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界,跨出邊界,您會如何跨出去呢?想想看您的優勢可以維持多久呢?當您發現跨界的魅力後,會選擇什麼呢?
國界正隨著電子商務的普及而消失,過去許多貿易商因資訊不對稱而大舉獲利,自從Google大神降臨後,十倍速的競爭時代油然而生,資訊爆炸讓許多人無法即時消化所有訊息,但關鍵時刻關鍵資訊,消費者有了寬頻行動網路的加持,當消費需求產生時,隨手一滑,便可以迅速彌補資訊落差,讓消費者選擇多更多。
實體跨界、電商跨境
實體通路中人與人面對面的屬性,是許多虛擬通路無法取代的優勢,但這樣的「面對面」是否仍有需要?站在直銷的核心精神「人與人之間面對面的銷售」,實體通路絕對是直銷產業必要的基本條件,只是這樣的面對面真的只是為了消費嗎?
許多消費者在實體通路的需求,已經從面對面消費轉為「諮詢」,對產品的諮詢,對功能使用的諮詢,對成效驗證的諮詢,真正的購物需求已經悄然地被電子商務的新消費模式取代了,您的直銷通路是否也面臨一樣的危機呢?
轉轉轉,希望實體通路的人脈,可以透過人際間面對面的接觸,將直銷商品轉出去,轉到目標顧客身上;實體通路中的傳統人脈倍增方式,是許多直銷商不可或缺的技能,但現在「跨出去」,在虛擬通路中,只要滑鼠輕按一下,就可以輕鬆完成;隨著電子商務藉由第三方金流交易的普及,日漸成熟的「跨境電商」,讓「跨出去」顯得輕而易舉。
來勢洶洶的虛擬通路
近年的消費者荷包分析中,不難發現「現金消失在國境之邊」,消費模式在行動互聯網的改變下,消費者在實體通路面對面的諮商,可以驗證虛擬通路的疑問,是否在實體通路中進行消費決策,則不是最重要的事情。因為虛擬通路的選擇更多,跨出去面對的是更大、更新、更多元的購物環境,虛擬通路來勢洶洶,實體通路則顯得勢單力薄。
「跨出去」與「留在此」之間,答案顯而易見,消費者無從抵抗虛擬世界的魅力,因為在虛擬世界中,「跨出去」與「留在此」是沒有分別的,跨出去的跨境電商模式中,已經提供許多語言的網頁介面版本,甚至就連行動裝置APP也同步跟進,讓許多消費者無從察覺面對的網站究竟是哪一個國家的品牌與商品,只需要判斷是否是需要的商品或資訊,滑鼠一按,或是手指一滑,虛擬購物車立馬就能完成結帳,自始至終完全沒有看到現金的影子;因此,當完善的電子商務金流成形後,虛實整合的最後一塊拼圖儼然到位,成為壓垮實體通路的最後一根稻草。
當消費者的選擇多元後,供應商的挑戰隨之而來,競爭優勢不是供應商說了算,消費者在物聯網下看供應商則是萬中選一,這股浪潮有著海嘯的威力,消費者的標準也在轉變中,「好還要更好,不只要更好,而且要最好!」
面對這些80年代至千禧世代誕生的網路原住民(意指:自從誕生,網路已經環繞週遭伴隨長大),當他們遇到問題時,不管大事還是小事,永遠有位大神陪伴他們,Google強大的搜尋引擎,讓這個世界沒有秘密。
但你知道嗎?他們已經長大了,他們現在有的已經成為家中經濟收入的主要支配者,他們在購買決策前,都會或多或少在Google大神面前擲茭,彷彿就在等Google搜尋結果「點頭應允」,才敢放心消費,看到這千萬別只是會心一笑,因為這批戰後嬰兒潮的孩子們擁有高學歷、高收入,他們不滿現狀,「跨界」直指的「跨境電商」商業模式,正可滿足他們這個世代的不滿足。
新思維,新策略
全球化在跨境電商的商業模式中一覽無遺,跨出去其實就是跨出既有的市場,不管是市場內的供應商還是消費者,在跨境電商的大環境中,縮短買賣雙方的實體距離,讓消費者的購物決策模式產生創新思維,「品質與價格」儼然成為跨境電商大戰新策略,新思維遇上新策略,「高品質、低價格」便成為消費者難以抵抗的魅力。
當我們秉持直銷人際間面對面的銷售法則時,先別急著賣產品或發展組織,因為消費者只要動動手指頭,對直銷商、直銷商品的口碑、市場反應的屬性都能在「第一時間」清楚掌握,甚至有些新進的直銷商可能還沒有消費者熟悉直銷公司與直銷商品。
因此,直銷商面對消費者前,對於網路輿論的現況要能即時掌握,客觀虛心、誠實面對直銷公司與直銷商品的現況,並且提供合理的說明,讓消費者能夠在第一時間建立對直銷公司、直銷商品、直銷商的認知。
在虛擬世界中,這樣的認知會放大實體世界的現況,讓消費者的判斷力被網路輿論綁架,最後成為跨境電商的推手。因為直銷商面對的消費者,其實他們背後存在著成千上萬的群眾,引發的口碑效應,正所謂另類的「虛實整合」,直銷商應以「戒慎恐懼」的心情,面對每一場與顧客面對面接觸的機會,找到消費者能認同的頻率,他們才會接受到直銷公司、直銷商品、直銷商傳遞的價值。
當你懂了,就會融入其中
實體通路中的大企業與小企業,因規模經濟的效應,產生了「大者恆大」的趨勢;虛擬通路中的電子商務平台也出現了類似的情境,Amazon亞馬遜公司的電子商務平台便是最佳實證,許多中小企業的電子商務都透過Amazon的電商平台,與全世界的買家進行最便捷的「跨境電商」交易,許多賣家紛紛將貨交給Amazon在全球佈署的發貨中心,其中距離臺灣最近的日本亞馬遜,便是最多台灣人愛好的跨境電商交易平台。
日本Amazon提供了中文服務,讓許多消費者體驗友善的購物環境,日本直送台灣的同時,還能同享在日本的國際旅客8%退稅優惠,另外提供「集貨配送」的服務,讓跨境國際物流以更經濟實惠的方案提供給買家選擇,甚至日本Amazon更打出免國際運費的好康訊息,大舉向台灣買家招手。
其實,有些謹慎的台灣買家,會千里迢迢特地飛一趟日本,將購物行程結合旅遊模式,一兼二顧,購物前先去實體通路確認商品的功能、屬性、操作與使用方式,然後在虛擬通路中下單訂購,配送發貨的地點則選在「下榻飯店」或「民宿」,最後再透過觀光旅遊方式「空運」過海關回台,商品進口關稅若在免稅範圍免申報,則可有效降低商品的持有成本。
這彷彿台灣經濟剛起飛時的跑單幫,也與近年在上班族之間吹起的「代購」風潮相似,但其實這樣的代購在跨境電商的商業模式更迭後,不再有過去可觀的利潤;因跨境電商的友善、易懂、好上手的優質環境,讓使用者成為真正的買家,買家成為真正的顧客,更讓網路口碑效應持續發燒。
這樣的購物誘因,看在80後的網路原住民眼裡,「這很正常呀!購物環境不是本該如此嗎?」他們熟悉有網路的世界,逐漸成為依賴網路生活的一群人,大事小事、有事沒事,都要有手機在身旁,行動網路將全世界放在這群網路原住民手裡。
隨著即時通訊APP的盛行,我的學生分享她的真實經驗,這可能也是許多人的生活寫照縮影:學生人在廚房忙家務,她老公在客廳看報喝茶,兒子在房間讀書準備考試,一家三口如我們熟悉的小家庭,再標準不過,但他們卻利用「LINE」討論等會兒的晚餐要去哪裡吃?就在他們討論的過程中,兒子已經在網路上買好最後即將填飽五臟廟的餐廳優惠組合套餐,同時也訂好晚上7點鐘靠窗的座位,前往餐廳的路線規劃也直接交給開車的爸爸,而餐廳附近的停車位訊息早已經在兒子的掌握中,停車位數量、停車費率、營業時間一清二楚,連附近的備用停車場也一併揭露。或許講出來很多人都會大笑,但這何嘗不是曾經發生在我們身上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