訂閱優惠    註冊登入
全球華人直銷媒體第一品牌
直銷文摘

腸道造血與保健理論


分類 / 直銷文摘
作者 / 江晃榮
期數 / 第205期

    腸道造血與保健理論


朗讀:

一個多世紀以來,主流的西方科學一直支配著人類文明與科技的發展,西方科學是奠定在唯物化基礎上,一切以實驗為依規,科學家自訂的科學規範是具再現性、傳承性以及演繹性。
今天大家認為合理的科學理論將來可能會被推翻或修正,就像當年哥白尼認為太陽系中心是地球一樣與當時主流科學的觀點完全不同。又在二十年前,生物學家認為高等生物的細胞已分化,其中的基因作用是不可逆的,所以由體細胞進行培養絕對得不到完整全身細胞,也就是體細胞複製哺乳動物是不可能的,但現在不但有多種複製動物,連複製人都呼之欲出。
近代主流醫學由十九世紀開始發展,1970年代之後又引入了生物技術成為現代生物醫學。可是生物醫學的進步並沒有使疾病種類減少,反而增加,此種對抗性的現代醫學可能有其盲點。
或許目前的醫學理論並不是完全合乎實況,有其盲點。長久以來,科學家認為血液是在骨髓中製造的,國外有些學者持不同看法,認為骨髓造血是在人體危急或特別情況下才會進行,正常情況時血液是在腸道生成再變成體細胞,這是大膽的推測,會改變整體生物學的觀念,是否會對目前生物醫學產業造成衝擊,如臍帶血銀行、骨髓銀行以及幹細胞相關產業等,而此一說法近來在台灣也引發討論,如果進一步證實腸造血理論為真,那麼腸道保健康將是預防疾病的不二法門,選擇適當食物有利腸道造血也很重要了。

中西醫學血液生成理論

■現代西方醫學血液生成理論
現代西方醫學認為血液中的紅血球及各類白血球都是來自於骨髓,而血小板則是由骨髓中巨核細胞破裂而成。
人體末梢血液中血球(紅血球、白血球、血小板)的壽命短,從數日到數個月就會更換一次新的細胞。生成新血球的過程稱為「造血」或「血球生成」,進行造血的部位(器官)稱為「造血組織(器官)」。人類的造血在胎兒期是由卵黃囊、肝臟、脾臟等器官來進行,但胎兒期後半到出生後便以骨髓造血為主。
血液細胞在骨髓中,從共同的造血幹細胞分化、成熟後,輸送到血液中,但淋巴細胞的一部分在未成熟狀態就離開骨髓,進人胸腺或脾臟等淋巴組織進行分化、成熟過程。

■古代中國醫學血液生成理論
古中國醫學將水穀精微視為生成血液的最基本物質,由於脾胃化生的水穀精微是血液化生的基本物質,所以有脾胃為氣血生化之源的說法。中醫理論又提及「心主血,肝臟血,脾流血」,因此腸胃脾肝膽均與造血有關,可見中醫理論並非以骨髓為造血場所,反而是腸胃 。
所以血液是以水穀精微中的營氣和津液為主要物質基礎,以脾胃為主,配合心、肝、腎等臟腑的共同作用下生成的,此點與腸造血說理論是極為接近的。
而腸造血說的理論與根據為:草食動物(如牛、羊等)只有吃草及喝水,草的主要成分是由碳水化合物,蛋白質類的氮素很少,但卻能在體內生合成肉及乳等含高量蛋白質的物質。能夠解釋此一現象的是「原子轉換理論」,腸道造血也是同樣原理。
1.蝌蚪與青蛙的造血:蝌蚪是青蛙的幼蟲,依骨髓造血理論,蝌蚪並沒有手腳,所以缺乏造血的骨髓。但青蛙與蝌蚪的血液幾乎是相同的,可見青蛙及蝌蚪都具有相同的造血方式,才會有相同血液結構。骨髓造血說當然無法解釋此一現象,因為蝌蚪並沒有造血的長管骨,真正的造血場所一定是在青蛙及蝌蚪都具有的共同器官。
2.兔子造血試驗:以兔子進行貧血實驗,兔子骨髓組織在骨骼的中心部,雖然是長管骨,但是進出於該長骨的血管只有細長的一條,因此,使用電氣手術法將它切斷,再用細線綁牢,使血液無法流入骨髓,並非困難的手術。不過基於生物學理論來思考,補給到全身的血液供給線,只靠一條細長的血管實在很難以理解。不過,為了確定已廣為接受的骨髓造血說之真偽,必需施行精確的實驗。
實驗的結果兔子根本就沒有貧血。如果說骨髓是造血器官的話,那麼,只要把進出於骨髓的血管全部堵塞,必定會引起貧血現象。既然無法輸入造血所需使用的材料,又不能把製成的紅血球輸送到身體各處,當然會引起貧血,但是兔子並沒有發生貧血症。所以骨髓並非是唯一的造血場所,雖然把它隔絕,仍然不會引起貧血,造血場所必然另有他處。

腸造血理論與保健食品產業

■腸造血與致病理論
人體生理機能的基本是:「食物→血液→體細胞」生命得以維持。所以疾病(包括癌症等西醫頭病的病)致病的發展機制應該是:「食物的腐敗→血液的污染→體細胞的病變」,尤其是慢性病,成人病,幾乎都是同一模式。
生物體基本構造是:「食物的世界→血液的世界→體細胞的世界」,所以體細胞發生問題,疾病就會發生,而使體細胞產生問題的直接原因可由「血液」來探討,影響血液品質的好壞則是「食物」。
可見有利人體食物可使腸造血功能健全,體細胞正常就可遠離疾病。而食物中有兩大類是對腸造血不利的,一是動物肉及奶蛋類,尤其三種紅肉(豬、牛、羊)以及牛乳,蛋類食品等,另一是精白食物,如米、白?包、精製鹽等。

■有利造血的食物
由腸道造血理論,可以知道改變食物的品質,就能夠改變身體細胞的健康,只要飲食攝取法正確,即可獲得健康的身體,若再進一步改善食物的攝取方式,就可以預防並治療疾病。
有利於造血的食物是依自然醫學理論基礎所選擇的,主要有下列幾種:
1.以糙米為主食。
2.副食方面採用根菜類、葉菜類、海藻、小魚、貝類等,依季節可使用時令蔬菜。
3.主食與副食的比率為1比1,或者2比1也行,副食的量不能過多。
4.有利於健康的胚芽、葉綠素以及酵素是絕對不可缺少的,除了這些以外,可再配以天然蜂王漿及高麗人蔘。
5.藥草茶方面,以具有保健作用的薏仁、枸杞、桂圓等泡茶飲用。
6.要使用有理論根據的「能量水」,不要使用自來水。
7.藻類產品。

8.乳酸菌產品。
依腸道造血說,食物的選擇很重要,食物吃得對,可以多活三十歲,食物吃不對,提早到納骨塔睡。

小檔案:

疾病發展三階段

1.消化道內食物腐敗:產生氨、胺類、酚、硫化氫與??類物質,這些都是腐敗物,也會發生毒素,容易使病毒進入。
2.有害物質吸收入血液中,污染血液。
3.污染血液的有害物質還會逐漸侵襲體細胞,降弱人體抵抗力,導致腫瘤發生。

感謝您閱讀直銷世紀數位版內容


標籤:  

延伸閱讀

猜你喜歡

熱門內容

均衡營養是健康的根源

有關商品原購價格之認定

中年大肚男看過來,今夏減肥市場主打多功能訴求!

喘不過氣的哀與愁

「痛風」,生命中不能承受之痛

花錢事小、傷身事大,保健食品怎麼吃才安心!

中老年 性 3 大說不出口的毛病

照顧你的關節

日本保健食品取代醫藥用營養劑

消費動態 比別人瘦才算瘦

影音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