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上效力之道
分類 / 直銷文摘
作者 / 陳建宇
期數 / 第32期
走上效力之道
朗讀:
有讀者傳真過來底下的問題:「您說身、心、靈若各有所偏,就不可能懂得效力之道,懂得的也只是一般的效率之術。那麼我要如何才能懂得效力之道呢?」
默念觀照一心不亂
我的答案很簡單,卻必須去做。首先你要閉上眼睛,心中默念:「總.淨.心.念.摩.訶.般.若.婆.羅.蜜.多。」一字一頓,周而復始,直到你心中僅此一念,取代了所有紛雜的念頭。所謂摩訶指大,般若即空慧之意,婆羅密多意即到彼岸。俏皮的說,等你總淨了心念,你也就擁有了大智慧,到達自由解脫的彼岸,何樂而不為呢?當閉上眼睛默念時,任何姿勢不拘,重點在於收攝自言自語的念頭。
有趣的是,接著你得去觀照這聞而不見其聲、形而不見其狀的「默念」,一字一頓,不急不徐地,起自何處,去向何方?哇!這可是一個宇宙的大秘密,千古以來闖過關的都成佛、成道去了。所謂觀照我指的是觀察、照顧,像貓捉老鼠一般地,鼠不動、貓不動,鼠一動,貓就動,保持這個有趣、好玩的接觸。
這樣的工夫做上30天,早晚各1次,每次不超過30分鐘,一般人都可以行動安詳、一心不亂了。
般若直觀勿生一念
如果是直觀能力強的人,單單這個「默念/觀照」的工夫做上手,我看「屏息諸緣,勿生一念」的境地早就過了,直奔《莊子.至樂》一篇的境界了。原文如下:
列子行,食於道從,見百歲髑髏,攓蓬而指之曰:「唯予與汝知而未嘗死、未嘗生也。若果養乎?予果觀乎?」
譯為白話是說:列子外出遊歷,在路旁吃東西,看見一個死了百年的骷髏,便拔掉周圍的蓬草指著死人的頭骨說:「只有我與你知道你是不曾死、也不曾生的。你果真憂慮嗎?我又果真歡樂嗎?」
是啊!各位,當我們閉上眼睛,默念:「總.淨.心.念.摩.訶.般.若.婆.羅.蜜.多。」一字一頓地觀照時,列子有沒有從空而降,指著我們的頭骨說話?
早年,我曾應邀寫了2百字不到的《我的修行方法》。與其說我有什麼修行方法,不如說我有什麼生活的體驗;與其說我有什麼生活的體驗,不如說我有什麼生命本質的透視;與其說我有什麼生命本質的透視;不如說「我」在每一個當下,每一個身、口、意都是開始也都是結束。
是啊!我們的每一個「默念/觀照」(也可以寫成「鼠/貓」、一笑!)何嘗不都是開始也都是結束。
短暫無念空空如也
各位如果對以上的般若直觀無法體會,那麼往下,我們就在「默念/觀照」的工夫裡加入一點奇趣,一個關鍵。
各位別忘了,能做這個工夫的我們的身心基礎,是物質的血肉、是機械的反應,理應不會發出各種怪聲、這些個自言自語才對。這就奇怪有趣了!那麼,我們內在這個不見其聲、不見其形的「默念之心」究竟又是怎麼一回事?加入這一關鍵點的奇趣,很多念頭再也起不來,你也會停止默念。
我們照樣閉著眼睛,忘我地存在奇趣的當下。此時,內在若有怪聲、自言自語,把它一一說出來,「生滅滅已」,也就「寂滅為樂」了。如果這些怪聲、自言自語還是薄霧一般飄遊不去,你大可以再行默念甚至出聲:「總淨心念摩訶般若婆羅蜜多」。予以取代,然後停止默念,內在又會空空如也。
以上的工夫,目的在求得身心短暫的無念,需多加練習增加無念的次數,可能的話,根本止息內在之聲、自言自語!生命本來自由,而不是物化、異化的,所以要懂得直銷禪所主張的身、心、靈三位一體的效力之道,不能不做以上的工夫。
白頭翁和麻雀
至於效力之道與效率之術的區別,我想用一個植物園裡的現象來表達,也以此做為本文的結束。某個早上,我有事經過植物園,看見一個老人把土司揉成一小粒一小粒,然後往空中拋,這時但見一群小鳥撲落下來。有一些鳥兒在半空中就把小粒給銜走,即使第一次沒銜著,一反應過來就銜走了。而有一些直接撲落在地,爭食掉在地上的少數小粒。我定眼一看,在空中銜走小粒的是白頭翁,在地上搶成一堆的是麻雀。
感謝您閱讀直銷世紀數位版內容
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