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養加預防,健康活到老
分類 / 直銷文摘
作者 / 湯蕙華
期數 / 第108期
保養加預防,健康活到老
朗讀:
常見老年疾病大體檢
上了年紀的老人,若不勤於保養身體,可能常會出現「這裡也痛,那裏也痛」的窘況,其實大部分的疾病是可以透過治療來改善,經常檢視自己的身體狀況,將有助銀髮族度過美好的老年生活。
內文: 一般說來,人類的身體機能在30歲時就達到高峰,之後會慢慢走下坡。所以對於步入老年的銀髮族,難免也會有些小毛病,所謂「預防重於治療」,平日多留意,不僅能遠離病痛也能達到延年益壽的養生目的。
耳聰目明從日常保健開始
1. 老花眼、白內障:年長者常會出現「視茫茫」的情況,可能是老花眼或白內障,老花
眼的成因主要是隨著年齡的增長,睫狀肌的收縮力逐漸減弱,所以晶狀體逐漸失去彈性而只能保持扁平狀態,這時看近物時,射進眼裡的光線就較分散,不能聚焦於視網膜上,所以40歲以上要戴老花眼鏡,先通過醫生的檢查,不必散瞳驗光,確定有無近視、遠視及散光,再根據年齡及老化程度來確定老花眼鏡的度數。
.白內障是由於眼睛裏的晶狀體變得混濁不能透過光線,就稱為「白內障」,可觀察一般正常人的瞳仁是烏黑的,但有些老年人的瞳仁是逐漸變白,遠近視力都逐漸下降,約經過1~2年就失明了。
目前雖有治療白內障的滴眼液,但效果不彰,最佳方式還是手術治療,手術最佳時期是白內障成熟期時。
發生白內障前大致有以下症狀可判斷:視線感到較模糊、眼睛前方似有飛蚊影子、老花眼度數突然增加或減輕。
2.重聽
孔子曾說:「60而耳順」,但是許多已屆60歲的老人常因耳背(重聽)而與旁人溝通不良、交惡,嚴重時就變得不愛說話,造成自閉或痴呆現象。
一般健康的成年人,40歲後聽力逐漸下降,主要因為內耳的聽覺細胞、聽神經及大腦的聽覺中樞發生退行性變化。
耳聾雖然主要由衰老退化引起,但是噪音、煙酒、濫用某些對聽神經有毒的藥物(例:鏈黴素、新黴素、卡那黴素)及慢性疾病(例:動脈硬化、高血壓)都可能是原因。耳鳴嚴重者可服鎮靜劑,屬中度耳聾或重度耳聾者可配戴助聽器,選擇助聽器時要注意聽見清晰而正常的語言且不致引起耳部疼痛為先。自認為有聽力障礙、重聽現象必須到耳鼻喉科接受一般聽力測試。
3.牙齒保健
老年人的牙齦和牙床開始萎縮,牙根的血管、神經開始退化,所以老年人牙齒脫落是種普偏現象。裝假牙時最好是身體狀況較佳時,由於牙齒有生命現象,所以必須一部分的慢慢治療修正。
牙周病是牙齒周圍組織的慢性疾病,是造成老年人牙齒脫落的主要原因。早期無明顯症狀,隨著牙周組織病變進展,將出現牙齦紅腫、易出血、牙齒鬆動移位、咀嚼困難,最後脫落。
避免牙周病的方式是保持良好的口腔衛生習慣、養成正確的刷牙方法,進行牙齦按摩,根據病情可適當補充維生素C。若要預防牙齒老化太快,則必須常咬硬的食物,並充份的咀嚼至唾液出來為止。
老人的隱形殺手
銀髮族容易有血管硬化問題,再加上年齡增長,罹患心臟病甚至高血壓的情況就愈來愈多。而寒冬將至,許多因氣候驟變的血管疾病,譬如心臟病、高血壓、腦中風等疾病也變本加厲。
1.心臟病
醫師呼籲心血管疾病患者要過一個健康平安的冬季,必須從飲食、藥物及生活三方面著手才行。
飲食上忌吃高鹽量及脂肪類食物,例如冬季許多人愛吃的火鍋及醬料,都含有高鹽量及脂肪,多吃蔬菜、水果,保持大便通暢。寒冬也是急性心肌梗塞最容易發生的季節,所以在日常生活中,心血管疾病患者應特別注意保暖,不要過度勞累,維持正常作息,避免情緒起伏太大,按時服藥,不任意增減劑量,才能免於急性心肌梗塞的發作;若發作時應趕快送醫,而且只要平時多注意,都應該能及早發現並及早治療才是。
2.高血壓
血壓隨著年齡而增加,中年時患有高血壓者很多,高血壓是指收縮壓超過140,舒張壓超過90以上。
老人血壓容易波動,常因季節或情緒變化而升高。一般來說,冬季血壓波動較大,不能僅憑一次測量的血壓為基準。高血壓明顯的症狀有耳鳴、暈眩、頭痛、失眠等。高血壓患者的致病因素有長期精神緊張、缺乏體力活動、肥胖、飲食中食鹽含量多、大量吸煙以及遺傳因素等,因此飲食要適當地減少食鹽量、戒煙、少飲酒,肥胖者控制飲食、減輕體重,在醫師指導下服用降壓藥物。
3.腦中風:腦中風是腦部血管突然產生血流阻礙,因而引起意識障礙或運動麻痺等症狀,嚴重時甚至會奪去人的性命。
一旦發生中風,首先應讓病人安靜臥床、盡量不搬動病人,給病人鬆解衣領,取出口內假牙,及時給病人吸痰、清除嘔吐物,保持呼吸道通暢。如果病人已昏迷,應將他的頭部偏向一側,以免嘔吐物嗆入氣管引起窒息。發病48小時後,需經常幫病人翻身,並活動其肢體,對受壓部位進行按摩,以防褥瘡發生。
4.糖尿病:典型的糖尿病患者有多飲、多食、多尿和體重減少的「三多一少」
症狀,但是大多數老年糖尿病人缺乏這些典型,可能僅有口乾多飲、或是只有多飲多尿及無自覺症狀。若發現有可疑糖尿病症狀時,應及時到醫院檢查尿糖、血糖和葡萄糖耐量試驗。當血漿血糖在早晨空腹時超過140毫克或在飯後超過200毫克以上,即可診斷為糖尿病。
目前治療糖尿病的關鍵是食物療法加上運動療法,糖尿病人飲食控制則需按照標準體重調整每天進食的總量及分配,如適當地減少進食總量及含糖食物量,譬如大米、麵粉等主糧,原則上不吃糖和蜜餞、適當限制動物脂肪,必須長期堅持有規律的生活作息;同時做輕緩的運動配合,如散步、太極拳等。
5.尿失禁:許多老人外出因尿失禁而羞於啟齒,常常憋尿而憋出病來,尤其
是有尿路感染病史,例如腎臟病、糖尿病與結石的人,也應避免憋尿以免造成舊疾復發。
其實尿失禁是指尿液不由自主經尿道排出,是一種症狀,並非疾病。國內60歲以上銀髮族約有10%~20%有尿失禁問題,尤其女性更常見。
正常人排尿是通過神經反射來完成,老人由於腦動脈硬化,大腦調節排尿的能力減低;膀胱容量萎縮,而且老年婦女由於陰道膨出、盆腔鬆弛、子宮脫垂等症狀,加上女性尿道短,所以容易引起尿失禁。患有攝護腺肥大、糖尿病、泌尿道感染、膀胱結石的老人,也容易出現尿失禁。
老人尿失禁則需加強護理,保持外陰清潔或利用藥物治療,有必要時可配合做骨盆肌運動─凱格爾運動。飲食應避免喝利尿功能的飲料,例如茶、咖啡、甜的果汁,晚餐後水不要喝太多,以免影響睡眠。
銀髮族就診前最好將平時不適的狀況做小抄,就醫時偕家人或朋友陪伴,可以幫忙詢問或了解疾病相關問題;平日在住家附近固定找有信譽的醫師做診斷,以便可以長期追蹤治療。每個人都會老,不要畏懼年老時帶來的身體機能退化,只要平日多加保養,一有症狀勤於求醫,這樣一樣享有健康愉快的老年生涯!
感謝您閱讀直銷世紀數位版內容
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