訂閱優惠    註冊登入
全球華人直銷媒體第一品牌
大師開講

真誠不是天真


分類 / 大師開講
作者 / 傅佩榮
期數 / 第163期

    真誠不是天真


朗讀:

但是,許多科技人非常聰明,一聽就發現這種理論在實踐上會遇到困難。譬如,我所考量的這三點因素,如果相互之間出現矛盾或衝突時,應該如何取捨?我對張三只有三分感情與心意,但是張三卻期許我做到五分;這時即使溝通也難以生效,那麼我該怎麼辦?答案是:須以真誠為優先,而不能勉強自己去迎合別人的期許;因為任何勉強都會帶來後遺症,包括事後的怨懟,兩人漸行漸遠等。
換言之,這三點因素本身就顯示了優先順序。譬如掛在第三位的社會規範(包括公司的規範),顯然比較有彈性,不僅在應用時會出現因人、因狀況而異的小小落差,並且規範本身也可以經由適當程序而修改。但是,談到真誠,那是對自己良心負責的事,就不能打折扣了。
其次,更深入的問題是:如果別人不真誠,那麼我還須以真誠對待他嗎?這是一個很好的問題。以我的真誠去對待別人的不真誠,不是顯得自己愚蠢、幼稚而天真嗎?並且,這樣又能保證人際關係的改善嗎?
我的建議是:一、真誠是對自己的要求,我無論與任何人來往,都要秉持誠意。二、若別人不真誠,則表示我發現在「對方期許」這一項因素上,對方既然不真誠,則他不會也不該「期許」我的真誠,那麼我也將採取「適可而止」的態度,亦即以第三項因素「社會規範」為底線,大家客客氣氣、點到為止,亦即表現一般所謂的點頭之交。在此,社會規範扮演了重要角色。
所謂社會規範,在古代包含了禮與法。孔子特別視「禮」,他說:「恭而無禮則勞,慎而無禮則葸,勇而無禮則亂,真而無禮則絞。」(論語.泰伯)意思是:一味謙恭而沒有禮的節制,就會流於勞倦;一味謹慎而沒有禮的節制,就會顯得畏縮;只知勇敢行事而沒有禮的節制,就會製造亂局;只知直言無隱而沒有禮的節制,就會尖刻傷人。由此可知,即使「恭、慎、勇、直」是出於內心的真誠態度,如果缺少客觀的規範半約束及節制,結果可能適得其反。今日社會的人際關係十分複雜,人與人之間的相互「期許」未必都有機會溝通或辨明,那麼何不轉而注意客觀而明確的社會規範,大家依禮而守法呢?只要依禮而守法,人際關係就獲得了健康的基礎,往後的發展則不妨隨緣而定了。
換言之,我對任何人都是真誠的,並不表示我很天真,相信每一個人也都會對我真誠。耶穌派遣弟子去傳教時,特別叮嚀他們:「要像鴿子一樣純潔,並且像蛇一樣機警。」鴿子代表純潔而真誠,蛇則代表機警而不受騙。因此,我一旦發現對方「不真誠」,我就退回底線,「依禮守法」,公事公辦,大家好來好散。我們平時在公共場所接觸的大都是陌生人,「依禮守法」不是上上之策嗎?即使在依禮守法時,我也秉持真誠之心,這時我的真誠依然不是天真啊!
一般而言,年輕人比較容易真誠,但是經過某些歷練、受到連串挫折之後,覺得自己的真誠換來的是不真誠,於是也改變態度,至少不願再以真誠之心對人了。然而如此一來,損失最大卻是自己,因為不真誠的人是不可能快樂的。因此,我們不必因為別人不真誠而改變自己的真誠,卻應該在堅持真誠的同時,善用社會規範「依禮守法」來回應別人的不真誠。真誠不是天真,更不是易於上當受騙,這是我們處世時要謹記於心的原則。

感謝您閱讀直銷世紀數位版內容


標籤:  

延伸閱讀

猜你喜歡

熱門內容

心靈也有業績

過猶不及

直銷人新學習觀

我的人生態度與認知─突破困境

變身重生的喜悅

許下你的千禧宏願

新世代的人生觀

知識管理要兼顧感性

攻錯學,學攻錯

父子相隱

影音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