訂閱優惠    註冊登入
全球華人直銷媒體第一品牌
大師開講

孔子的三忘


分類 / 大師開講
作者 / 傅佩榮
期數 / 第179期

    孔子的三忘


朗讀:

至於孔子學院,則是讓老外學習漢語的地方,與孔子的哲學思想也沒有什麼關係。不過,它至少反映了一件事,就是中國大陸當局這一次為孔子平反之後,應該不會再走回頭路了。孔子代表傳統文化,是國學熱的聚焦所在。身為研究者,對這種現象自然樂觀以對。不過,最重要的,這是正確理解孔子的思想。
子路是孔子的學生,在《論語》中出現最頻繁的學生就是他了。有一次,葉公(楚國官員)向子路請教孔子的為人作風,子路自知口才不好,生怕說得不妥,就沒有答腔。

人生如登山
這件事傳到孔子耳中,他就主動告訴子路說:你何不這麼說:「他這個人,發憤用功就忘記了吃飯,內心快樂就忘記煩惱,連自己快要衰老了都不知道,如此而已。」換言之,孔子的特色是「三忘」:忘食、忘憂、以及忘老。
他的忘不是莫名其妙的健忘,而是心中另有關注的目標。譬如,「發憤忘食」,許多人都有類似的經驗,尤其在年輕時,為了升學考試或工作職責,往往廢寢忘食。但是,一旦取得某種成就,或者到了中年階段,還能繼續發憤忘食嗎?這正是問題所在。
在《AQ:逆境智商》的剖析中,人生就如登山,有些人看到山勢高聳,很早就放棄了攀登的念頭,乾脆輕鬆任意地過,也就是甘於平凡過一生算了。第二種人則是努力登山,到了山腰;有如接近中年,各方面站穩了,就準備欣賞風光、享受人生了。只有第三種人堅持往上攀登,因為他們相信,山頂的景觀更好,並且認定自己應該充分發揮潛能。
人生是要對自己負責的,我們顯然應該做個攀登者。但是,關鍵在於,這樣的選擇能夠讓我快樂嗎?如果不能活得快樂,誰願意長期堅持?因此,孔子的「樂以忘憂」就讓人羨慕了。
人生不可能沒有煩惱,孔子也說過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可見稍一不慎,就會身陷各種煩惱之中。如何忘憂?孔子並未具體介紹方法,他只是說要「快樂」。在《論語》中,孔子顯示的快樂有:師生相得之樂、朋友相處之樂、藝術陶冶之樂、追求理想之樂、堅持道義之樂等等。

快樂源頭需內求
也特地總結了三種有益的快樂:一,樂節禮樂,就是以禮樂來調節生活,並且以此為樂。二,樂道人之善,就是樂於敘述別人的優點。三,樂多賢友,就是樂於結交傑出的朋友。更重要的是,他內心常有快樂的來源:樂天知命。這一方面值得我們好好學習。
至於第三忘,忘記自己快要衰老,這一點似乎不太困難。我在大學教書,每年面對的學生都是十八歲,長期下來,我總是忘了自己年紀不輕這個殘酷的事實。重要的不是忘記自己的年紀,而是「記得」還有什麼目標尚未完成。
目標有外在與內在兩方面。外在目標比較清楚,就是認真工作到退休為止;但是,退休並不代表無事可做,還須考慮內在目標,就是面對自己,問問自己這一生沒有任何遺憾嗎?是否實現了年少輕狂時期的理想?是否明白領悟了人生的意義?是否彌補了自我的一切過失,減少自己加給別人的煩惱與痛苦?
「苦中作樂」是成功人生的秘快。為目標而奮鬥,有如「為伊消得憔悴」,當然很辛苦;因此,必須覓得快樂的源頭活水。簡單說來,答案在內不在外,要從自己的思想觀念著手。我們趁著國學熱的風潮,向孔子請教,並非附庸風雅,而是他確實提供了許多珍貴的示範,像「三忘」即是其一。

感謝您閱讀直銷世紀數位版內容


標籤:  

延伸閱讀

猜你喜歡

熱門內容

無為而治的領導者

與有德行的人同行

賢哉,回也!

空杯

善待自己

過猶不及

直銷協會10年有成

做俠義之事、發揚俠義精神

為官之道

做唯一的事業

影音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