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際網路的虛擬通路讓電子商務的魔力在直銷產業遇到挑戰與衝突,直銷產業要如何透過電子商務來整合線上線下資源呢?
你認識眼前的這位顧客嗎?當他正面向你走來,是希望、還是失望呢?能否有套如氣象預測的智慧系統讓我們提早準備好迎接顧客?
隨著資訊科技的普及,許多消費者行為從「使用」科技產品到「依賴」科技產品,試想當我們要尋找聚餐地點時,你會從何開始?此時,「手機」便成為首選,出門可能會忘記帶鑰匙,但手機可真的是「愛不釋手」。若剛好在電腦前面,應該也是打開瀏覽器問問Google大神,不可能回到從前那個翻電話簿、透過廣告黃頁找目標餐廳的年代。
網際網路對現代人的影響超乎你我的想像,對店家而言更甚如此,那間被你選中的餐廳,是因為「你曾經」消費過所以有信心?還是「別人曾經」消費過所以有信心?
Facebook的工程師曾經不解地問自己:「為什麼現代人這麼喜歡將自己發生的點點滴滴開誠佈公在網路上供人瀏覽?」因此,曾經吃過哪間餐廳?點了哪些菜?菜色好吃與否?餐點價位評價?整體用餐評價?便會「全都露」。
現代餐廳面對的食客,恐怕已經不是過去「這一桌」食客,可能會是這桌食客後面潛藏的無數多「顧客」,當Facebook的按讚數下滑時,往往比顧客抱怨更讓餐廳敏感,因為網路世界的顧客,比起眼前服務的顧客數量更龐大。
當我們在網路上能夠與2位朋友保持聯繫,其實就有機會認識「全世界」了。
來勢洶洶的資訊狂潮
網際網路改變了這個世界,電子商務來勢洶洶,線上虛擬與線下實體之間的界線越來越模糊,線下實體世界找得到、看得到、摸得到、買得到的商品,線上虛擬世界便會有無限多的資訊,正準備影響顧客最後成交的決策,那些陌生人的經驗成為你購物前重要的參考依據。
這些是過去「官方網站」不會看到的,但那股線上輿論的力量可一點都不輸官方網站,反而是官方網站的官方立場,讓許多消費者不得不質疑是「賣瓜說瓜甜」,「陌生人」的消費經驗反倒成為「客觀」輔助購買決策的最後一哩路。
與顧客握手的通路,從過去「見面三分情」的關係行銷,演變成電子商務24小時不斷電的無國界平台;從過去的「官方網站」Web1.0,消費者被動式接收店家訊息,公司與門市常會善用資訊落差,為自家商品創造無限的商品價值;到後來的「部落格」Web2.0,店家與消費者互動式行銷,公司與門市必須上緊發條準備迎接消費者給予的挑戰;演變至今「行動app」Web3.0,店家與消費者「即時」互動,公司、門市、消費者三方處於同一時間點,討論同一件事,看到同一個結果,「時間」成為官方網站、app、門市三者全方位通路整合行銷的關鍵。
單方輸出、被動接收~官方網站Web1.0
過去消費者交易的過程中,企業擁有絕大多數的優勢,對原物料成本的精準控管總能創造預期的利潤,企業善用資訊不對稱,有效在消費者面前吸引關注;消費者能夠獲得的企業資訊,完全仰賴企業自行公佈,消費者僅能被動地默默守護那鳳毛麟角的決策資訊。
當企業想要觸及目標顧客,也必須使盡「洪荒之力」,才能得到消費者的青睞,許多傳統行銷方案可能都是因為競爭對手或同業正在使用而盲目的跟隨,例如:郵寄DM型錄、報紙夾報DM、街邊發放DM、張貼宣傳海報、小包裝試用品等行銷手法,無論行銷成效如何,「跟著做」就對了。究竟能否觸及目標顧客?僅能亂槍打鳥、求心安了。
隨著資訊時代的來臨,企業紛紛建立自己的官方網站,此時終於有個正式對外發佈訊息的通路,WWW的網址曾經蔚為風潮,幾乎所有企業都申請專屬的官方網址,延續整體企業識別系統CIS (Corporation Identity System),讓目標顧客可以便利獲取資訊,但這些資訊距離顧客「想要」的似乎仍有許多努力空間,企業主動「餵食」消費者的資訊,讓消費者很快就被餵飽,甚至吃膩了。
Web1.0的控制權在企業,企業提供什麼資訊給消費者,消費者僅能照單全收,相較於傳統年代,呈現的內容相差無幾,僅是從紙本資料升級為電子檔,平面升級成多媒體影音,資訊化的成果讓消費者依然等待企業釋放更多的訊息,促成購買決策的信心。
此時,傳統直銷堅持的人與人、面對面銷售模式,站在信任的基礎上,則更顯直銷公司、直銷商、顧客三方之間商業模式的獨特性,因為「信任」使得消費者面對熟識的直銷商,即便對商品仍有疑慮或好奇,都可以完成交易,所有的關係孕育而生,直銷商與消費者的互動更添幾分味道,交情、友誼為直銷的商業模式取得最佳平衡點。
Web1.0的延伸商業模式,促成了企業提供便利的購物環境,但當時的消費者與企業都在摸索建構電子商務的架構,此舉大幅顛覆過去從未有過的線上交易模式,這種突破式的創新,開啟企業與全世界一起做生意的企圖心。
然而,消費者從點燃購買動機開始,評估可行性方案,到最後完成交易,時間週期也拖得相當冗長,但企業卻迫不及待想要「賀成交」,因此企業預測消費者行為成為當時的顯學,透過蒐集消費者資料,漸漸形成市場趨勢分析,期盼每位走進企業的消費者都能完成交易、滿意而歸。
網路輿情一往情深~口碑傳播Web2.0
當官方網路Web1.0提供的資訊無法滿足網路鄉民的需求時,鄉民們便紛紛「起義」,開始在網路瘋傳輿情,將個人經驗當成網路內容,填滿整個網路世界,個人使用者從行程的交代到消費過程,一一記錄在網路上,使得企業不得不開始重視網路意見,並且回應「個人化」的意見,過去一傳十、十傳百的口碑輿論已經對企業形成威脅,而現在透過網際網路的病毒式擴散,網路輿論的螢幕滲透力更顯威力十足。
舉例而言,每年第4季是西方人送禮需求激增的季節,萬聖節、感恩節、聖誕節、新年的過節氣氛,使得人與人之間的互動增添許多動力,許多企業都全力衝刺、力拼當年度最後一搏,Web1.0年代官方網站揭露的訊息似乎顯得單薄,讓我們從消費者行為立場出發吧。
想想看,我們要如何幫另一半、家人、朋友、同事、同學準備一份適合的禮物呢?很多人大概都會上網問問Google大神現在流行什麼?送禮排行榜就會開始影響消費者行為,走進什麼商店,挑選什麼商品,大概被這些輿論的影子覆蓋得很深,一篇陌生素人的體驗經驗可能勝過企業官方網站的科學驗證。
因為網路輿論的誕生,憑藉的信任基礎是「曾經使用過」、「曾經消費過」的同理心,深深抓住即將成為顧客的目標顧客;因此,鄉民們看似一往情深的癡情,只不過是順勢而為、剛好而已。
輿論的團結力量使得企業的官方網站成為配角,傳統單行道的官方網站僅能單向說故事給消費者聽,企業忘了打開耳朵聆聽消費者的意見與需求;Web2.0的重要訴求便是「雙向道」的溝通模式,使用者經驗成為最重要的參考依據,或許有些企業官方人士會認為這些輿論是「非正式」管道的聲音,無需隨風起舞,但請企業千萬別忽略了「老王賣瓜,自賣自誇」的官方網站在消費者心目中地位恐怕大不如昔。消費者的聲音若一致負評不斷,即便企業有再好的佐證自清,企業形象恐怕一去不返。
面對網路輿論的興起,企業若以傳統的傳聲筒理論,認為消費者最終接收的企業訊息可以百分百,那可就是自欺欺人了。從Web1.0企業看似主動發佈訊息,但仍賴消費者主動進入官方網站才能開始傳遞溝通,演變至Web2.0使用者經驗主動介入企業發佈訊息的影響性,網路口碑的月暈效應常會使企業來不及反應,影響之深遠在時間的「即時力」作用下,使得企業與消費者的通路模式更加變化莫測,全通路整合行銷便成為這個世代必須面對的新挑戰。
海量數據精準分析~行動app Web3.0
行動app Web3.0讓官方網站Web1.0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許多企業還在似懂非懂的情境下質疑行動app存在的必要性,心想官方網站Web1.0難道還不足以揭露企業訊息,讓消費者了解嗎?
殊不知,行動app並不僅僅將電腦版的官方網站換個方式呈現在行動裝置上而已,更不是讓消費者不用死記網址這樣單純,行動app的雙向「即時」互動「推播」是過去前所未有的新體驗。
行動app的雙向即時功能,可以藉由手機內建的定位功能延伸應用,正所謂「凡走過必留下痕跡」,只要消費者出沒的地方,企業都會想要快速有效率地「發現」消費者的精準位置,一旦有機會觸及消費者,可立即啟動互動推播功能,將企業正在運營的推廣促銷方案送上門來,誘惑消費者開啟閱讀,進而有機會發現消費者感興趣的商品、延伸商品、推廣促銷方案等眾多行銷策略效益。
若您以為這樣的定位模式會暴露您的隱私,而將手機定位功能關閉的話,那就太可惜了。畢竟我們都是平凡的大眾,獲取各式各樣的好康訊息才是王道。若我們能夠在購物前,先行了解商品資訊、企業優惠、購物中心的促銷方案,這時輔以手機的定位功能,在我們踏進商場、百貨公司專櫃的第一步起,許多行動商務的限定方案,便可因應消費者的個人化需求,採取立即性的推播顯示在目標顧客的手機上,讓購物提前藉由行動商務全面攻佔消費者的購物計畫。
企業藉由大數據(Big Data)分析,參考消費者購買資料庫的數據,比對眼前走進門市的消費者特性,在消費者開口詢問商品之前,店員已經可以掌握消費者一半以上的特性,分辨是否為目標顧客。過去,許多有經驗的第一線從業人員可以憑「感覺」分辨眼前的顧客,現在,我們將大數據的消費資料庫,為第一線從業人員提供更快速更精準的科學分析。
人手一機的時代,人們的生活模式超乎我們的想像,隨手可得的網路讓我們從操作使用到「依賴」網際網路,現代人的手機裡都下載了有許多的app,行動商務就在物聯網(Internet of Thing; IoT)的推波助瀾下,開啟了電子商務的新紀元。行動商務大數據便是在這樣的基礎下孕育而生,省去企業與消費者雙方評估採購方案的時間成本,創造雙贏模式。
強化體驗增加數位科技價值
面對資訊科技不斷進化演進,數位行銷的浪潮漸漸影響傳統企業經營的模式,越來越多大型傳統企業退出一級商圈的實體店鋪,除了電子商務24小時無邊界的經營挑戰外,更多大型企業不敵全球不景氣的低迷購買力,等不到景氣復甦的燈號,只能被迫退出。
反觀繼續留在黃金店面付高額租金的大型企業,大環境不景氣的浪潮,迫使他們必須加快升級轉型的腳步;據此同時,退出市場的企業空出來的大型店面被留下的企業併吞,因為他們的「完美旗艦體驗」是貫穿全通路價值的最後一哩路。
當大型企業加快腳步升級轉型時,也將實體店鋪重新定位,旗艦店不只是大而華麗,更重要的是,可以為企業有效分辨進門的顧客該如何應對,善用大數據行銷資料庫,在顧客瀏覽官方網站Web1.0時,以會員登入方式了解顧客背景(例如:居住地、家庭成員、可支配所得等),透過網路輿情Web2.0的瀏覽記錄記住顧客特性(例如:上網偏好時段、瀏覽偏好、興趣),最後結合手機定位功能,讓行動app Web3.0為第一線從業人員可以提早準備未來可能遇到的顧客類型與市場變化趨勢,有效提出滿意成交的建議行銷方案,提升整體企業營運效益。
面對面的銷售方式是傳統直銷的精神,網際網路的虛擬通路讓電子商務的魔力在直銷產業遇到了挑戰與衝突,許多直銷商迫不及待想要突破業績,遊走在直銷產業的電子商務灰色地帶,讓直銷企業與直銷商原本該有的合作關係,卻充斥著挑戰直銷的「信任」核心精神。
與其逃避不如正視面對,若想創造直銷企業、直銷商、消費者三贏的局面,更應整合資源,掌握數位行銷工具「電子商務全通路」的整合行銷發展趨勢,使消費者在虛擬通路中形成的印象,在接觸實體通路時,更加確立對產品與企業的消費信心,讓銳不可擋的資訊科技,有效為傳統單一面對面的直銷通路,創造出實體通路與虛擬通路的全通路整合行銷綜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