訂閱優惠    註冊登入
全球華人直銷媒體第一品牌
大師開講

禮義的作用


分類 / 大師開講
作者 / 傅佩榮
期數 / 第186期

    禮義的作用


朗讀:

荀子的主張是:人若沒有教化而不知禮義,則社會將陷於動盪混亂,最後一切歸於幻滅。他為此肯定「性惡」之說,但是他的真正意思是「人性好利」。他在〈禮論〉中對於禮義的申論,今日讀來仍有啟發性。
譬如,人皆好利,凡事先求自己欲望的滿足,於是強者巧取豪奪、弱者一無所有,社會貧富差距過大,怎能不亂?有了禮與義,情況自然會改善。禮是客觀的規範,義是正當的作為。禮是天下人要共同遵守的,義是每一個人在具體事務上所應該做的適當選擇。
有什麼身分地位 就享受什麼規格待遇
簡單說來,禮就是今天所謂的「規格」。國與國之間來往,必須重視規格。別國是部長來訪,你就須以部長接待,這稱做國際禮儀。一個社會難免分有各種階級,像公務員、軍人、教師都有客觀的規定,而私人企業從董事長到清潔工,也都有層級之分。在上班或工作時,如果忽略這樣的「差異」,整個單位將失去運作的動力,也談不上什麼成效或業績了。
因此,禮是節制與約束,要求一個人的欲望要以固定的規格來得到滿足。有什麼身分與地位,就享有什麼規格的待遇;等到鞠躬下台時,就輪到別人來接棒使用了。孔子對富人的期許是「富而好禮」。有錢人容易財大氣粗,因而踰越了客觀的規範。這對於社會的穩定將造成負面的影響,等到天下大亂,有錢人可能首先受苦。
其次,荀子認為,禮的作用是「養人之欲」,要讓每一個人的需求都得到合宜的滋養。人有情感與欲望,如果任其盲目發展,則將耗盡資源,造成無物可用的困境。這與老子在「三寶」中所說的「儉」,是一樣的道理。
老子說:「儉故能廣」,由於節儉,才有可能推廣資源,讓更多人可以分享。今天的政府,無不強調福利政策,專門濟助弱勢族群;在民間則有各種慈善團體,鼓勵大家捐錢救人。但是,有錢人未必願意捐錢。根據美國一項調查,在發生災難事件時,往往是窮人更願意捐錢,因為他們親身經驗過貧窮的痛苦,比較有同理心。有錢人若是出手助人,常會牽涉到其它目的,如受人稱讚、節稅等。

樂於以禮樂來調節生活
按照荀子的說法,人的本性是好利的,那麼用「禮」來節制及調養,將可以讓百姓相處得更和諧。荀子還提到一個觀念,叫做「優生」。如何讓人們得到優質生活?或者,如何提升人們的生活品味?要回答這個問題就須深入了解「禮」的各種具體規定了。人間最大的事,用兩個字來說,就是「生死」。荀子對此也特別重視。
禮是謹慎處理生與死的。生是人生的開始、死是人生的結束;由開始到結束都恰到好處,做人的道理就算圓滿了。「所以,君子對人生的開始很敬重,對人生的結束很謹慎,始終如下,這就是君子之道,也是禮義的表現。」
這種禮義是出於人情的需要,也適當地加以滿足。由此看來,荀子所謂的禮義,是合乎儒家的立場。那麼,為何大家在介紹儒家時,依然不多談荀子呢?關鍵在於:他對禮義的看法是「由外面加在人身上」,而不是由人的真誠之心所發動的。這兩者(外來與內發)其實不可能完全區隔,但仍可以問:何者是根本的?
我們暫時不談太過專門的問題,但可以想想孔子在說「益者三樂」時,首先就說「樂節禮樂」:樂於以禮樂來調節生活。生活中的禮與樂,將使人生充滿節奏感,能收能放,可以安頓自己,也能安頓社會,又何樂不為呢?

感謝您閱讀直銷世紀數位版內容


標籤:  

延伸閱讀

猜你喜歡

熱門內容

把找人當成重要的事

笑臉是公司最大的資產

超女現象與消費新世代

攻錯學,學攻錯

不以事情的表象錯下判斷

新商業倫理的構建

做唯一的事業

10個月的奇蹟

化解壓力

時間的意義

影音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