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以事情的表象錯下判斷
分類 / 大師開講
作者 / 石滋宜
期數 / 第163期
不以事情的表象錯下判斷
朗讀:
曾經在網路看到一則故事:下班時刻一位女老師坐捷運時,在擁擠的車廂中看見一位年輕人坐在標示有老弱婦孺的博愛座上,一位老先生蹣跚的站在年輕人座位前,女老師看見這種情形,斥責現在的年輕人自私自利,為什麼不讓位給老先生,年輕人則不為所動。等到列車停靠某一站時,年輕人吃力的從座位站起,一步一步緩慢的走出車廂,女老師頓時恍然大悟而後悔不已。原來這位年輕人是小兒麻痺患者,行動本來就不方便。
看到這個故事你有什麼樣的感覺?我們常以為親耳聽到的,親眼看到的就是事實,但是往往我們聽到的、看到的可能僅是片段,即便是從頭到尾我們都聽清了、看清了,卻可能因為我們的心胸跟視野,而無法體會或瞭解造成這個現象的真正原因。
事實上,人都會有無從解釋的難言之隱,如果光從表面去判斷或評價,不僅失去原有的客觀,同時也會傷害到他人。就像故事中的年輕人心裡一定非常難過,而女老師想對年輕人說聲抱歉也來不及了,這對二個人來說,不都是一件遺憾的事嗎?
在我們生活週遭,我們很容易也很習慣性的,僅對事情的表象來進行判斷與評價。更何況在組織裡,領導者人對同仁的判斷常流於這種刻板印象,致使同仁認為不受重視,潛藏的實力自然無法發揮,這對個人與組織來說都是非常大的損失。
另外,為了避免偏見,我們可以做的就是多站在別人的角度與立場設想,多看別人的優點勝過缺點。如果我們只會看同仁的缺點,在一味的指責下,結果很可能就像女老師一樣,僅僅看見事情的表面,而無法了解事情的原委與癥結。這樣只會造成組織人才的流失,更不用談善用人才。反過來,如果我們懂得看同仁的優點,發自內心的瞭解與鼓勵同仁,許多不必要的遺憾不僅不會發生,同仁也將因為被瞭解,而付出所有的心力為組織的未來努力。
內向修練是領導者永遠的功課,學會用不同的角度來看事情,有更多角度的詮釋,讓事情有較客觀的一面,所表現出來的反應或做的決策跟判斷才會更加寬廣。
感謝您閱讀直銷世紀數位版內容
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