訂閱優惠    註冊登入
全球華人直銷媒體第一品牌
產業趨勢

做直銷為什麼需要數位行銷?


分類 / 產業趨勢
作者 / 林忠成
期數 / 第381期

    做直銷為什麼需要數位行銷?


朗讀:

 

數位行銷是什麼?人人可以透過數位工具打造個人品牌嗎?社群平台這麼多種,哪一種最好?公司需要數位行銷,個人也需要嗎?直銷人要怎麼借用經營社群打造個人品牌?

 

口述/賴銘堃‧整理/林忠成

 

提到「數位行銷」(Digital marketing),你第一個想到的是什麼?Google、FB、IG還是YouTube?簡單來說,只要是透過線上方式進行的就是數位行銷。

 

傳統媒體行銷透過電視、廣播、報紙、雜誌或戶外廣告,受眾廣泛、但互動性低、效果評估不易、成本又高,讓中小企業望之卻步。90年代進入web 1.0時代之後,行銷就從傳統媒體跨足網路了。早期透過網站論壇、部落格、電子郵件做數位行銷,隨著內容與社群平台不斷增加,數位行銷的路徑也日益多元。

 

有手機,自己就是媒體

 

企業要曝光轉單、新客取得、舊客維護、老客經營,透過寫文做圖、影音拍攝等方式,將行銷內容滲透到大眾心目中。在人手一機的時代,數位行銷幾乎無所不在,電子報、部落格沒消失,新興的方式有SEO(搜尋引擎優化)、SEM(搜尋引擎行銷)、社交媒體平台(FB、IG、Twitter)、內容行銷平台(YT、Tiktok、Podcast)、品牌APP、LINE@……等,只要打開手機、接上網路,鋪天蓋地的行銷內容就傾箱而出,等著消費者青睞。

 

目前,個人或小型團體要做數位行銷,主要就是透過自媒體(Self-Media),透過網路平台,直接發布內容向精準受眾傳達訊息,每個人都可以替自己發聲。既然是「自」,從內容發想、產出、發佈到與受眾互動,都可以自主掌控,不需要透過傳統的媒體機構,自己就可以用文字、照片、直播、影音等形式,在各種數位平台上發表。

 

一個經營微商的年輕人,100萬個追蹤者中,只要有1%的轉換率,就有很大的產值。透過自媒體來做數位行銷,不只可以帶來商業利益,也能成為傳遞正確價值觀的途徑。

 

平台沒有優劣之分,重點是找到主戰場

 

提到數位行銷,大多數人首先映入腦海的是社群,以企業來說,最重要的是先建置官方網站,當作自己的數位基地;社群平台會消失、自己的數位基地不會不見。在做社群行銷時,也必須分散布局,FB、IG、YT、X、Tiktok、Threads都是常見的選擇,而小紅書、抖音則可以發佈簡體版的內容。

 

常有學員請我比較各個平台的優劣勢,其實,不應該從優劣勢來判斷平台是否好用,而是要看內容適合哪個族群,比如美妝產品、瑪卡保健品,在IG上推廣就比在FB適合。

 

以我來說,我很少用IG,因為在IG上的朋友不多,即使發了內容,取得的互動也少,因此就少在IG上發文。我們要使用社群平台發文來建立品牌,最好先評估在哪個平台有較多的互動,才能在同溫層中先取得認同。

 

社群工具在不同地區國家,使用習慣也不一樣,比如X(Twitter)在台灣有464萬人使用,佔比19.4%,而在日本有6658萬個用戶,佔比41.6%;對日本人來說,X是個重要的數位行銷工具,在台灣就不是主流的行銷管道了。

 

前幾年流行一句話:「FB是長輩在用的,年輕人都用IG。」其實當年使用IG的年輕人,現在也30幾歲了。FB使用者在40~50歲族群是大宗,50歲以上是必然;50歲以上的人使用IG,常常顯得格格不入,因為IG的特性就不適合年紀較長者。

 

而Line是60歲以上用戶的聚集地,長輩圖或各種網路真假訊息,都是透過Line在轉傳,VOOM也有大量的影片可以觀看,老人家透過Line可以與親友聯繫,感受到社群的溫度、滿足生活中的許多需求,他們不會想要轉移陣地的,如果你的產品主要訴求對象是老人家,就很適合在Line上面做行銷。

 

在台灣,目前最多人使用的社群平台是Line(2100萬,96.8%)其次是YouTube(1920萬,88.5%),第3名則是FB(1695萬,78.1%),接著才是IG(1135萬,52.3%)。數據顯示,FB用戶數不僅沒有下滑,還成長了75萬人,所以別再說沒人在上臉書了,如果原來就習慣在臉書上發佈內容的人,不見得需要轉換平台去打造新的個人品牌,因為主戰場就在這裡。

 

打造品牌、擴大影響力

 

你或許會問:直銷強調人與人面對面接觸的溫度,為什麼還需要數位行銷?因為網路社群已經改變人際交往的模式。從前,沒有住在國外,很難結交到海外的友人,現在即使天天宅在家,好友遍佈全球已經不稀奇。

 

直銷是以個人為單位的銷售模式,核心就是人,最適合在社群中發展。行銷是佈局未來的業績,是為了成交,因此,要用業務思維來執行,幫助消費者做出決策。

 

以訂房網站為例,同一個地點,有大量的房源,透過飯店圖文介紹、秀出優惠房價,等著消費者預訂,如果沒有在訂房網站上做行銷,消費者就看不到你的商品內容,自然不會有訂單,如果沒有數位行銷,住在台灣的自由行旅客,要怎麼透過網站找到遠在英國的飯店呢?

 

做行銷不見得會馬上有業績,最近我看到一則新聞,一家跨國公司因財報數字不佳,於是砍掉了行銷部門,如果主事者不看重行銷,一般行銷都不做,就更別談數位行銷了。

 

行銷就跟健身一樣,需要時間累積,必須耐心堅持,才能看到結果,所有發過的文、拍過的影片,流量都會持續累積。直銷商更需要累積個人的流量資產,因為這些資產有朝一日會讓客戶自己找上門。一位直銷商連續發文3年,朋友也潛水看了3年,終於加入會員,使用1年後,成為經營夥伴,所以,直銷不需要數位行銷嗎?

 

經營社群媒體初期,許多人常會糾結:怎麼開了FB、YT頻道,卻都沒有效果?我們不能重複做一件事,卻期待不同的結果;耐心很重要,內容也要優化。

 

以影音行銷為例:影音創作者就跟電影導演一樣,不管理念多高尚、演員演技多好,沒有票房就無法發揮影響力,影音內容搭配的行銷策略,一定要符合市場結構,才不至於白做工。行銷是千變萬化的,早上想的內容,可能下午就改變了,獲客靠短影音、維繫靠長影音,其實,長短不是問題,能夠配合市場需求打造出內容才是重點。

 

本色演出,真實的最好

 

要用數位行銷打造個人品牌,「從無到有」最難,不少直銷夥伴的生活是家裡到公司兩點一線,一回家就打電動追劇,沒有特別興趣,也挖掘不出故事,我會建議他們先進系統學習,裝備好自己,做出初步成績再說。先從擅長的東西開始,會什麼就講什麼,比如本業是甜點蛋糕師,不妨從甜點的分享切入,再逐步分享直銷產品與事業。

 

先養成習慣、再談優化,建議一天可以用清醒時間的1/10來做社群,假設一天有16個小時醒著,就用1.5個小時來思考內容、撰文及拍攝,從生活喜好、興趣開始,每天累積一篇,堅持一年之後,就贏過很多人。

 

不需要一開始就要求內容品質跟KOL(網紅)一樣優質,最重要的是真實。粗話不離口的人硬要在影片中口吐芬芳,或者平常都穿套裝、化全妝才出門的,在影片裡卸妝、穿家居服,不但自己不自在,網友看了也尷尬。

 

個人品牌的打造,從建立好感度開始,表現越自然,越能提升好感度,有了好感再建立熟悉感、養成習慣,接著是信任感,最後就能發揮影響力。在網路上包裝越多,與本人落差越大,越容易翻車,要避免翻車,就是不要有車可翻。

 

大陸有不少濾鏡開到無限大的直播主,儘管網友都知道濾鏡後的本人與鏡頭上落差很大,但這些網友要的是直播主推薦的產品,只要產品夠好,他們不在意網紅本人的真實面目,而這一套在台灣就不適用。

 

社群中分享的內容也會決定吸引到的是消費者或經營者,認真在社群中把理念講明白,抓住的對象輪廓就越清楚。一則圖文或影音,可以多平台同步發送,再將反應最好的主戰場抓出來,這個平台就是可以花更多時間深耕的所在。

 

 

BOX:

賴銘堃(阿咪老師)

學歷:國立空中大學管資系

現任:放大數位行銷有限公司   負責人

曾任:

光明客棧股份有限公司    董事長

光明頂創育股份有限公司    董事長

聖火令股份有限公司    董事長

三三嫁紗股份有限公司    董事長

專長:

同時擁有補教業、網路業、傳產加工製造業、行銷業、創業服務業等累積超過27年多重相關經驗,也是名職業講師。擅長從無到有的行銷佈局規劃、從有到優的商業策略、商業社群行銷,以及打造個人社群品牌力等。實際服務客戶超過500家以上,結合各種理論、實戰經驗、市場趨勢,給予最有效益的知識傳遞,運用行銷布局創造企業價值、提升營運績效、產出實際效益。

感謝您閱讀直銷世紀數位版內容

瀏覽次數: 308

標籤:    

延伸閱讀

猜你喜歡

熱門內容

億田:胡茹鏵、金惠淑 分送愛與關懷,哪有空寂寞?

微商與直銷的差異

經營直銷可有安心丸?

連法 曾瑞娥 三合院午餐派對 美食和伴手禮打動人心

從山寨到平替 新經濟趨勢下的消費策略

共享與共想  

成為「懂」事長,他們這樣做~懂團隊:新益美黃村煜,先聚眾再服眾

「討厭直銷」是全民最大黨?

直銷新住民就是狂~如何從沒人脈滾出強大業績?

僅千分之3直銷商年領逾30萬?大誤!

影音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