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代的自我覺醒
分類 / 直銷文摘
作者 / 胡因夢
期數 / 第71期
新時代的自我覺醒
朗讀:
直銷界的朋友們,有機會接觸到各類由國外傳來的自然療法觀點,並牽引出「身心靈」的健康觀。身、心、靈是交纏影響的骨牌效應,必須深入生活核心去體驗。然而,內心活動有著最難瞭解的細微反應,不如身體現象容易覺知,因此心理學及各種靈修教派應運而生。每個教派悟道的始祖所領悟的境界其實大致相同;60年代,有許多具實際體驗的天才加上西方科學驗證,以及透過對神秘體驗的研究,發展出「超個人心理學」,這是國外近20多年來相當重要的發展,可惜一般人相熟的只是佛洛依德派的心理學領域。
心靈演化過程
心靈演化過程相當微妙繁複,為方便瞭解,可將其簡化成五個次元:
1.物質:屬動物性本能的階段,是人類演化最基本的階段。
2.身體:從對物質的追求,轉而對自身現象產生研究的興趣。
3.心智:對所有人際關係互動裡的思維情緒活動開始有細微的覺察。
4.靈魂:開發人人皆具足、與生俱來的「覺性」。
5.靈性:覺性的次元有宏觀、微觀的能力,瞭解自我的程度非常深。
東西方心靈演化過程,因經濟發展速度及先後而有所不同,因為人類慣於將創造力放在強調指數成長的科技,並期望有更高發展的精神狀態上,然而,享受科技便利的副作用是各種污染、生態失衡的惡果。面臨這樣的不安後,才關始覺醒到,向外開發並非終極的解決之道,必須開始追求內心修為及探究自身存在的價值。
一般人的存在類型有兩種:
1.being:存在的本身(個人修為)就是世間最寶貴的價值,不需藉由物質來肯定自己的存在。
2.having:需各種物質條件、成就、權力、被肯定的程度來衡量自我存在價值。
為何會成為having的類型?傳統中國教育多陷於「否定、打壓、權威」的窠臼中,造成代代相傳潛意識精神暴力的暗示,父母不習慣當面稱讚孩子,更多以打罵來表示關心,造成小孩習慣壓抑情緒,不觀看自己,成長後自我覺察能力不足,因而造成認識不清、溝通不良,惡劣的互動關係。
人在遭逢許多苦難、危機、考驗後,開始質疑,真理在哪裡?人生的目的、意義在哪?
然進入了哲學、宗教的領域。自古而今流傳著八萬四千多種法門,崇拜各種神及教義,但萬源歸宗,深入探究所有宗教的內涵,其實都可歸為是深度心理學,可是許多人只對宗教的神秘、神通現象有興趣,事實上,如果不依心理學的角度求道,即所謂「心外求道」的話,難以得到真知。
小宇宙的能量
西方世界以理性科學的檢驗方式,將東方形而上的佛道思想檢查、擴充,並重新創造衍伸出許多新的教誨。以道德經這部玄學為例,由文原版的內涵,多數人難以理解,更別提領悟了,令人奇異的是,英文版竟較易懂,原因在於譯者須要先深入探究理解內容,方能將本意譯出,可見玄學是需要理性科學來驗證的,並歸納出大徹大悟跟解脫的狀態是「人的心靈回歸到自己」,真正的真相是解脫了所有的綑綁跟束縛的一種自由狀態,將粗糙的存在體轉化成最精微的能量單位。
人就像一個小宇宙、一個能場,人的潛力是無限的,有許多未開發的部分。每天使用相同的能量,日復一日地像機器一樣在窠臼裡運行,久了就進入消耗衰敗的狀態,潛能是不可能在此狀態下被開發的,所以多數人的腦子終其一生開發的部分頂多9%,其他未被開發的部分是屬於修道者所說的覺察部分,人們習慣遵循自己邏輯思考去覺查,忽略許多能感知的部分,一直在耗能的結構中惡性循環,無法在心靈演化層次中順利晉升。
在五個次元中的物質跟身體階段裡,因為習慣處於忙碌狀態中,所以「覺察」時常是被壓抑的。另一方面,當思維活動進行時(例如:賺錢、成功的慾望),會忽略身體的感受並對思想活動的內涵缺乏覺察,對自身的慾望亦無法瞭然。慾望的背後本身其實只是幻覺,例如:買衣服的慾望並非缺乏衣物蔽體,真相是對自己不滿意、沒有自信,對自己的存在有著不安與焦慮感,以為汰舊換新的過程,能讓自己煥然一新,而人內心許多妄想妄念一出,便對此當真,接著就順此去消耗能量去滿足妄想妄念的需求。
建立覺察力
不要一味認同所有的思維活動跟感覺,試著跳脫出來看真相、看自己,挖掘病根(人存在的不安、匱乏的感覺),以利治本。人心像個大洞,以為錢、愛情、功名成就可以填滿它,和佛家所謂「無常」的宇宙觀是衝突對立的。人希望永遠圓滿的心意,造成趨吉避凶、趨樂避苦的心態,其實,每個危機都是契機,人生應是從學習為出發點,而非獲得,學習的意義就是認識自己、轉化自己,使自己的人格趨於成熟。災難本身其實是最大的恩惠,因為災難中,人生結構方能徹底瓦解,進而打破根深蒂固的頑強習性,跳脫出二元對立、吉凶禍福的價值判斷。
佛云:人會顛倒夢想。從小,我們被灌輸一種理想主義,一切皆向理想邁進,希望變得更好。「慾望」就是人最大的顛倒夢想,慾望越高,內心二元對立性就越強,真正的自己跟理想的自己一直在衝突矛盾。人性的幻覺是很弔詭而細微的,常會製造許多陷阱,理想主義成了人生最大的障礙。理想是易行道,甘於平常的內涵反而困難,人希望自己是神聖與眾不同的,欲超越此障礙,必須從自身觀察,承認它、面對它、經驗它,有了平等心、平常心,會發現眾生是一體的,人性是共通的,人性存在著各種不願被承認的弱點,越深刻體會人跟人之間沒那麼多的鴻溝,則不會有那麼渴求超凡入聖的陷阱。「犧牲小我完成大我」,一直被視為最大的美德,但從深度心理學來看,一個人若是處於自卑匱乏的狀態,叫他有「犧牲小我完成大我」的心胸,其實是在揠苗助長,正如一杯淺淺未滿的水,叫他分給別人一樣勉強,應該滿溢出來的水,才能最自然的分流給別人。一個人越懂得愛自己,就越懂得愛別人;越能夠實現自己,越能寬容別人多元化的存在。
如實的觀察、智慧的開發
"what is"是整個佛家最重要的觀念,是什麼就是什麼,例如:如果我自卑就觀察我的自卑恐懼……等弱點並探究來龍去脈。
每個孩子皆有先天的「習氣」、種子意識(潛意識),而非一張白紙,例如逞強的習性、暴力,藏於背後的是不安全感及恐懼。靈修的過程如同脫衣服,將內心的黑暗面一層一層地揭露出來,勇氣逐漸增高,面子問題及恐懼就更少,所有的遭遇、感覺都是冷暖自知的,沒有人可干預你的內在狀態,人人只需對自己的真相負責,完美主義,承認自己是脆弱的(一般人做不到),越勇敢的人越能脆弱坦露自己,以逆向的思維方式看自己,放下一切對自己的苛求,與那樣的狀態合一,並非立即與它對立,避免進入二元對立的惡性循環。
智慧的開發是全腦開發,需透過正確的方法打通腦部的契機,透過科學實驗得知,需充分的激發氣及能場。小宇宙的電力因為日常鎖事,一直在耗電,耗電是從衝突矛盾過多的妄念而來的,用腦過度導致生理失調,科學家發現,要激發潛能並充電,需經機警的覺察,因為腦子安靜,能用感官知覺去觀察。
機警兩字沒有怠惰的狀態,而是處於積極探究的心。對於每個呈現在你身邊的生命,皆處於這種積極、好奇、研究的心,關心每個生命,不再一味的因為自卑而急於表現自己,漸漸地,表現慾越來越低,心就越安靜,你會發現,原來連聲音大小的感覺,都是我們的觀念造成的,當你放下好惡選擇傾聽出說話者的心態,例如:有些人因為沒有自信,藉打壓別人來吹捧自己、肯定自己。真正瞭解言語背後的真相,逐漸成了腦中平靜的「他心通」,平等心出現,如此維持精神的高能量狀態,即是在開發腦的潛能,因為你不會有無謂的消耗,能安靜的聽出慈悲心、同理心及全盤的理解。
人從覺性開發到靈性的階段,是生生世世的必經過程,從凡夫到解脫為一個真正開悟的智者,皆需用「心」去「覺知」。
感謝您閱讀直銷世紀數位版內容
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