訂閱優惠    註冊登入
全球華人直銷媒體第一品牌
直銷文摘

善用投資工具 投資節稅兩相宜


分類 / 直銷文摘
作者 / 謝晨彥
期數 / 第187期

    善用投資工具 投資節稅兩相宜


朗讀:

謝晨彥
稅是理財的頭號殺手,包括所得稅、贈與稅、遺產稅,都會讓我們辛苦努力的所得,被稀釋掉。但若善用投資工具理財,除了可有效累積資產之外,更可降低稅負負擔,只要避稅有方,省下來的稅金,就是實實在在的收益。
如今常見的金融投資商品,例如固定收益債券、境外基金、避險基金、信託、保險等,只要善加利用,運用正確的方法與步驟,均可做為理財節稅的好工具。如何善用投資工具做好節稅規畫,正是目前投資大眾應該要好好深入研究的課題。
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公開指出,要預防M型社會更加惡化,可從稅制改革著手,對窮人減稅,對富人增稅。經過調查,台灣是稅制名目繁多的國家,但也因為這樣的特性,培養出台灣人民更精進的節稅策略。
高所得的人一向避稅有方,這可從財政部統計資料顯示,全國收入最高的前三十人,平均稅負只有總收入的100%可以得知。政府單位將稅負緊緊抓在手上,深怕漏了一滴,怎麼樣也要把民眾的血汗錢榨乾,目前放眼華人社會,包括中國、香港、新加坡,就只剩下台灣仍課徵遺產稅,且稅率仍高達50%。
合法節稅值得倡導
自從今年2月新加坡將遺產稅取消後,香港與新加坡都成了沒有遺產稅的地區。新加坡稅制的改革,吸引了更多的富豪將資金轉移到新加坡,因此新加坡繼瑞士的腳步,成為富裕人士財富管理的天堂,也帶動新加坡經濟的成長。
誠實繳稅是國民義務之一,沒有錯,若沒有這些稅收的來源,政府如何提供更多的福利以及公共建設,來造福民眾,但是愛政府也要愛自己,合法節稅是一個值得倡導的均衡之道。基金投資為何能夠節稅?何種類型的基金可以節稅?保險、信託在節稅中又扮演著什麼角色,可以發揮什麼作用?現在最熱門的避險基金,又如何幫人們避稅?不論是所得稅、贈與稅、遺產稅,都可以透過慎選投資工具來節稅,目前個人主要節稅方式參考如下:


金融商品稅負節稅方式
海外基金免稅將個人所得朝向海外發展,例如組合式避險基金,不但投資收益穩定,加上基金註冊在免稅島,不但免稅,更是注重個人資料保密的投資人的首選。
境外公司免稅,但每年需支付公司規費。在免稅島設立公司,並且開立OBU帳戶,合法完全免稅的管道,富人最愛的避稅工具。
銀行存款全年利息在27萬元以內都免稅以一年期定存利率約在2.65%計算,存款應控制在1018萬元以內。
郵政存簿儲金存簿儲金100萬元以內的利息免稅存款總額在100萬元以內。
債券均免證券交易稅及證券交易所得稅,債券利息全年27萬元內免所得稅。配息前出售,將利息所得轉為免稅證券交易所得。
上市公司股票千分之3證交稅,免徵證所稅,配息要課徵所得稅。不參與除權、除息,只賺除買賣差價,國內股票交易所得免稅,國人投資最愛。
個人公司稅率固定,最高僅25%。將個人收入轉為公司收入,個人開銷尚可列費用扣除。
股票信託免稅信託受益人特定時,可省贈與稅。
短期票券利息收入按20%稅率分離課稅,不必再合併綜合所得申報。綜所稅用稅率低於20%者,可選擇的投資工具。
國內債券基金千分之1證交稅,免徵證券交易所得稅,基金配息27萬元以內免稅採買賣基金方式,將收入轉為證交所得即可免稅。
國內股票基金千分之1受益憑證證交稅,配息要課徵所得稅。不參與配息,只賺取買賣差價。
保險人身壽險給付:除特定保險給付應課基本稅額外,原則上免稅。
指定受益人:免遺產稅保險契約應指定受益人,藉人身保險給付免課所得稅規定,將資產變成保險給付。
不動產信託基金
(REITs)利息所得按6%扣繳,不必再申報所得。高所得者可以選擇的投資工具,分離課稅,稅率 6%,對利息所得超過27萬的人才有感覺。
成立基金會免稅基金會屬財團法人依法免徵遺贈稅。
強化稅務知識 開源外加節流
台灣中產階級最大的問題,就是稅務知識普遍不足,而且沒有自覺,只想光靠列舉扣除單據來節稅,這樣做不但大費周章,省下的稅不過杯水車薪。理財講究的是「開源」,必須從理財端開始做起,報稅時則要力求「節流」,即使是去廟裡拜拜捐助的香油錢,只要拿到收據,都可以節稅!
住院開刀的收據,一樣可以當成列舉扣除額,個人綜合所得稅的保險費列舉扣除額,每人每年以24,000元為上限,是指納稅義務人本人、配偶及父母、子女等的人身保險、勞保、軍公教保險為主。目前健保費用已經可以在保險費列舉扣除額24,000元之外,全額列舉。
所得稅申報時應特別留意,依照遺產贈與稅法規定,每一位贈與人每年贈與的免稅額為111萬元,是否有充分使用。綜合所得稅申報有一般扣除額規定,與列舉扣除額規定,可列舉扣除的項目包括:(1) 保險費、(2) 醫療費與生育費、(3) 自用住宅購屋貸款利息、(4) 房屋租金支出、(5) 災害損失、(6) 捐贈等,如果列舉扣除項目合計金額超過標準扣除額,民眾則以列舉扣除申報較有利。
95年度開始適用最低稅負申報,所以相關規定較以往有很大的不同,納稅人應先瞭解相關規定,以免申報錯誤,讓自己多走了冤枉路。
依規定,個人基本所得額超過600萬元者,即應申報基本所得稅,個人基本所得額,是以綜合所得淨額加計下列各款金額後的合計數。
因此申報時就下列情況以最低稅負制的基本所得稅額,或綜所稅的一般所得稅額擇一高者申報:(1) 海外所得自99年1月1日起納入計算。(2)公司員工分紅領到的股票,於可處分日次日時價超過股票面額的差價部分。(3)非現金捐贈的扣除額。(4) 非上市櫃股票和私募證券投資信託基金受益憑證的交易所得。(5)受益人與要保人非屬同一人的人壽保險及年金保險,受益人受領的保險給付,3千萬元以上的死亡給付部分才需納入計算。
由於近一、二年來,國內市場利率偏低,加上死亡理賠率的不同,造成相同的保障條件,保費較國外貴,使得各種水貨保單,透過保險經紀人公司,不斷流入國內銷售。這種水貨保單就是所謂的「境外保單」,以美國保險公司的保單為主。購買境外保單的消費者多屬資產型保戶,例如醫生、會計師及企業老闆等,購買金額龐大,動輒數百萬到千萬元以上。
許多購買境外保單的客戶,均是為了規避遺產稅,而以境外保單作為投資工具。其實,國稅局有越來越多的解釋函令,將購買境外保單當作海外投資,因此海外壽險理賠,是被國稅局認定為海外投資收益,而納入遺產總額計遺產稅。因為遺產與贈與稅法,當初針對受益人拿到的死亡保險金,免計入遺產總額計算,是依據保險法112條賦予的免遺產稅優惠而訂,因為境外保單不是我國金管會所核准,所以我國保險法管不了境外保單,我國保險法提供的優惠,也不可能擴及境外保單。
資產配置得當 節稅聰明有道
投資應審慎選擇投資標的,投資不同的金融商品,因稅負不同帶來的收益就截然不同,甚至影響到是否能及早達到財富自由的目標。買錯車票、上錯車,還可以跳車,一旦選錯工具,做錯規劃,錢就砸下去啦!投資標的百百種,除了依個人屬性外,更應依稅負考量,選擇適合的金融商品。
很多科學園區上市科技公司的工程師,拿到分紅配股,總趁著股價高時賣出,平白手頭多出幾千萬現金,多的現金也都傻傻的放在銀行裡做定存,每年利息很容易超過27萬元。
很多高階的直銷商也是,收入動不動就上千萬,忙著輔導下線,關懷組織發展,卻忽略了打點錢的去處。投資人在台灣的銀行,每年利息只要超過27萬元,就要繳稅,而且還要按照累進稅率課稅,最高課稅級距40%。其實只要利息所得不超過27萬元,都在免課稅的範圍內。
金融機構的存款、公債、公司債、金融債券及儲蓄性質信託資金收益等等,適用每年27萬元儲蓄投資特別扣除額的規定,只要不超過27萬元都是免稅。一般的外幣投資,包括外幣定存、結構式商品和外幣保證金交易,外幣定存利息所得都需要計入27萬元利息免稅額度當中。
結構式商品,例如雙元定存商品,原本只有定存利息收益需要課稅,同樣如果沒有超過27萬元便免稅。固定收益商品一律採取10%分離課稅,固定收益商品包括公債、公司債、金融債、票券、附買回交易(RP)、資產證券化商品、結構型商品等。
所謂結構型商品,是指固定收益(如定期存款或保本型商品),再加上選擇權的組合性商品契約而言。個人透過銀行投資結構型商品者,分兩階段課稅,其中,結構型商品的固定收益利息所得部份,併入個人綜合所得總額課稅,且適用每年有27萬元利息所得扣抵。另外,個人在結構型商品於契約期間產生的收入,按財產交易所得課稅。
利息包含債券、儲金、票券、股票等投資所產生的利息,均列入計算,各種金融商品的課稅標準也不同,民眾如何同時享受投資獲利,又能聰明節稅呢?上市上櫃股票買賣所得皆不課稅,按照新規定,採兩稅合一制,若有股利收入將產生股利憑單,例如:買一張股票即將參加除權除息交易,若所得高者,在除權除息前賣掉股票,依證券交易所得不課稅,若直接參考除權除息而產生股利所得,會列入綜合所得課稅,若個人邊際稅率高者,亦會被課較高的稅。股利憑單記載的股東可扣抵稅額也是選股標準之一,例如新竹園區的高科技公司,可能沒有股東可扣抵稅額,但傳產業者的股東可扣抵稅額比例,可能高達30%~40%,也是可以參考的投資工具。
境外投資 賺錢又免稅
共同基金也是國人常見的投資工具,其中股票型基金亦可做為節稅規畫,股票型基金買賣所得不課稅,股票型基金皆無配股配息,因此無課稅問題。近年來為因應國人投資習慣,許多債券基金會配發利息,目前國內債券基金的利息所得,還是要併入27萬的計算範圍內,但若是投資海外的債券基金,所領到的利息所得就在免稅範圍內。
近幾年熱門的「外幣組合式投資商品」,係外匯定期存款與外幣匯率選擇權的組合,免收手續費、免管理費,投資期間短,資金運用效率高,而且投資門檻低,對於想要投資外幣的小額投資人,是一個很理想的投資管道。如果有外國護照或外籍人士身份證明的境外個人,且在中華民國境內無固定住所者,或在境外第三地等註冊的公司,都可以到OBU辦理開戶手續,OBU帳戶免徵利息所得、營利事業所得等。
海外所得目前不用課稅,因此許多中產階級或高資產客戶將錢匯到海外,投資境外許多獲利穩定、風險低,而且與市場波動低度相關的境外基金,尤其是組合式避險基金。
雖然境外所得從2010年起就需報稅,但基本扣除額加上證券交易所得扣除額高達700萬元新台幣,海外投資能夠在一年內賺到700萬元以上的人,畢竟是鳳毛麟角,除非投資金額上億元,否則投資收益要超過700萬元,有的拼了。目前有許多台灣中產階級選擇在香港的證券公司開戶,投資中國的國企股、藍籌股,投資所得雖然大增,但大多還不到700萬元。境外投資既可賺錢,投資收益又免課所得稅,會如此做的聰明人,當然愈來愈多!

感謝您閱讀直銷世紀數位版內容


標籤:  

延伸閱讀

猜你喜歡

熱門內容

比親切更重要的專業服務

新新人類人脈拓展術

密碼5:屬於哪一型

跟著墾丁跳舞吧!

當一切聚足,想不成功都很難!

投資與規律

日本:4大新主張破旱象

網上互動,架構無國界經營空間

行銷人的必修課

提高演講穿透力的五大技巧

影音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