訂閱優惠    註冊登入
全球華人直銷媒體第一品牌
大師開講

孔子的養生之道


分類 / 大師開講
作者 / 傅佩榮
期數 / 第182期

    孔子的養生之道


朗讀:

在此,禮與樂重複出現,因為這兩者既有理論也有操作。理論部分可以靠自修,操作部分則有賴老師指點。孔子曾經「問禮於老子、習樂於師襄」,自己找到最好的老師來請教,然後可以青出於藍而勝於藍。

對齋戒、戰爭與疾病特別謹慎
古代的學問當然不只這些,另外還有像醫術與巫術之類的實用之學。孔子好學不倦,自然不會錯過任何一種有益於人生的知識。譬如,他的學生冉伯牛生了重病,孔子從窗戶握著他的手,然後說:「我們要失去他了,這是命啊!這樣的人竟得了這樣的病!這樣的人竟得了這樣的病!」孔子如此說,顯然是靠把脈所下的判斷,不然,怎麼可能說得這麼清楚?
孔子自己生病時,魯國正卿李康子派人送藥來,孔子作揖接受。他後來說:「我不清楚這種藥的藥性,不敢服用。」這句話就暗示了孔子對於許多藥都有所認識。季康子身為魯國正卿,很可能從外國取得某些特殊藥材,孔子在未經研究證實其有效之前,不願拿自己的生命作為實驗品。他應該很清楚:對張三是良藥的,對李四可能是毒藥。萬一吃錯了藥,後果不堪設想。
孔子生平對三件事最為謹慎,就是齋戒、戰爭與疾病。齋戒是與鬼神(祖先)有關,祭祀之前必須齋戒,表示誠心。戰爭則涉及國家的存亡與眾多青年士兵的生死,當然必須慎重。至於疾病,則是處在古代醫藥不甚發達的情況下,必須珍惜身體,以免造成不可彌補的遺憾。
由此可知,孔子對於平常的養生之道一定格外重視。我在中學時代,聽老師描寫孔子,說他「肉沒有割正,就不吃」,心中難免奇怪,覺得這樣的人如何相處呢?有肉吃就不錯了,居然還挑剔肉是否割得正!

合乎標準的養生法
後來讀到《論語‧鄉覺》,才知道他何止是如此。他竟然一口氣說出十種「不食」或「不多食」的情況,我直接以白話譯出這一段,看看他的作法有沒有道理:「食物放久變了味道,魚與肉腐爛了,都不吃。顏色難看的,不吃;味道難聞的,不吃;烹調不當的,不吃;季節不對的菜,不吃;切割方式不對的肉,不吃;沒有相配的調味料,不吃。即使吃的肉較多,也不超過所吃的飯量。只有喝酒不規定分量,但是從不喝醉。買來的酒與肉乾,不吃。薑不隨著食物撤走,但不多吃。」
這裏所說的,應該是合乎任何標準的養生方法。譬如,其中受人詬病的「割不正,不食」,這一點我是在年過五十以後才體會到。試想,切割方式不對的肉,對牙齒不好的人不是一種折磨嗎?
較為有趣的是「唯酒無量,不及亂」。我們常說,每個人都有一定的酒量,而事實上,酒量是相對的,會隨著一個人的心情而調整。心情不好的時候,「酒入愁腸愁更愁」,一杯就可能讓人醉倒。心情大好的時候呢?可以「酒逢知己千杯少」,根本忘了什麼是酒量。
孔子的原則是:喝酒沒有量,但從不喝醉。至於市面上買來的「肉乾」,孔子是拒吃的,我也由此得知孔子不收學生的「束脩」(十束肉乾),因為「束脩」是轉為用來指稱十五歲以上的青少年,而孔子所宣稱的是:「從十五歲以上的人,我是沒有不教的。」(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嘗無誨焉。)
「病從口入、禍從口出。」一個人連自己的一張口都管束不住,又怎麼談得上幸福人生的追求呢?孔子的養生之道,其實是他一生修行的一個小檢驗。

感謝您閱讀直銷世紀數位版內容


標籤:  

延伸閱讀

猜你喜歡

熱門內容

樂嘉驥,在助人歷程中,體認生命的尊嚴

穿衣行銷術

特百惠生活館開始營運

省思錄:最牛拜年團

化解逆境的壓力

笑臉是公司最大的資產

不以事情的表象錯下判斷

關於明星

真誠不是天真

過猶不及

影音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