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待自己
分類 / 大師開講
作者 / 傅佩榮
期數 / 第181期
善待自己
朗讀:
根據美國一項統計,父母對於子女的願望,每二件可以滿足一件;而父母對於自己的願望,則每十件才會滿足一件。換言之,父母善待子女,深怕他們受委屈,更擔心他們由於欲望受挫而產生長期的心理障礙。我記得小時候家很窮,父母自己一年難得買一件新衣服,更別說其他的生活享受了。
父母善待子女,所圖的並非子女的孝順,並且也無法保證子女將來一定會孝順。現在,時代的風氣改變了,大家都知道「求人不如求己」,如果不能做到善待自己,而把希望寄託在別人(包括子女)身上,那麼未必可以得到圓滿的結果,並且很可能造成對方的負擔,反而形成緊張的人際關係。我這樣說,完全無意忽略或看輕人與人之間的深情原意,而是要強調,每一個人都有獨立的生命,也都有自己對人生的責任。
以清明的心觀照一切
我這幾年在教書之餘,常利用周末在社會上開課,主題不外乎國學(以儒家、道家、易經為主)與哲學(以西洋哲學為多)。參加聽課的同學老少皆有,老者八十三歲,少者不滿二十,而以成年人居多。他的聽課的理由大致分為三種:
一是為了求知。我們的教育設計中,沒有道家與易經,更談不上哲學了。人到中年階段,發現「善無善報、惡無惡報」,心中的最大期望是理解這是怎麼回事。如果不願(因為機緣尚未成熟)立即投入宗教的領域,自然想在經典中尋找啟示。
道家提醒我們要從「整體」來看待萬物,對於一時的得失不必過於介意。我學習道家,特別欣賞莊子的「不得已」一詞。所謂「不得已」,並非無奈或被迫,而是「當各種條件成熟的時候,我就順其自然」,因此,重要的是如何判斷「條件是否成熟」。道家所強調的智慧,就是要以清明的心觀照一切,對於自己的遭遇則可淡然處之。
二是為了溫故知新。大家都念過儒家《論語》、《孟子》的部分資料,但是年輕時與年老時的體認卻大不相同。我由哲學角度重新理解儒家,設法分析核心概念,提出善惡判斷的標準,並且說明其中的系統。譬如,孔子一再強調的「吾道一以貫之」是什麼意思。學習儒家而不明白這些思想,又怎麼可能終身堅持行善避惡的原則呢?
學習領悟自己真正要的是什麼
三是為了善待自己。我有時與同學閒聊,會問他們「聽懂了嗎?」這是老師的習慣問法,總是希望學生能夠聽懂上課的內容。有一次,一位七十幾歲的學生大概是鼓起了勇氣對我說:「老師,我來上課是喜歡教室的知性氣氛,同學相處的和樂感覺,至於是否聽懂老師所講授的,已經不太重要了。反正聽不懂的話,下一次可以再聽。」我在上易經課時,特別覺得同學們興味盎然。他們聽著六十四卦的內容,臉上表情就像小學生一樣專注。問他們會畫卦了嗎?點頭說會。請他們到台上白板上畫畫看,卻怎麼畫都不太對,因為太緊張了。全班同學一起開懷,沒有人會真的嘲笑別人,因為換了自己上台也難保不會出差錯。
我們課連續上五個小時,同學們籍此體會「二受主義」,從忍受、接受到享受。他們所享受的其實不是我的課程,而是他們逐漸覺悟「自己真正要的是什麼」。他們現在所做的,正是某種「善待自己」,因為學習使人成長,使人明白人生的道理而可以無怨無悔。人有「身、心、靈」三個層次的需要,因此在善待自己時,當然不能僅僅局限於身體的物質享受了。
感謝您閱讀直銷世紀數位版內容
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