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經營社群卻不知道怎麼開始,打算開始又有一些內在阻礙,這一期我們一起找出這些障礙,善用主題標籤說故事,打造一個可以變現的個人品牌。
口述/賴銘堃‧整理/林忠成
每天起床後,打開LINE看長輩發來的早安圖、打開FB、IG、YT、TikTok、Threads滑貼文、看短影片,我們每天都活在社群網路中,也知道社群可以用來做個人品牌行銷,但你今天發文了嗎?
也許你知道發文對你正在做的事業有幫助,也想透過社群來助事業一臂之力,卻一直沒有發文,有人會說:「因為沒有Fu」、「不知道要發什麼內容」,或者「不好意思發文」,甚至「擔心人家知道我在做直銷」……一定還有很多原因,讓你不願或不敢在社群發文,透過這篇文章,我會幫助你改變思維,並且找出發文的靈感。
改變思維,才能達成行為
27年來,我有1萬小時以上的授課經驗,上課學員超過2萬名,這些學員中,儘管了解經營社群的重要性,大多數人對於發文、發影片都有障礙,各自的原因不同,我歸納出以下幾個因素:
- 不好意思展現自己
「不好意思」這4個字深深烙印在台灣人的DNA中,到超商買東西時,會跟店員說:「不好意思,我要買……」,搭計程車時,也會跟司機說:「不好意思,我要到……」這4個字展現出客氣禮貌,同時也限制住大家表現自己的欲望。
回推到日據時代,當時日本政府為了便於管理台灣人,希望台灣人聽話照做,禁止台灣人任意表達個人意見,因此,百年來,就讓我們養成低調、不張揚的個性,這真的是好的嗎?
開一家店都希望近悅遠來,有更多顧客進店,才能生意興隆,如果開了店還怕人知道,生意會好嗎?有人說太高調可能會招人嫉妒,怕會惹禍上身。其實,在網路社群上,高調不等於爭議發言,名人每天曬自己的小孩、寵物,將自己的生活大方展現在網友面前,夠高調吧,不但沒有惹禍上身,真實展現螢光幕下的面貌,反而收穫了更多粉絲,為他們帶來更多演出和代言的機會。
- 只有你在乎你自己
就算知道社群的重要,要打造數位化的自己時,大多數人都有個心魔,怕自己的照片沒有經過修圖、效果不好,寫的文字不夠精彩、無法吸引人。我說實話:只有你在乎你自己。
仔細想想,收到大合照,你第一件事是不是放大看自己被拍得好不好看,你會去管誰的臉不好看嗎?太在意要呈現完美效果,反而沒有效果,因為你一篇文都沒有發。
- 與過去的自己和解
另一個不在社群上發文的原因,就是過去有不好的經驗,比如曾有恐怖情人,擔心被找到;原生家庭的影響,不敢發表自己的想法等等。這只是其中兩個原因,再往深層去挖,找出那個不敢、不能、不願在社群發文的原因,即使還是沒有發文意願,也會解決個人的某些內在問題。
另外一個重點是沒有自信。也許小時候作文寫不好曾被老師處罰、不好看的照片被貼在公佈欄,自此不敢表現自己,擔心自己不夠好、被人笑話等等。你一定看過有人大頭貼沒有完整露出正臉,也許是用書本遮住,或乾脆放背影照;周潤發在《賭神》電影中的角色從來沒有被拍到正臉而成為傳奇,但身為知名演員,周潤發拍照時不會遮住自己的臉,因為露臉才能讓他被大眾記住。
當然,如果你還是覺得不想露臉也沒關係,但效果可能沒那麼好,因為人只會對人有感情,不會對品牌有感情。不管產品品牌力有多強,發文內容沒有讓大家看到你的「個人品牌」,熟悉感與信任度就會打折。
個人品牌就是人們想起你的樣子
英國管理大師韓第( Charles Handy)在《你拿什麼定義自己?》一書中,要讀者思考:你拿什麼定義自己的成敗?又如何界定自己的生命價值與方向?哪些東西是我們珍視的價值,是金錢,還是家人?工作在我們人生扮演什麼角色?聽到這些問題,你是不是覺得沉重起來了?
個人品牌,就是人們想起你的樣子,你想要人們怎麼記住你,就要先思考自己是誰、想呈現的個人品牌形象是什麼?
在社群經營個人品牌,我們可以將「定義自己」這個主題,用20個主題標籤(Hashtag)來拆解,以我自己為例(下圖):
找出20個專屬的主題標籤,創造自己的品牌故事。
這20個標籤歸納了我對自己的定義,也就是我想呈現的品牌形象,社群上的用戶一定記不住我所有的主題標籤,但總會有幾個標籤讓他們看了特別有感;比如「#社群行銷講師」,如果對方有這個需求,他也許會想繼續觀察我的其他貼文,了解我在這個領域專精的內容是什麼,再考慮是否找我上課。
「#兔子叫饅頭」這個標籤透露出我有養兔子,如果對方也養兔子的話,可能就會想跟我交流養兔子的心得。但大部分的人不會因為這個主題標籤就來跟你交流,你必須透過持續的貼文,將養兔子的日常展現出來,才能吸引人來留言按讚。
如果你有一個主題標籤是「 #愛喝美式咖啡」,你會怎麼用圖文來呈現呢?相信不少人都會想到在星巴克拍一杯與咖啡的合照,再想想,這樣的照片是不是隨處可見,很難讓人覺得有何特別之處。
在早餐店,捧著一杯美式咖啡,湊在鼻口前感受咖啡的香氣,閉上眼表現出沉醉的樣子,再配上「花若盛開,蝴蝶自來」的文字,其中的反差感就可以得到很多的共鳴。
不少人經營直銷,最怕被人貼標籤,但要怎麼避免被他人貼標籤呢?最好的辦法就是自己貼自己標籤,你的主題標籤裡有「#直銷」,別人一看就知道,也不會再來質疑你是不是直銷,想貼你標籤也貼不上去了。
如何定義自己決定了人們怎麼定義你,如果你還不知道怎麼打造個人品牌,就從想出20個主題標籤開始吧。
20個主題標籤,也許還無法完整涵蓋你的個人特質,可以參考「創業者個人品牌標籤」圖內的12項主題建議,拉出更多適合自己的標籤,這些標籤讓你對自己有進一步的認識,發展成貼文,就能讓網友建立對你的品牌識別。
從12個創業者個人品牌標籤中挖掘出更多的標籤。
一次說一個故事,不要發記錄文
經營社群,是經由熟悉感建立信任感的過程,比起沿街陌生開發,用PO文換客人速度更快、效果更好。但千萬不要把社群當日記寫——每天記錄自己做了哪些事,卻沒有說出這些事情裡的故事。
標籤代表第一印象,要讓個人品牌的形象深植人心,需要進一步用故事來展現。你認為自己是「有品味」的人,品味從哪裡展現呢?也許是從你的穿著打扮、讀的書、看的電影、居家裝潢、飲食生活,光是一個主題標籤就可以延伸出許多相關的子題,針對這些題目,拍照配上文字,就可以建立品牌形象。
拍票根照片,寫今天看了什麼電影,這是紀錄,如果多介紹一下電影的內容主題、觀後心得,就會是故事,透過這部電影分享你的內在,讓別人覺得你是個有品味、愛看電影、有內涵的人。
參加活動,拍了數十張照片,不要一次發個30張,不會有人點進去一張張看。精選5張照片、講5個故事,會有更好的效果。參加聚會時一定會拍團體照,也不需要發文紀錄,除非你是躺在最前面最顯眼的那個,這時就有故事可以講了,為什麼你參加這個活動,為什麼要躺在前面,這時候網友目光就會聚焦在你身上。
發文說故事時,tag一起創造故事的朋友帳號,讓你的貼文也顯示在朋友的頁面上,就可以導入更多外部的流量,擴散你的個人品牌力。
善用貼文完成個人品牌的3個維度。
品牌認明才會有品牌指名
手機隨時可以拍照,不要浪費了這些照片,一天24小時、1440分鐘,你可以挑1分鐘來發文,讓主題標籤堆疊你的品牌識別基礎,盡量找出自己最獨特的標籤,讓這個印象深植人心。有個學員的標籤是「我有6根脚趾頭」,我不記得他的長相與名字,但他的這個標籤,我記到現在。
善用標籤成為你被辨識的基礎,再透過持續發文晉級到「品牌回想」,當網友有相關需求時,可以被記起、討論與比較。我有個網友長期發改裝車的貼文,自然而然建立起改裝車與他的連結,當有朋友問我有沒有認識做改裝車的人,我立即想到這個人,將朋友介紹給他。
被記住才能被選擇,就算我自己不需要,當朋友有需求時,我就知道有人可以提供他需要的服務。如果我這位朋友之後再去找這位網友改裝車子,有很好的體驗,下次一定會再找他,這就達到「品牌指名」的層級,在第一時間被提及、指定。
找出自己的20個主題標籤,一天一篇貼文,一年就有365篇故事,不用擔心這20個主題用完就沒有標籤可以用,隨著你不斷挖掘,絕對會產生更多的標籤。這期先用文字說你的品牌故事,下一次,我們進一步來談如何用短影音打造個人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