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銷V.S.保險】
分類 / 直銷文摘
作者 / 廖彩雲
期數 / 第112期
【直銷V.S.保險】
朗讀:
直銷人最常被拿來與保險從業人員做比較,但若就入門與經營而言,前者相較簡單,而且只要慎選公司、全心投入,成果一樣豐碩不說,並且越做越得心應手。
如果以業務銷售來講,直銷與保險算是較易上手的行業,兩者都是,深具挑戰性的業務工作,溝通能力(訴求與傾聽兼具)為必備要件,優點是時間有彈性、自己決定收入多寡、隨時調薪、晉升速度較快等,但若要以入門門檻來說,直銷可是略勝一籌。
變動中多多V.S.穩定求成長
就市場概況而言,保險屬金融體系的一環,分為人身保險與財物保險2種, 在不景氣的2001年,整體保險市場因受金控法(金融控股公司法)通過、保險法重新修正、放寬至大陸設辦事處的法令限制及WTO開放等因素影響而競爭日熾,保險業國際化腳步加速,為提昇競爭力,增加多元化行銷通路,保險、銀行及證券業務人員的結合,也讓原本的保險從業人員備感壓力。
除此之外,銀行利率標準降低,財政部將保險責任準備金提存利率由5.75%降至4%,雖造成利率高的保單於停效前大量「出清」,締造一時的高成長業績。但有業者認為,目前壽險總資產已達2.5兆億元以上,利率每下降1個百分點,業者每年就要負擔250億元的利差損,成本負擔越來越重,對資金的靈活運用度也減少。
為減低利差所造的損失,壽險業者想盡辦法增加獲利來源,將保費收入拿去操作股票、房地產、存放款等,但因為台灣股市接連重挫、投資環境不佳,無法填補業者的損失,反而造成整體保險業投資虧損達600 ~ 700億元,32家壽險業有27家虧損,損失約100億元。
今(2002)年雖據行政院主計處預測,經濟成長率為2.29%,有稍微上揚趨勢,但因國際景氣復甦力道不足,國內外需求仍屬疲弱,這也使得壽險商品保費有可能上漲的空間,增添市場從業人員的銷售困難度;而因為本土業者可到大陸設辦事處,流失大量專業人才,國內面臨人才不足窘況;另一方面,WTO的開放引發國外業者挾大量資金,大舉進軍台灣市場,導致保險業面臨重整,預測今年將出現更多的「合併」案例。
相較於保險業混亂的重整局面,直銷業就顯得在安定中求成長。根據公平會調查,2000年從事直銷業者有191家,其中外商有24家佔12.75%,整體營業額為380.86億元,較1999年增加23.52億元(成長6.58%)。曾經參加直銷的人數為283萬4千人,其中新加入的有82萬9千人,平均每百人就有12.76人從事過直銷。
而據「直銷世紀雜誌」年初針對產業所做的「2002年直銷經營趨勢調查」,多數直銷公司經理人看好產業未來的發展,認為市場空間還很大,而加入WTO的影響也不算太大。
調查顯示,對2002年產業總產值,有3成的經理人預測將有10 %以下成長,有2成認為成長幅度為10% ~ 30%,約1成5人為業績將保持現狀,與2001年不相上下。
專業證照資格定檢V.S.加入無門檻
若就從業人員加入條件來看,壽險從業人員若想在保險業大展身手,最少必須取得3張「執照」,一是「壽險業務員登錄證」,二是「產險業務員登錄證」,三是「投資型商品登錄證」。
根據財政部「保險業務員管理規則」,壽險人員需年滿20歲,具有國中以上學校畢業或同等學歷,並且應通過所屬公司的基本教育訓練,再參加公會舉辦的業務員資格測驗;測驗合格者,才可登錄申請,取得「壽險業務員登錄證」方可營業。
根據資料顯示,該項考試及格率僅為6成(59.25%),有4成新兵在此鍛羽而歸;再者,因財政部開放壽險業務員可同時跨業,登記為壽險及產險業務員,讓想「撈過界」的原壽險業務員「有機可趁」,但必須再經一次考試取得產險銷售資格。根據壽險公會統計,截至去年,同時具有產、壽險登錄業務員身分,只有27萬6265人,佔所有業務人員僅約1成左右。
今年元月,「投資型保險商品」在台正式上市,該商品強調的是保戶存在保險公司的錢,透過業者的投資可能增值或縮水,投資風險由保戶承擔,這種「變動」性的投資商品,和台灣壽險人員賣保險喜歡承諾領回金額的行銷方法迴異,所以壽險從業人員首先要清楚保單性質,因此必須通過「投資型商品登錄考試」才可以上路。
相較於保險人員的「重重關卡」,直銷業人員加入辦法就顯得「平易近人」。中華民國直銷協會理事長劉明雄表示,直銷是屬於「人」的事業,以面對面互動方式,由銷售人員進行說明與示範,直接將產品與服務銷售予消費者,因此直銷從業人員沒有性別、年齡、教育程度與學經歷的條件限制。
單打獨鬥V.S.團隊作戰
有9年保險經驗,從保險轉戰直銷的賴瑞馨(晉升襄理、體系10人、年收入達150 ~ 200萬元)指出:「隨著保險客戶人數累積,發現CASE越多、服務也越來越忙,而高階人數少、不易發展晉升且有一定的業績壓力」。幾經考量她於是辭掉保險公司職位(如不辭,每月有累計收入約5 ~ 6萬元),進入直銷業。
初期也是消費者的她,於2000年正式對直銷宣戰,才花費2年時間,就建立組織下線約1千多人,成為公司執行總監,去年年收入約240萬元,超過保險9年的耕耘,並且「越做越得心應手」。
賴瑞馨指出,從事保險與經營直銷有不同的做法。保險是:
一、對客戶「預告未來生活需求」,因為保單是「要保人」現在用不到的東西,銷售員要運用「危機感」銷售;2、消費者付出金額大,壽險從業人員初期收入高看起來「好賺」;3、本身商品(保單)沒有生活化,得用從業人員的能力,拉近人與人的距離;4、適合單打獨鬥、選才不易、留人更難,組織發展困難。
據了解,新人從事保險,要有「3個月沒有收入」的準備,和面對挫折的勇氣。剛加入時,首先要接受公司密集的教育訓練,並取得證照才能開始上線,而這個階段僅是「保險基礎觀念」的建立期,還要從「實務」面下手,也就是邊做邊學,將客戶問題、保單資料及金融訊息等,內化成自己的專業,所以保險新人要越「主動、積極」,才能生存得越好。
賴瑞馨表示,新人從事直銷,可從「公司產品、制度(能向客戶解說)和清楚自己做直銷的理由」兩個方向著手,在做法上只要清楚直銷經營原則:
一、是運用消費者原本就要消費的費用,購買直銷商品;2、消費者付出金額小,能快速累積消費群;3、消費者若轉為經營者,產品越用越便宜;4、.產品本身生活化,講解很容易,只要自己在產品、心態上做合理的說服;5、不用特意留人,容易發展組織。
許多直銷高階領袖認為,「無門檻」的加入資格和「無限寬廣」的個人發展,是直銷最大魅力所在,從事直銷不需要人脈背景、高深學識和大量的金錢投資,只要心態正確、簡單的學、用心的做,就可以成為人稱人羨的高階領袖。
感謝您閱讀直銷世紀數位版內容
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