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來越多消費者開始回歸理性,不再一味追求奢侈品、網紅產品,轉而推崇平價替代品,更傾向於只買確實需要的,這種「平替熱」無疑是一種消費觀念上可喜的進步。
而在新冠疫情暴發之前,中國一直是全球最大的奢侈品市場,購買力甚至一度站上40%以上;不過,隨著全球的疫情及俄烏戰爭的國際局勢影響,世界各國或多或少都受到經濟波動,但不論是面臨著通膨或通縮的經濟情況,消費者都傾向於看緊荷包的消費策略。
只標榜CP值不標榜品牌
當然,那些處於金字塔頂端的消費者,對於奢侈品的需求仍然持續不減,但對於中產階級或小資族而言卻受到極大的影響,也因為如此,「平替產品」開始崛起。
所謂「平替產品」,顧名思義就是平價可代替的產品,亦即平替產品是以一種價格合理、品質優良、只標榜CP值卻不標榜品牌(或奢侈品)的商品。我們都很清楚,中國一直是山寨品的大國,山寨品或仿冒品的特徵就是商標與正品類似,但品質跟價格卻不如正品,但隨著中國經濟的下行,買山寨品或仿冒品的觀念,已經被消費「平替產品」的風氣慢慢掩蓋。
舉例來說,以往很多人可能在買不起名牌包包的情況下,會購買高仿的奢侈包來代替,雖然屬於高仿,但在價格上卻還是比一般的包包貴上幾成,而隨著中產階級與小資族的消失,人們對於消費已經逐漸回歸理智,開始考慮實際的用途與自身的喜好,而不只是一股腦地追求名牌精品。
從只買貴的變成只選對的
這樣的情況不只限於奢侈品的比較,連一些大品牌的化妝品也受到影響,像有些大品牌的化妝品價格會較昂貴,為了省錢,消費者便開始在網絡上搜尋功能類似、效果相同的平價化妝品代替。
其實平替產品的消費習慣,就是群眾消費心理的一種轉變,從只買貴的變成只選對的。過去,在一些消費者的意識裡,鞋、包非國際大牌不買;手機等3C產品,非新款、爆款不用;聚餐、喝茶飲,非網紅名店不去。追求「有面兒」、想要「有範兒」,進而生出一些「月光族」、「吃土族」乃至「負債族」。
如今,越來越多消費者開始回歸理性,不再一味追求奢侈品、網紅產品,轉而推崇平價替代品,更傾向於只買確實需要的,這種「平替熱」無疑是一種消費觀念上可喜的進步。
迎來中國本土品牌精品業者的春天
其實中國經濟的發展軌跡與台灣的經濟發展有幾分類似,早期台灣也是以山寨與品牌代工為主,但隨著經濟的轉型,慢慢地走向研發與技術創新。中國這幾年開始看重中國製造的商品(中國精品),社會上也興起平替觀念,不但反映著消費觀念的進步,也是本土品牌精品業者的春天。
這樣的觀念有助於中國的製造業者開始重視本土品牌的研發與創新,而非一味地抄襲國際流行品牌的步伐;民眾開始回歸務實消費與重視生活品質,而非光只注重面子工程的問題。相信這一波的平替潮流,能夠讓中國重新注重創新、研發與品質,也能慢慢擺脫山寨王國的惡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