訂閱優惠    註冊登入
全球華人直銷媒體第一品牌
直銷生活

市場捲起瘋狗浪,政策出現髮夾彎 台電股東抗議,有理還是硬拗?


分類 / 直銷生活
作者 / 戴學文
期數 / 第392期

    市場捲起瘋狗浪,政策出現髮夾彎 台電股東抗議,有理還是硬拗?


朗讀:

 

在能源政策與市場波動的夾縫中,台電股東抗議的不僅是財務數字的爭論,更映射出企業經營中普遍存在的信任與利益平衡問題。對直銷企業而言,股東權益與企業使命之間,往往也需取得微妙的協調;如何在外部壓力與內部期待間找到平衡,不只是能源巨頭的挑戰,更是每一個有著多元利害關係人組成的組織不可忽視的課題。

 

圖片提供/戴學文、網路

 

在地緣政治的博弈中,能源擁有無遠弗屆的殺傷力,重要性不輸傳統武器,這個道理已成為顯學。

 

歐洲以往大幅依賴俄國天然氣,俄烏戰爭爆發後,俄國以停氣做為要脅,歐盟則乾脆停止自俄進口燃氣因應,不過,影響所及,全球能源供需失衡,發電成本大增,電價應聲上漲,百姓無不哀鴻遍野。

 

能源危機風暴,凍漲電價下的台電困局

 

台灣也無法身免,但由於政府凍漲電價,維持區域低檔的因應策略,民生經濟暫時未見太大衝擊;然而,台電賠錢賣電,賣越多,虧越大,有如溫水煮青蛙,終究不是辦法。時至今年6月,台電累計虧損已突破4500億元,金額還在持續擴大中。倘若,電價持續凍漲,政府就必須提供更多金援,在此之前還得通過層層政治角力,一旦無法即時救援,台電就有破產危機。

 

民眾大多了然於心,此乃台電的非戰之罪,國庫還是得出錢填平財務缺口,繞個彎,仍是全民買單。這或許有點無奈,但身為用電戶,凍漲電費可節省開銷,小確幸,誰會不要?電費凍漲,為台灣社會買到時間,延緩衝擊,但某種程度上,也擾亂財政紀律、破壞民眾對相關成本的概念,政府遲早要收手,讓電費回歸市場機制,也讓能源轉型政策接受考驗。

 

電費凍漲,用電戶雖樂於接受,卻苦了台電股東!外界普遍以為台電是一家由政府持有百分之百股權的國營事業,其實是個錯誤認知。殊不知,台電在1962年至1965年期間曾股票上市交易,部份股票因此流入市場,以至於現在台電除了官股之外,還有3.07%股權是由民間股東持有,雙方立場不同、尖銳對立。

 

6.27. 台電召開股東常會,民股股東一如往年拉白布條抗議。(圖片來源:網路)

 

台電股票上市與下市的歷史軌跡

 

台電壟斷台灣電力事業,不過,也被賦予政策使命。不同於一般公司追求利潤,並且不斷設法賺更多,台電則是受到立法壓抑,投資報酬率不斷下調。近年電費凍漲,更是迫使台電做虧本生意。

 

民股股東自然心有不甘,但在官股佔壓倒性多數的情況下,也無可奈何,因此,連年在股東會舉白布條抗議,向台電高層宣洩不滿,提出發放股利、政府買回股票等訴求(註1)。平心而論,台電多年來的營運政策,以民生優先,不追求獲利,調性明顯不同於一般公司,當年台電會選擇股票上市,令人頗感意外。

 

1962年2月9日,證交所成立,台電股票也趕在同日掛牌上市。每股面額50元,當日,以55元掛牌成交。台電股票上市的原因,歸納當時政府對媒體的說法,大概就是台灣社會正處於快速工業化的階段,用電需求大增,因電力建設需要大量經費,所以釋出部分台電股票,一則減輕財政負擔,另亦可活絡資本市場。

 

不過,台電股票上市兩年後,市場盛傳台電與台糖兩種股票可能下市的消息,理由是國際糖價牽動暴起暴落,影響市場交易安全,投資人請願下,由政府買回大多數民股。耐人尋味的是,這是台糖下市的理由,一直未見有關台電的相關說明(註2)。後來,台電股票果真在1965年底下市,在此之前,依法進行公開收購程序,1965年10月9日起,經濟部委託台灣銀行從按每股175.7元的價格收購外界持股。目前台電的民股,其實就是當時流通在外,但放棄參與公開收購的台電股票。

 

立法壓力與投資報酬率的雙重夾擊

 

直到多年之後,曾任台電董事長的陳蘭皋先生向媒體提到有關台電下市的真正原因。他說:「由於民意代表認為持有台電股票的民間投資者太佔便宜,多年前曾在立法院要求台電收回民股,但持有人不肯出售,亦只好作罷。」(註3)

 

原來,台電股票下市是受到立法委員施壓的結果,理由是「民間投資人太佔便宜!」為何會有這種說法?筆者有必要另行解釋:依據《電業法》,關於台電電價有「合理利潤」的規定,依據計算公式,利潤高低,與投資報酬率的設定有關(註4)。相對於台電現行投資報酬率訂於3%~5%,1960年代上市期間的投資報酬率高了好幾倍,大多在10%,甚至12%以上。如此優厚的利潤,在台電股票上市後,必須與民間股東分享,便成為立委所說「民間投資人太佔便宜」的原因。

 

後來,即使台電已下市,立法院仍持續調降台電投資報酬率。1969年,改訂為9.5%~12%,其中10%~12%的部分提作電源開發基金,如有高於12%,超過的部分用於調降電費。往後,投報率則是每況愈下。

 

為了台電股票下市,經濟部依法必須公開收購,但過程卻遭遇阻礙;因台電股票具有不易炒作、低風險、可穩定獲利的優點,是不少人心目中的「定存股」,選擇繼續抱股,每年分配股利,不願賣出,直到公開收購程序結束,台電股票宣布下市,民間持股仍未全數買回。

 

只是,人算不如天算!股票下市後的台電,逐漸卸下獲利的包袱,全力衝刺民生與促產等政策,國營事業本色愈發鮮明,有以致之,至今已連續19年未再發放股利。當初民間堅持抱股的期待不僅落空,還落得求售無門的地步。即使事隔至今已60年,當事人也多已不在,股票不是幾經易手,就是由後人繼承,但現在的股東無法改變前人決定,必須接受事實。

 

 

日治時期,日本御三家紀州德川第十六任家主德川賴倫為台電創始股東,賴倫過世後,由第十七任家主賴貞繼承。

 

 

日治時期台電的創立與初期挑戰

 

台電有其政策考量,民眾若無心理準備,或在欠缺明確保證的情況下,貿然投資,很容易被迫共體時艱。這種情形,不只發生在現在,日治時期也有過。

 

台電的前身,是大正8年(1919)成立的台灣電力株式會社。因攸關民生、工業發展,當時的台電備受重視,與台銀(株式會社台灣銀行)、台拓(台灣拓殖株式會社)並稱為日治時期的三大國策會社。創立時,資本額3000萬日圓,6成官股、4成開放民間認購,是一種官民合營的型態。

 

因有政府的大力支持,又是一特許事業,引來不少投資,特別是日本「廢藩置縣」政策實施以來,華族、藩士所領得的大批資遣費。這些資遣費原本是以公債形式發放,經過多年後本息陸續到期,台電的成立適時地成為這些游資的出口。但投資人總不乏欠缺經營觀念、風險意識,僅憑願景、一面之詞行事者,其中最有名的,當屬御三家之中的紀州德川家第十六代家主德川賴倫侯爵,他砸下鉅資成為台電的創始股東。

 

在台電之前,全台雖已有十幾家電力公司存在,但總發電量遠遠不足需要,分布也非常不平均。台電所肩負的是整合既有資源、擴大建設,建立起涵蓋全台供電網路的重任,也勢將成為一家不斷燒錢、難以短期獲利的公司,只是投資人普遍欠缺認知。

 

德川賴倫名下之大正8年(1919)台電股票。

 

民股堅持不賣的背後,被低估的價值與風險

 

台電成立不久,厄運不斷,陸續遭逢1920年代初期歐戰結束後的世界經濟恐慌、1923年關東大地震、1927年台銀倒閉危機以致工程陷入瓶頸,台電有很長的時間是陷入經費短缺、募集資金、反覆停工復工的困境中,直到1934年,最大的水力發電計畫日月潭發電工程,在耗時15年後,才宣告完工。

 

台電剛漸入佳境,就遇到太平洋戰爭爆發,不少建設因美軍轟炸而遭到破壞,直到日本投降,台電改由國民政府接管。在這段歷程中,德川賴綸先是在1925年過世,持股由其子德川賴貞繼承,德川父子前後等了15年都沒從台電領到任何股利,後來賴貞在1933年認賠脫手。

 

二戰結束後,紀州德川家財務狀況持續惡化,賴貞之妻放下身段在東京開起餐廳,這件事對當時日本百姓而言,可說是不勝噓唏,因此相當關注,「侯爵夫人餐廳」的稱呼也不脛而走。隨之,紀州德川家揮霍無度、盲目投資的往事,也一一躍上檯面。(註5)

 

不過,相較於紀州德川家,現在的台電民股還是比較幸運。電業法剛於2017年修訂,台電將在2026年轉型為控股公司,屆時,必須收購旗下子公司股權,爭議多年的台電民股問題,有望解決。

 

(註1)許如鎧,「小股東不滿歷年虧損...大罵官股銀發言拖時間「官官相護豈有此理」,Yahoo 股市,2025.6.27.

(註2)例如,林菁樺,「台電轉型控股母公司 需砸上百億元買回3%民股」的報導所稱:「台糖、台電兩公司…兩種股票價格至1963年上半年為止都還算穩定,但股價隨後受到國際糖價牽動暴起暴落,影響市場交易安全,投資人請願下,由政府收購買回大多數民股。」自由時報,2019.5.11.

(註3)光遠隨筆,「台電股票上市的無窮之利」,經濟日報/02版/,1984.8.18.

(註4)合理利潤=費率基礎×投資報酬率。費率基礎=固定資產重製現值+在建工程+最適自有營運資金率30%。

(註5)李博信,「繁華落盡似雲煙 ──日本華族的崛起與沒落」,台灣扶輪,2020.9。

 

感謝您閱讀直銷世紀數位版內容


標籤:              

延伸閱讀

猜你喜歡

熱門內容

戰勝更年期,迎向美好老年生活

「早安」商業經濟學

透過電影,思索深刻的議題

再生醫學新亮點 外泌體 細胞秘密的小使者

《臺北臺中米其林指南 2021》星級餐廳出爐 兩家餐廳獲得首

千年舊寵變新貴 木鱉果成保健食品及醫藥原料

鯊魚軟骨 延遲筋骨老化養生聖品

挑戰禁忌 關懷弱勢 導演 虞戡平 傾30年心力 用影音

這個月,陪媽媽看一場電影吧

心之所在

影音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