「小」代表次要,「大」代表重要。人所特有的心,才是真正重要的。但是,這樣的心,一如我們的身體,是需要養育的。孟子說:「養其大者為大人,養其小者為小人。」每個人都是自由的,可以自己選擇要養身或養心。
沒有人反對養身(今日稱之為養生),讓自己平安健康。但是,養身的目的何在?依然要指向養心,否則混淆大體與小體,結果難免成了小人。如何養心呢?
孟子說:「養心莫善於寡欲。」若要養心,最有效的辦法是減少欲望。孟子認為:一個人如果欲望很少,那麼內心即有迷失部分,也是很少的;一個人如果欲望很多,那麼內心即使有保存的部分,也是很少的。人的身與心,似乎呈現一種「此消則彼長,彼消則此長」的關係。這對我們而言,真是一大考驗。
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義所在
接著,如果經由努力修練,成為大人,又會表現什麼特色呢?孟子說:「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義所在。」這句話實在有些費解。人言為信,怎麼可以說「言不必信」?若是回溯到《論語》,在子貢請教老師怎樣才算是個讀書人(士)時,孔子認為「言必信,行必果,硜硜然小人哉!」他明白指出:如果一定堅持「言必信」與「行必果」,那就成了小人了。這又是怎麼回事?這其中沒有矛盾之處嗎?
我們可以如此設想。譬如我最近買了一把獵槍,你向我借,我答應下個月借給你。但是,偏偏你在這一個月之內患了嚴重的憂鬱症。你我約定之期到了,這時我如果為了守信而借你獵槍,你很可能用它來自殺,那麼我要借你嗎?不借。這叫做「言不必信」。
又如,我幫你做一件事,做到一半才發現原來這事是危害人群的,那麼我還要繼續做完它嗎?不做。這叫做「行不必果」,做事不必非有結果不可。但是,孟子最後說的「惟義所在」,這四個字才是關鍵。
義是什麼,「義者,宜也。」一件事是否適宜,也就是該不該做,要視情況而定。這裡牽涉了判斷的智慧以及行動的決心。簡單說來,義是指「正當性」,無法以墨守成規的方式來完成。心中常想著「義」,表示隨時注意外在情況的變化,準備作出最適當的選擇。當然,「在正常情況下」,我們沒有不守法與禮的藉口,因法律與禮儀是具體而落實的義。孟子說:仁,人心也;義,人路也;禮,則是人實踐仁義的門。
因此,要成為孟子心目中的大人,並不是容易的事。沒有修練「智仁勇」三達德,恐怕只能望之興嘆了。

感謝您閱讀直銷世紀數位版內容


標籤:  

延伸閱讀

猜你喜歡

熱門內容

空杯

特百惠生活館開始營運

樂嘉驥,在助人歷程中,體認生命的尊嚴

認識 醣質營養素

首屆傳大優秀學員出列─學習心得分享與進階計劃

行動

省思錄:最牛拜年團

勇敢讓生命更具韌度

真誠不是天真

與有德行的人同行

影音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