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藥或保健品的選擇,考驗的不只是一位醫師的專業判斷和知識層面,還包括道德良心。在西方國家,醫生問診時推薦病患搭配使用保健食品行之有年,然而在台灣,卻像是犯了大忌。
圖片提供/鄭進源
主攻腦神經外科的鄭進源醫師,近年來偏重骨關節治療,為了不讓病患承受無謂的藥物副作用或者可能引發後遺症的手術,大膽推薦保健食品,卻因此被一家又一家的診所通知──「請另謀高就!」
在反對聲浪中獨排眾議
自然療法其實早在19世紀就興起於歐洲,從針灸、草藥、推拿、水療以至於現代人開始重視的食療等,都是把人體視為一個整體,鼓勵人們使用比較自然、無侵入性的方式,來取代各類人造化學藥物或存在著風險的手術。
可是,如果你在台灣各診療室問醫生:「我可不可以不吃藥?有沒有保健品可以推薦?」通常會看到醫生面有難色,繼之好言相勸或委婉拒絕。
「我是一個另類醫生!」鄭進源一開場就如此自我介紹,因為他執業同時也是連法公司的直銷商。他直言不諱:「我身邊有9成以上的醫生反對用保健品取代藥物。」一個由正統醫學教育栽培出來的醫生,為什麼加入引起同行側目的直銷行列?「道理很簡單,因為我自己的親身體會。」
大約18年前,因為頸椎椎間盤突出,使他從肩頸延伸至手臂麻痛到夜不成眠,不得不靠打止痛針來鎮壓。「看骨關節疾病,不外乎3種治療方式:止痛針藥、復健或動手術。我當然很清楚,那些消炎止痛藥物只能一時舒緩,卻要付出傷肝傷腎的代價;復健的確可以改善,但是程度有限;至於頸椎手術,稍有不慎,可能就造成肢體癱瘓。」這位為他人治療骨關節的醫生,自己面臨了相同的困境。
有如神農嘗百草,鄭進源開始嘗試各種號稱可以改善的保健食品,結果都令他大失所望。就在決定動手術之前,媽媽到廟裡請示神明,擲爻一直得不到聖杯,因而暫告作罷。沒想到,顛覆性劇情隨即展開,這個故事,是病患救了醫生。
親身體驗,醫生開啟斜槓事業
張娟秀是他的病患,在一次回診中,鄭進源審視她的X光片和病歷資料,發現恢復情況非常好,不禁好奇:「妳平常是不是有吃什麼東西在保養?」當張娟秀告知是賜多利奶粉時,他以專業角度暗想:「喝牛奶?哪有可能!」
他詳閱張娟秀提供的所有資料,包括成分、人體試驗、以及多國專利和認證,其中在美國俄亥俄州一項長達36年、8000人參與試驗的調查顯示,85.9%的人關節炎獲得改善,這個數據打動了他。
鄭進源抱著姑且一試的念頭開始服用。「才兩個多月,我頸關節炎的問題已經大幅改善;八、九個月後,連長年服用的降血壓藥也不必吃了!」如獲至寶的他,忍不住分享給深受骨關節疼痛折磨的病患,下場就是屢屢慘遭解聘。「很多診所靠打針來獲利,因為成本低。有些醫生會直接建議病患動手術、換人工關節,那可能需要20、30萬的費用。」
這種脊椎融合手術,就是將退化的椎間盤切除後,墊一塊人工支柱塊,再使用鋼板及螺絲釘固定或是直接植入椎體融合器。「有些資淺的醫生,很可能沒有對年長者詳細說明全身麻醉、或在已經骨質疏鬆的脊椎上使用鋼釘固定的危險性。我真佩服他們的膽量!」這位資深的神經外科專科醫生語氣無奈。
「很多醫生都有相同的毛病,尤其牙醫……」他想到這些朋友,熱心地推薦保健食品,很多人聽到售價,連一探究竟的心思都沒有就當場拒絕了。他們的觀念還停留在:如果能用一張健保卡解決疼痛,何必花大錢?
鄭進源服務客戶,經常親自交付產品,連家人也不解:「好好醫生不當,跑去送貨!」「濟世救人不是行醫的初衷嗎?這才是重點吧!」他在別人的質疑中思索,然後堅持走自認是正確的路。
醫藥保健各司其職,依情況做選擇
醫藥和保健食品,不是互相對立的兩方。在鄭進源的觀念裡,有些狀況初期必須靠西藥緩解。「像三高、心腦血管疾病這些慢性病,初期真的要用藥物先控制,否則情況會更糟。你必須先解除危機、舒緩症狀,然後定期追蹤。」他強調,自己主要診療是骨關節方面,大都沒有立即性的生命危險,長期吃消炎止痛藥絕對會有副作用,他無法不假思索地開處方籤。
「用藥還是吃保健品?沒有標準答案,一切要看疾病、看患者的情況。」他以關節疼痛為例,有些人就診時,骨刺已經嚴重壓迫、造成神經功能損傷,病人無法使力,生活品質大受影響,此時就只有開刀一途。「但是如果還沒到那個地步呢?我以前連對自己都一籌莫展,但是經過兩個月使用產品的親身體驗,我認為應該讓病人了解:以台灣生技產業的進步,的確有保健食品可以解決你的困擾,為什麼不給自己一個機會去試試?」
當然,也有病患直接拿保健品來問他能不能取代吃藥,「我沒有辦法對來路不明、成分不明的保健品提出任何看法,很多醫生面對病人這樣的提問也都很困擾,因為你必須為回答負全部責任。」
他提到曾有的黑心商品,就是常在遊覽車上對阿公阿嬤大力推銷、能強筋健骨和消炎鎮痛的「黑藥丸」,後來被驗出含有類固醇,有些人吃到去洗腎。「『保健食品』這4個字範圍太廣了!我只能提醒他們不要亂吃,就算產品本身沒問題,也可能對甲有效、對乙無效。」而他當初願意嘗試賜多利奶粉,就因為產品獲獎無數,又取得健康食品認證,「我可以講得理直氣壯,是因為有國家掛保證啊!」
生活品質和生命尊嚴,是保健的終極目標
鄭進源真正想提醒大家的,並不是當疾病纏身時,如何在醫藥和保健品之間做選擇,而是防患於未然、及早關注自己身體所發出的訊號。這階段,正是保健食品披掛上陣的時候。
哈佛大學從1976年開始做研究,發現5年內有服用營養保健品的人,身體沒有明顯不同的改變;但服用10年的人,患病率就比沒有吃營養保健品的人少了25%;倘若連續服用15年,患病率竟降低75%。「濃度要夠高,時間也要夠長,這是讓保健品充分發揮的前提。」
「人體健康的兩大危機,在於免疫力不平衡和慢性發炎;包括退化性關節炎、三高等這些慢性疾病, 85%都跟發炎有關,很難用藥物根治,而且病程往往拖很久。」鄭進源表示,人過40歲,免疫力已經下滑一半;到60歲,通常只剩10%~15%了。台灣洗腎人口超過9萬,部分原因就是長期吃止痛藥。「所以,加強服用含有抗發炎因子和增強免疫力的保健食品是有必要的,而且務必選擇經科學驗證有效的產品。」
預估2025年,台灣每5個人就有1個老人,而老年人看西醫門診,目前平均每年24.6次。他認為,不論站在政府醫療政策、自身延年益壽或者為長輩後段里程著想,「保健」這個議題都不能掉以輕心。「基因遺傳、生活習慣和提早保養,是影響人一生健康的3大要素。你現在不養生,將來就把錢用來養醫院、養醫生。」
「沒聽說藥就是毒嗎?」鄭進源堅持為優良保健食品發聲,就算有一天不被任何醫療院所接納也無悔。「我健康擺第一,學習擺第二,賺錢擺第三。濟世救人,沒有框架;健康自由、財富自由、心靈自由,其實做直銷,我更快樂。」
「要好活,也要好死。」這位兼跨醫療和保健兩個領域的醫師,經歷太多生死交關,感觸良深。「擁有健康,你才能做想做的事;就算老了,也不要長年臥床或坐輪椅。生活要有品質,生命更要有尊嚴!」

鄭進源
學歷:國防醫學院
經歷:
新埔頂竹骨科診所專任醫師
竹東松禾骨科診所兼任醫師
中壢復康堡復健診所兼任醫師
宜蘭陽明交大附設醫院神經外科兼任醫師
前三軍總醫院神經外科主治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