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管理要兼顧感性
分類 / 大師開講
作者 / 鄒景平
期數 / 第125期
知識管理要兼顧感性
朗讀:
我一直認為電腦網路裡流動著三種不同質素,那就是資料流、知識流與感情流。而整個世界e化的推動腳步是先從數字資料的自動化開始,像薪資、採購、物料管理、會計支付、公文管理等,也就是將公司運作流程自動化,好處是資料的運算與處理快速能動態製作各式統計報表,甚至將規劃與資源運用整合在一起,形成企業電子化的雛型,壞處是一旦使用後,要修改功能或做流程再造,都會是傷筋動骨的大手術。
五年前,資訊廠商大力鼓吹知識管理系統,也提出「知識是企業最重要資產」的口號,造成一股熱潮,於是企業紛紛響應,不但要管理外顯知識,如各種出國報告、計劃書等,還希望把員工腦子裡的隱性知識挖出來,例如要總務或採購人員把工作流程和心得、經驗文件化,要研發人員寫文章,把工作成果分享出來,結果是雷聲大、雨點小,真正去參考的人並不多。
我認為企業內的知識有兩類,一類是「過去式」,它屬於既有的舊經驗,例如公司內的智慧財產權與使用過的文件等,這些東西是庫存,光是計算數量的多寡其意義不大,重要的是能否發揮再利用的價值,但愈是抽離情境的知識,其利用率愈低,可惜的是很多企業為求效率,多把文件格式化,卻也篩掉了許多情境元素,就像用網子把魚撈起來,以為可以保全活魚,卻不知離了水的魚,只有死路一條!
另一類知識是「正在進行式」,它涵蓋了新知識形成的過程與情境,例如問題求助、對顧客需求的探索、產業發展的新眼光、新視界和新解決方案的醞釀過程等,這是一種資訊分享、腦力激盪、相互學習、共識建立與傳遞的過程;其中除了知識外,還需要感情的介入,除了虛擬的實務社群外,也需面對面的討論與質疑,它能靈活面對外在環境的快速變動,卻需要平等、開放與尊重的組織文化,才能發芽、茁壯,無奈的是,目前我們雖有靈巧的科技工具,可以記錄、追蹤,卻因組織文化及成員缺乏分享與互助的感情基礎,而難以達成群策群力的功效。
我在職場工作三十多年,親眼見證辦公室文化的變遷,從完全手工作業,到如今一人一台電腦,上班時,每個人不是面對電腦,就是開會討論公事,偶爾聊個天,還要緊張兮兮的看主管臉色,辦公室裡的人際疏離,於今最烈,在如此缺少互動與信任的情況下,我們要如何希冀員工主動分享自己的知識,或協助他人解決問題呢?
據《e天下》雜誌報導,美國知識管理大師,如普賽克等人,有鑑於第一代知識管理的成效不彰,開始推動第二代企業知識管理,他們認為應重視組織內非正式的溝通,鼓勵員工做面對面的接觸,透過人與人的交流、互動,建立信賴的環境,同時提供學習的空間。這就是大師們看到感情流的重要性了。
其實企業網路上也能促成感情交流,可用的工具很多,就看當事者是否用心經營,除了可用電子郵件、討論區、聊天室、Instant Messager等工具外,blog是後起之秀,而知識管理專家所倡導的實務社群,早期是建立在討論區的環境上,這就好像在公共場所裡發言,大家針對某個主題提供意見,常常是工作或問題導向,很難完全展現個人特色。
而blog則是每個人的自家天地,可以正經八百地談專業學術,也可說說自己的心情故事,或對於世態人情的觀感;因為自由,所以放鬆,所以溫柔,也就更能打動人心,無形中促成人與人之間更深入的了解,也啟動感情交流,因此,第二代的知識管理除了實務社群外,一定會附加上員工blog系統的應用。
(本文取材自總裁學苑,http://www.ceo21.org/,作者為兩岸雙贏雜誌專欄作家)
感謝您閱讀直銷世紀數位版內容
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