訂閱優惠    註冊登入
全球華人直銷媒體第一品牌
大師開講

父子相隱


分類 / 大師開講
作者 / 傅佩榮
期數 / 第191期

    父子相隱


朗讀:

如果父親偷羊,兒子該怎麼辦?在《論語‧子路》有一段資料,提到楚國的葉公認為兒子勇於檢舉父親,才是「直」的表現。孔子卻持不同的看法,他認為「父為子隱,子為父隱,直在其中矣。」
這一段資料讓許多學者不安,因為孔子好像為了親情而忽略了社會正義。於是,有些人批評孔子沒有法治觀念,甚至有些人還要孔子為後代各種「家族犯罪」負一些連帶責任。這種批評可以成立嗎?

人性弱點導致受名利權位誘惑

我們先考慮兩點。
第一,如果父子互相檢舉,那是一種什麼樣的情況?我們在電視新聞中看到直播畫面,一個做媳婦的公開指責公公,說他「自己做事應該自己承擔,不如去死算了」,這樣的畫面與指控就代表「直」嗎?或者更進一步,一個做兒子的公開自己只是受「母親指使,去做轉帳匯款的動作」,意即自己若有洗錢之嫌,其責任全在母親。試問:我們會肯定這種行為是「直」嗎?
第二,自古以來,任何社會都有「家族犯罪」的案例,美國的黑手黨便是典型代表。那麼請問:他們是受到孔子的啟發才「父子相隱」,並且聯手去犯罪的嗎?或者,把焦點拉回現代,看看台灣目前正在上演的家族犯罪個案,試問,這些人都是因為孔子這句話才「壯起膽子」去犯罪的嗎?如果孔子不曾說過這句話,他們就不會做出家庭犯罪的事情嗎?
人有弱點或劣根性,遇到名利權位的誘惑就容易陷入其中。這時如果還可以找個藉口,說這一切都是孔子教的,那不是太便宜了嗎?但是,為什麼孔子說了多少句話在《論語》中,他們就偏偏只學到一句呢?
話說回來,即使孔子說的話大部分是正確的,也無法否認他有可能說出一句不正確的話,以致誤導了後代的人。果真如此嗎?
這裡要分辨的是「直」究竟何所指?照字面看,直是「直率」,心裡想什麼就直接說什麼。孔子曾批評微生高不夠「直」,因為別人向他借醋時,他向鄰居借來再借給別人。這種行為不夠直率,因為這有慷他人之慨的嫌疑,用鄰居的醋來博取自己的好名聲。

孔孟思想首先考慮人性的真誠情感
「直」是一種美德,但是,「好直不好學,其蔽也狡」,意即:愛好直率而不愛好學習,那種流弊就是尖酸刻薄。任何出自本性的行為,都有可取之處,但是也可能造成流弊。孔子強調「學」,因為只有學會人情世故,學會合宜的表達方式,才不會有利有弊。孔子也說過「真而無禮則絞」,由此可見,光有「直」是不夠的,還需要學與禮,否則就容易流於刻薄。
然而,強調學與禮是一回事,「直」畢竟來自真誠的情感。我通常解說「直」為「真誠而正直」;對內要求真誠,對外則需正直。這兩者合拍固然很好,若是有些扞格,又該如何取捨?面對這樣的兩難,孔子才會說「父為子隱,子為父隱,直在其中矣」。這表示孔子是以「真誠」為首要考慮。有些學者說得好,孔子所謂「直在其中」,並不是說「這就是直」,而是說:在這種父子相隱的情況下,可以看到真誠的情感!
並且,「隱」是知情不報,這樣並不表示自己也要捲入犯罪的行動中,成為家族犯罪的一員。孟子後來面對學生的假設性問題:「瞽瞍殺人,做兒子的舜該怎麼辦?」孟子的答覆分兩階段:一是激司法官去捉捕;二是舜辭去天子之位,背負父親逃到海邊。然後呢?若是瞽瞍最後終於落網,舜不會拒捕而是「可能會」陪著父親坐牢,舜自己斷然不會「也」去犯罪的。
孔孟思想首先考慮人性的真誠情感,忽略這種情感,則社會更加不堪設想。「父子相隱」又怎能做為某些人墮落的藉口?

感謝您閱讀直銷世紀數位版內容


標籤:  

延伸閱讀

猜你喜歡

熱門內容

我的人生態度與認知─突破困境

賢哉,回也!

禮義的作用

超意志力的大黃蜂

心靈也有業績

攻錯學,學攻錯

新商業倫理的構建

為生命加油的溫柔女強人

空杯

真心傾聽員工聲音

影音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