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亞金融風暴因果關係與對策
分類 / 直銷文摘
作者 / 石滋宜
期數 / 第65期
東南亞金融風暴因果關係與對策
朗讀:
去年7月東南亞金融風暴引發後,坊間所見,皆為「現象論」之報導與陳述,究竟事件真正的原因何在?十分值得探究。
金融風暴之源頭始於1994年中國大陸開始幣制的改革。人民幣的大貶值高達2倍數的通貨膨脹,在中國政府的強力調控下,降低到3~4%。中國大陸這般的應變能力令全球感到意外。就在世界各國的驚訝意外下,中國的競爭力相對提升了起來。
經濟發展首重紮根動作
東南亞過去的競爭優勢在便宜的土地和勞工。然在中國大陸的急起直追後,很短的時間內,這些優勢消失了。據了解,目前泰國勞工的薪資是中國的2~3倍,因此當地的紡織業可說全部滅亡。而經濟發展就像騎腳踏車般,若能繼續踏就無所謂,但不能停,一停就倒,這是東南亞金融風暴的遠因。
再看1994年,日幣急速升值,在短短的1、2個月間,從120幾圓兌1美元變成79圓兌1美元。在此情況下,日本的中小企業被迫非向海外投資不可。但這些投資只是將整個生產的小小段外移,只是插花、沒有紮根的動作。接受投資的國家建立的是商業化工業,很快就會枯萎。這些原因讓我們認清一個事實: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是否能逐步成長,根基的穩固十分重要。
東南亞各地區的經濟發展模式向來追隨4小龍的腳步,即完全「出口導向」。80年代,4小龍(約8000萬人口)所加工的產品已足以供應北美與歐洲(世界最大市場)。
但截至去年為止,這些製造相同產品的人口已增加到6億,競爭已趨白熱化。另外,無止盡地向海外借款,只知談金融自由化,卻不知自由化的前提是先訂遊戲規則;每一筆錢的進出及目的都必須清楚明朗(避免洗錢),尤其短期資金絕不用在長期投資上。
這是東南亞地區引發金融風暴的另一遠因。
每一個國家都強調要賣出更多的產品來賺錢,但市場在那裡?若一味的只想推銷產品出去,則只有死路一條。如何讓你的產品「只此一家別無分號」(非來買你的東西不可),才是致勝之道。這也就是「核心專長」的重要。確立你的核心專長在那裡,做可以創造價值的投資(不要做和別人相同的東西),才有競爭優勢。
掌握趨勢重建競爭力
至於如何重整金融風暴後的經濟頹勢?短期內,在生活上的調整是必須的。另外就是建立信心,起動經濟發展的腳踏車踏板,並且慢慢加速。主要方向有三:
1.尋求策略聯盟─提升競爭力的不二法門即是結合最好的以達到最高效果。舉美國優秀企業Johnson & Johnson公司為例,該公司在推廣隱形眼鏡時,是結合全美的眼科醫生及配鏡師共同合作促銷,而當消費者完成驗光、配鏡手續後,聯邦快遞會將配好的隱形眼鏡專程送到家。
2.掌握世界趨勢─不要認為自己什麼都可以做。在市場愈來愈大之際,你要愈加專精才能脫穎而出。不要固守本行但也不能隨意脫離本行(換軌),善用自己的核心專長,衍生到其它領域,將使你離成功愈來愈近。
3.懂得改變遊戲規則─具創意的行銷手法,往往可以贏得市場,建立新的競爭優勢。美國著名的快遞公司Fed Exp, UPS等都以10:30AM準時送達為事實的標準(De facto standard)而獲得極高的市場佔有率,大家都認為沒有新的公司可在快遞這行業存活,但美國的AIRBORN Exp則以8:30AM送到為訴求,打破10:30AM送達的行規,18%的市場佔有率,這就是挑戰傳統,創造競爭優勢的最佳例證。
感謝您閱讀直銷世紀數位版內容
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