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oose language
English 日本語 한국어 ไทย 繁體中文 简体中文

直銷世紀
Log In Cart
分類
    返回
    分類
    • 首頁

    • 編輯特選文章

    • 直銷動態

    • 市場調查報告

    • 館藏查詢

    • 我與直銷世紀

    • 課程報名

    • 直銷書城

    • 閱讀頻道

    返回
    編輯特選文章
    • 發行人的話

    • 編輯手記

    • 專題觀點

    • 實戰學院

    • 直銷生活

    返回
    直銷動態
    • 產業訊息

    • 業界人物

    • 直銷心故事

    • 精彩人物

    • 直銷黑馬

    • 廣編企劃

    返回
    市場調查報告
    • 最新年度市場排行

    • 早年市場排行調查

    返回
    館藏查詢
    • 直銷學術

    • 法規講義

    返回
    直銷書城
    • 直銷世紀雜誌

      直銷世紀雜誌
      • 2023年度發燒版

      • 2022年度發燒版

      • 2021年度發燒版

      • 2020年度發燒版

      • 2019年度發燒版

      • 2018年度發燒版

      • 2017年度發燒版

      • 2016年度發燒版

      • 2015年度發燒版

      • 2014年度發燒版

      • 2013年度發燒版

    • 系列叢書

      系列叢書
      • 保健系列

      • 實戰系列

      • 激勵系列

      • 人物系列

      • 人文生活系列

      • 商業理財系列

      • 醫學系列

    • Home

    • Favorite

    • Account

    More
    1. Home
    2. 編輯特選文章
    3. 發行人的話

    發行人的話

    最多人看
    1. 【直銷人的多重宇宙】彎下腰聽年輕人聲音 萊威蘇民淩 讓他們長得跟大樹一樣高

    2. 【直銷心故事】 換個講台繼續教 丞燕 楊雪桂 77歲還沒空想退休

    3. 【直銷人的多重宇宙】接住年輕靈魂的缺口 艾多美馬正育 願做直銷路上的那道光

    4. 【健康生活】不只增强性功能 西醫壯陽藥治療心血管疾病同樣給力

    5. 【焦點新聞】 中國市場監管總局發佈《直銷管理條例》修訂立法調研

    6. 【女人心勢力】你是在溝通,還是在唱獨角戲?

    7. 【數字揭真相】如果現在擁有1000萬美金,你還會選擇繼續工作嗎?

    8. 因著十架上的愛 義大利籍神父 呂若瑟 奉獻台灣的心不輸在地人

    9. 【九型人格】說服對方的關鍵力 與核心價值觀的對話(下)

    10. 【原來如此】流行竟是復古 手指愛心原來60年前就有了

    發行人語

    【直銷新觀點】2022年疫情對於中國直銷企業的影響

      今年是中國各行各業最難熬的一年,雖然現在已經慢慢解封,不再予以強制隔離,但經濟已經元氣大傷,然而對直銷企業而言,卻可能是另一種契機。   2020應該是中國直銷業界最慘澹的一年,由於疫情與經濟下滑的雙重影響,能夠逆勢上漲的企業不多。在2020年伊始,中國境內就對一些經濟發達的城市進行強制性風控(風險管控),這一連續的舉措對於中國的經濟有著非常嚴重的影響,對於生產企業與需要以聚會為主的直銷產業更是面臨直接的打擊。 初步統計,2022年中國的直銷企業,若年度業績下滑3成者屬績優企業,而業績掉5成左右的企業仍屬優良,可見今年直銷的整體情況可謂哀鴻遍野,而造成這樣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經濟、人流、物流受極大影響 中國境內的風控,雖然美其名叫「動態清零」,但在疫情嚴重時,仍是大區域的控管,對於交通、運輸、物流都會進行一定的管制,進而造成物資、人員的流動困難,更遑論整體經濟活動,在整座城市都受影響的情況下,個人或單一行業很難不受影響。 另外,直銷業務就是以人的互動與店鋪的體驗營銷為主,在無法有人際接觸的情況,要能產生大量或持續的業績,都會有一定的難度的。 恐慌與消費慾望的降低 不論是企業或者個人,在2022年都遇到極大的經濟壓力,個人工作不保、企業經營困難、隨時封城的壓力,加上要封多久都無法知曉,每個人心中都盡可能以「生存」為生活重心,盡量省去額外的欲望性消費。這從中國這幾年的存款人數與存款金額都是歷年新高,就能知道民眾內心的恐慌與無助。 另一個指標就是每年的雙11、雙12,各大電商平台(如淘寶、京東)都會高調促銷、公佈當日營業額,但在今年的促銷上,除了不見往年的熱度外,也不見這些平台對於該節日促銷的業績發佈,可見這種無形的壓力深深籠罩著,盡量少消費,以活下去為主要訴求,這種低氣壓的氛圍充斥於民眾心中。 網絡直播、空中課程的影響力減弱 在2022年初由於大規模封城的政策實施,很多直銷企業將經營形式從線下改為線上,有直銷企業一開始的業績可能不減反增,但隨著時間的推移,這種效果也慢慢地遞減。當然,這個情況多少都有受到封城與不願消費的影響,但有一部份的原因是因為線上營銷仍然與直銷的業務模式有所不同。 其實只要是接觸過業務銷售的人都清楚,有些業務行為是無法用線上的溝通來完成的,加上華人社會強調的是「見面三分情」的人情互動,團隊缺乏凝聚,缺乏具體深入的互動與跟進,線上的商業模式相對就會慢慢陷入被動,影響力也逐漸消褪。 今年可謂是中國各行各業最難熬的一年,雖然現在已經慢慢解封,不再予以強制隔離,但中國的經濟確實已經元氣大傷。 但對直銷企業而言,卻可能是另一種契機;主要是因為中國的醫療資源不充分,一經解封就面臨群眾的囤藥與排隊掛號的情況,因此,健康的剛需是非常明顯的,加上許多人因為企業倒閉與個人失業的緣故,都會有創業或者收入的需求,相信後面的幾年會是直銷企業的黃金時期。   不過,由於中國經濟屬於下行階段,這樣的經濟情況對於直銷企業的影響仍是個未知數,但依照直銷的輕資產特性來看,應該還是佔優勢居多;只要撐過這一波的疫情,應該能夠迎來中國直銷的春天。
    發行人語

    【傳智30 直銷精實】追憶直銷年華 我為什麼創辦直銷世紀

      《直銷世紀》可說是台灣雜誌出版界的奇葩,創辦初期並不為人看好,在創辦的那個年頭,正是台灣雜誌創刊發行的蓬勃之時,經過了30年,99%的雜誌都停刊了,《直銷世紀》成為雜誌界的少數孤獨老人,盼顧四周,回味歷史,我想分享一下關於雜誌創辦的過程。   文/李久慈   1992年2月《公平交易法》開始實施,其中第23條規範了直銷行業,直銷這個行業開始浮出檯面。從1978年台家公司成立,1982年雅芳、安麗公司進入台灣,台灣直銷行業的發展已經超過十個年頭,當時直銷行業最大的期盼就是有一個合理、合法的身分,因此,公平交易法的實施受到業界的歡迎。而首任公平交易委員會主任委員王志剛先生,本身是政大和台大企管系所的行銷學教授,觀念開放、視野寬弘,對於直銷行業更以現代化的管理精神來指導協助。   王主委甫上任便委託《中華民國直銷市場發展學會》進行直銷行業的相關產業調查與學術研究。當時,還特別發行了一個「什麼是正當直銷」的錄音帶,委由傳智文化編輯製作,由郎祖筠、陳為民製播演出,很受直銷商的喜愛。   第一本產業專業雜誌——直銷世紀   1993年1月,《傳銷世紀》雜誌創刊(2000年1月改名直銷世紀),這本雜誌陪同台灣直銷行業走過了30年的道路,想探究台灣直銷行業這些年發生了哪些重要大事?想回顧30年來直銷舞台上有哪些風雲人物?唯《直銷世紀》雜誌上有詳實的記錄。   還記得創刊號的標題是:「揭開傳銷的神秘面紗」,1992年12月25日,雜誌創刊出版的前幾天,一個沒有多少人聽過的單位「中華民國直銷市場發展學會」舉辦了一場記者會,公佈了一項社會調查報告:台灣直銷行業經營實況調查。在這個新聞發佈會中,首次揭露了台灣直銷行業的面貌,包括:從事直銷的人口有多少?直銷行業規模有多大?專職直銷人員的收入狀況?從事直銷事業的目的?……這是傳智委託東吳大學經濟系余德培教授用3個月時間做的實證研究,當時透過各個直銷組織管道發出去大約1萬份問卷,這份研究調查報告引起了各大媒體的報導,造成轟動。   第二天,台灣兩大平面媒體《聯合報》、《中國時報》幾乎用了整個版面報導了這個資訊。這是直銷行業在台灣的第一個媒體重大事件,這也是《直銷世紀》創刊時一個成功的媒體行銷計畫。   《直銷世紀》可說是台灣雜誌出版界的奇葩,創辦初期並不為人看好,也沒有人想到這本雜誌能夠屹立不搖30年。在創辦的那個年頭,正是台灣雜誌創刊發行的蓬勃之時,各式各樣的雜誌佈滿了書報攤,各個書店也專闢了空間做為雜誌陳列區。經過了30年,99%的雜誌都停刊了,《直銷世紀》成為雜誌界的少數孤獨老人,盼顧四周,回味歷史,我想分享一下關於雜誌創辦的過程。   1991年,我在《商業周刊》擔任商周顧問公司總經理,期間商周承辦了一個直銷行業的系列講座廣宣活動,接頭的是直銷協會秘書長林訓民,讓我近距離地和直銷行業人士溝通,也讓我回想起1989年承辦「國家品質月」時雙鶴公司的驚人動員能力。直銷這種新型態的商業模式,深入我心,讓我十分折服。   1992年,我離開商周集團,要自行創業。時值公平交易法實施,加之當時「分眾」的時代方興未艾,於是我選擇了直銷這個小眾市場,開展我的「傳智媒體顧問公司」。   1992下半年,我開始籌備《直銷世紀》雜誌,在籌備過程中,我去找研究所的恩師黃俊英老師指導。黃俊英老師時任國立中山大學教務長,和當時的公平會主委王志剛都是我在政治大學企管研究所的老師,黃老師在《直銷世紀》雜誌創刊的那幾年為整個行業做了很多事,他籌組了「中華民國直銷市場發展學會」,推動各大專院校針對直銷行業進行學術論文的研究發表,舉辦每年一度的直銷學術論文發表會。後來黃老師去高雄市擔任副市長,我偶爾去看他,他很開心地帶我去爬高雄壽山,完全沒有官架子。   第一個大規模學習活動——傳銷大學   1995年,直銷行業在大陸進入了暴漲期,短短3年在大陸掀起了驚天巨浪,這段期間也是台灣直銷行業對大陸影響最為巨大的時期,在1996年由國家工商行政管理局頒發的40張多層次直銷牌照中,至少有1/3以上的公司,聘請台灣來的培訓老師,或是由台灣人才來負責操盤。可惜好景不常,1998年4月,國務院一刀切,把傳銷停了。從此,「傳銷」這兩個字在大陸背上了惡名,而台灣直銷行業對大陸的影響力也自此慢慢降低。   儘管外部環境對於直銷的發展不利,但是台灣直銷行業卻在1999年迎來了一次空前大團結。在《直銷世紀》雜誌的策劃下,由公平會擔任指導單位,由前總統府資政吳伯雄先生擔任榮譽主席,直銷協會與12家直銷同業擔任共同主辦單位,約百家直銷同業共同參與的《直銷大學》活動盛大展開,每個月分別在台北市、台中市、高雄市舉辦為期一天的直銷行業學習日。   課程內容分為三個部分:社會學習、專業學習、行業學習。社會學習的師資延攬了社會各界意見領袖,包括大學校長、教授,民意代表、政府官員;專業學習的師資延攬了教育培訓各個領域的知名講師;行業學習則邀請直銷同業先進來現身說法。   一年活動期間參與的直銷人員超過3萬人次,參與的師資達到100多人,加上直銷大學的造勢活動,電視、報紙、雜誌的持續報導超過數百則,對於直銷行業形象的提升有重大幫助,間接也引起學術界的重視,往後幾年陸續有好幾個大專院校開設多層次傳銷的通識教育課程。   傳銷世紀更名為直銷世紀   《傳銷世紀》從2000年元月號改名《直銷世紀》,而「傳銷大學」也從第二屆改名「直銷大學」,這個背景因素是我聽取了當時台灣安麗公司總經理劉明雄的建議。劉明雄和我私下交流分享他的觀點:一方面是直銷的定義範圍更寬廣一些,一方面是根據安麗公司的研判,1998年中國大陸一刀切之後,「傳銷」有可能被污名化,不利於《傳銷世紀》的相關業務往大陸發展。   2000年之後,台灣直銷行業進入相對的平穩期,行業年度產值變化不大。台灣本土直銷公司因為切斷了往大陸發展這條臍帶,走向國際化也困難重重。台灣直銷行業的本土化只剩下一個關鍵問題,就是缺乏一個代表行業整體的共同組織,簡單來說就是「傳銷公會」。在2000年之後的15年期間裡,經過兩度的努力,終於在多方支持之下,「中華民國多層次傳銷商業同業公會」於2014年成立了,要感謝很多人,在此不一一贅述。   30年歲月,無數的面龐,無數的春去秋來,無盡的歡笑淚水,無數的希望掙扎,直銷這條道路譜寫了眾人的悲歡歲月,這一切都是命運的安排,同行在這條道路上,除了相互扶持,相互鼓勵,別無他擇。   而我個人從36歲投身直銷行業,迄今也60有餘,不揣淺陋,分享個人有限視野,對於台灣直銷行業依然充滿情感。江山代有人才出,期許台灣的直銷舞台在各方菁英參與下更加亮麗。最後,向40年來曾在台灣直銷舞台演出過的先進與朋友們致上個人最深的敬意。  
    發行人語

    【創辦人的話】追憶直銷年華 我為什麼創辦直銷世紀

      《直銷世紀》可說是台灣雜誌出版界的奇葩,創辦初期並不為人看好,在創辦的那個年頭,正是台灣雜誌創刊發行的蓬勃之時,經過了30年,99%的雜誌都停刊了,《直銷世紀》成為雜誌界的少數孤獨老人,盼顧四周,回味歷史,我想分享一下關於雜誌創辦的過程。   1992年2月《公平交易法》開始實施,其中第23條規範了直銷行業,直銷這個行業開始浮出檯面。從1978年台家公司成立,1982年雅芳、安麗公司進入台灣,台灣直銷行業的發展已經超過十個年頭,當時直銷行業最大的期盼就是有一個合理、合法的身分,因此,公平交易法的實施受到業界的歡迎。而首任公平交易委員會主任委員王志剛先生,本身是政大和台大企管系所的行銷學教授,觀念開放、視野寬弘,對於直銷行業更以現代化的管理精神來指導協助。 王主委甫上任便委託《中華民國直銷市場發展學會》進行直銷行業的相關產業調查與學術研究。當時,還特別發行了一個「什麼是正當直銷」的錄音帶,委由傳智文化編輯製作,由郎祖筠、陳為民製播演出,很受直銷商的喜愛。 第一本產業專業雜誌——直銷世紀 1993年1月,《傳銷世紀》雜誌創刊(2000年1月改名直銷世紀),這本雜誌陪同台灣直銷行業走過了30年的道路,想探究台灣直銷行業這些年發生了哪些重要大事?想回顧30年來直銷舞台上有哪些風雲人物?唯《直銷世紀》雜誌上有詳實的記錄。 還記得創刊號的標題是:「揭開傳銷的神秘面紗」,1992年12月25日,雜誌創刊出版的前幾天,一個沒有多少人聽過的單位「中華民國直銷市場發展學會」舉辦了一場記者會,公佈了一項社會調查報告:台灣直銷行業經營實況調查。在這個新聞發佈會中,首次揭露了台灣直銷行業的面貌,包括:從事直銷的人口有多少?直銷行業規模有多大?專職直銷人員的收入狀況?從事直銷事業的目的?……這是傳智委託東吳大學經濟系余德培教授用3個月時間做的實證研究,當時透過各個直銷組織管道發出去大約1萬份問卷,這份研究調查報告引起了各大媒體的報導,造成轟動。 第二天,台灣兩大平面媒體《聯合報》、《中國時報》幾乎用了整個版面報導了這個資訊。這是直銷行業在台灣的第一個媒體重大事件,這也是《直銷世紀》創刊時一個成功的媒體行銷計畫。 《直銷世紀》可說是台灣雜誌出版界的奇葩,創辦初期並不為人看好,也沒有人想到這本雜誌能夠屹立不搖30年。在創辦的那個年頭,正是台灣雜誌創刊發行的蓬勃之時,各式各樣的雜誌佈滿了書報攤,各個書店也專闢了空間做為雜誌陳列區。經過了30年,99%的雜誌都停刊了,《直銷世紀》成為雜誌界的少數孤獨老人,盼顧四周,回味歷史,我想分享一下關於雜誌創辦的過程。 1991年,我在《商業周刊》擔任商周顧問公司總經理,期間商周承辦了一個直銷行業的系列講座廣宣活動,接頭的是直銷協會秘書長林訓民,讓我近距離地和直銷行業人士溝通,也讓我回想起1989年承辦「國家品質月」時雙鶴公司的驚人動員能力。直銷這種新型態的商業模式,深入我心,讓我十分折服。 1992年,我離開商周集團,要自行創業。時值公平交易法實施,加之當時「分眾」的時代方興未艾,於是我選擇了直銷這個小眾市場,開展我的「傳智媒體顧問公司」。 1992下半年,我開始籌備《直銷世紀》雜誌,在籌備過程中,我去找研究所的恩師黃俊英老師指導。黃俊英老師時任國立中山大學教務長,和當時的公平會主委王志剛都是我在政治大學企管研究所的老師,黃老師在《直銷世紀》雜誌創刊的那幾年為整個行業做了很多事,他籌組了「中華民國直銷市場發展學會」,推動各大專院校針對直銷行業進行學術論文的研究發表,舉辦每年一度的直銷學術論文發表會。後來黃老師去高雄市擔任副市長,我偶爾去看他,他很開心地帶我去爬高雄壽山,完全沒有官架子。 第一個大規模學習活動——傳銷大學 1995年,直銷行業在大陸進入了暴漲期,短短3年在大陸掀起了驚天巨浪,這段期間也是台灣直銷行業對大陸影響最為巨大的時期,在1996年由國家工商行政管理局頒發的40張多層次直銷牌照中,至少有1/3以上的公司,聘請台灣來的培訓老師,或是由台灣人才來負責操盤。可惜好景不常,1998年4月,國務院一刀切,把傳銷停了。從此,「傳銷」這兩個字在大陸背上了惡名,而台灣直銷行業對大陸的影響力也自此慢慢降低。 儘管外部環境對於直銷的發展不利,但是台灣直銷行業卻在1999年迎來了一次空前大團結。在《直銷世紀》雜誌的策劃下,由公平會擔任指導單位,由前總統府資政吳伯雄先生擔任榮譽主席,直銷協會與12家直銷同業擔任共同主辦單位,約百家直銷同業共同參與的《直銷大學》活動盛大展開,每個月分別在台北市、台中市、高雄市舉辦為期一天的直銷行業學習日。 課程內容分為三個部分:社會學習、專業學習、行業學習。社會學習的師資延攬了社會各界意見領袖,包括大學校長、教授,民意代表、政府官員;專業學習的師資延攬了教育培訓各個領域的知名講師;行業學習則邀請直銷同業先進來現身說法。 一年活動期間參與的直銷人員超過3萬人次,參與的師資達到100多人,加上直銷大學的造勢活動,電視、報紙、雜誌的持續報導超過數百則,對於直銷行業形象的提升有重大幫助,間接也引起學術界的重視,往後幾年陸續有好幾個大專院校開設多層次傳銷的通識教育課程。 傳銷世紀更名為直銷世紀 《傳銷世紀》從2000年元月號改名《直銷世紀》,而「傳銷大學」也從第二屆改名「直銷大學」,這個背景因素是我聽取了當時台灣安麗公司總經理劉明雄的建議。劉明雄和我私下交流分享他的觀點:一方面是直銷的定義範圍更寬廣一些,一方面是根據安麗公司的研判,1998年中國大陸一刀切之後,「傳銷」有可能被污名化,不利於《傳銷世紀》的相關業務往大陸發展。 2000年之後,台灣直銷行業進入相對的平穩期,行業年度產值變化不大。台灣本土直銷公司因為切斷了往大陸發展這條臍帶,走向國際化也困難重重。台灣直銷行業的本土化只剩下一個關鍵問題,就是缺乏一個代表行業整體的共同組織,簡單來說就是「傳銷公會」。在2000年之後的15年期間裡,經過兩度的努力,終於在多方支持之下,「中華民國多層次傳銷商業同業公會」於2014年成立了,要感謝很多人,在此不一一贅述。 30年歲月,無數的面龐,無數的春去秋來,無盡的歡笑淚水,無數的希望掙扎,直銷這條道路譜寫了眾人的悲歡歲月,這一切都是命運的安排,同行在這條道路上,除了相互扶持,相互鼓勵,別無他擇。   而我個人從36歲投身直銷行業,迄今也60有餘,不揣淺陋,分享個人有限視野,對於台灣直銷行業依然充滿情感。江山代有人才出,期許台灣的直銷舞台在各方菁英參與下更加亮麗。最後,向40年來曾在台灣直銷舞台演出過的先進與朋友們致上個人最深的敬意。  
    發行人語

    【發行人的話】「有政府,請安心」 只贏了半場

    對於新冠病毒的防疫成功,幾乎成為2020年民進黨執政最自滿的案例,在整整一年的期間裡,上班族每天從收音機頻道裡都會聽到指揮中心的宣傳廣告:「有政府,請安心」,我十分佩服不知道是哪家廣告公司幫民進黨政府想出這麼好的廣告詞。 也正因為如此,大家都相信民進黨已經做好了完全的準備,尤其是指揮官陳時中在記者會面對媒體提問的充滿自信,對於任何專家或不知趣的前朝官員提出的不同意見,當即反駁排斥,民進黨隨後發動網軍再羞辱一番,原因無他,這麼好的政績豈容他人染指。 不過,這個「決戰於境外」的策略,卻因為某民進黨立委施壓指揮中心,將國際航班飛機駕駛員的隔離檢疫時間從14天縮短為3天(+11天的自主管理只是表面文章),造成了防疫的破口,此其一也。 另外,指揮中心堅持只做「疫調」不做「社區採檢」的政策,是建立在假設從邊境採檢、隔離旅館、居家自主管理都能夠完美控管的情況下,才能奏效。一旦出現本土傳播的破口,就前功盡棄了。過去一年來,始終有台灣出境的零星個案在他國被檢驗為陽性,指揮中心也都是避重就輕地帶過。 5月中旬開始,台灣的防堵政策出現了破口,疫情急轉直下,引起了全球媒體的關注,這才讓國人從自我感覺良好的夢境中覺醒過來,原來民進黨只贏了上半場。而我更擔心的是下半場怎麼打? 新冠疫情在全球發展至今已經正式進入下半場,誰能夠率先重啟國門,誰才是這次疫情的贏家。就算台灣的疫情沒有擴散開來,當全世界主要國家在今年下半年陸續完成群體免疫的疫苗施打率時,台灣就會面臨嚴峻的考驗,國際上的雙向開放輪不到台灣。 回顧2003年的SARS風暴,台灣受到重創,和此次新冠病毒不同的是,SARS來襲像是強烈颱風,受感染者發病迅速、病情嚴重、致死率高,相對容易發現與隔離,疫情在全球擴散半年即被控制,台灣是最後一個被世界衛生組織宣佈自SARS感染疫區除名的地區,損失慘重,希望這次我們不要再落入後段班。 指揮中心今年初表示,我們已經採購了1000萬劑+500萬劑的疫苗,3月到貨、6月開打。到目前為止,實際到貨41萬劑,已經跳票了好幾次。民進黨一開始就堵死了退路,指揮中心對於大陸疫苗直指「品質不值得信任,沒信心」,但是今年5月,大陸的疫苗已經通過了世界衛生組織的認可。   民進黨把前途全賭在美國身上,對於大陸的善意一概以「統戰」視之。台灣的疫苗連三期臨床都沒有做,陳時中也敢預告8月可能會採用。問題是,這樣的疫苗國際會承認嗎?到時候施打國產疫苗的老百姓連日本都進不了,看看民進黨怎麼說?  
    發行人語

    【發行人的話】為什麼台灣中小企業的經濟奇蹟一去不返?

    前一陣子美國CIA公佈了一份統計資料,2021年全球的生育率排名台灣落居最後一名,同時台灣的人口總數也將持續負成長,到了2050年,台灣總人口將不足2000萬人。 據此,我上網查詢「行政院國家發展委員會」的一些相關統計資料,從長期的人口資料來看,今日的台灣和我20歲時候的台灣確實「大不相同」。1980年我從大學畢業的時候,台灣19歲以下的人口占比是45%,65歲以上的老年人口不到5%;對照於當前的情況,2020年我國19歲以下的人口占比只有17.5%,65歲以上的老年人口則增加到了16.1%。台灣進入高齡社會已是必然的態勢。 回顧80年代,當時台灣的整體氛圍是要成為亞洲四條小龍之首,社會各領域充滿了學習的氛圍,台灣要從亞細亞的孤兒走出去,台灣要積極開展國際貿易,要技術引進;殷殷學子以出國留學為目標,上上下下都一致期待也相信台灣的「明天會更好」。 彼時海峽對岸也經歷了滔天巨浪的變化,文革結束,78年代各大專院校恢復了高考,80年代從南到北展開了改革開放,90年代各大國營企業面臨了下崗潮,89年遭遇天安門事變……中國在經歷了這麼多的重大挑戰,並沒有出現西方世界預期或期待的動亂局面,相反的,在經濟、政治、軍事、外交上,成為西方不得不面對的「競爭對手」。 國際社會是現實的,要不是過去40年台灣民間中小企業老闆的打拼,以世界為家,哪有今日台灣的小康社會?要不是李國鼎、孫運璿、趙耀東那一代的清廉官員為台灣創辦了工研院,延攬張忠謀返台擔任院長,之後又創辦了台積電,以今日的美中之爭,哪有台灣的立足之地? 台灣的護國神山從來都不是政黨,而是民間的力量。台灣老百姓要往哪裡走,也不是執政黨說了算。 一般而言,30歲到45歲是就業人口的創業黃金時段,台灣在70年代到90年代時期,30歲到45歲的人口分佈是台灣的主力,加上當時的社會氛圍充滿了危機意識和向上努力的決心。 而今,台灣的青年勞動人口中,有50萬人是外籍勞力,再加上50萬名外籍新娘及26萬名社福移工,約占同年齡層勞動人口的1/3。而台灣當前的社會氛圍偏向休閒旅遊,網路言論偏向自我感覺良好,「有政府,請安心」成為執政黨對內鋪天蓋地的宣傳廣告。 台灣股市靠著護國神山一路狂飆,老百姓欠缺居安思危之心,殊不知高房價、低薪、勞動力短缺、創業家精神不再,正一步步蠶食著台灣的未來,凡此種種,令人擔憂,也不禁感嘆:為什麼台灣中小企業的經濟奇蹟一去不返?  
    發行人語

    【發行人的話】對於兩岸春暖花開的期待

    過了春分,一年的節氣就告別了寒冬,逐漸進入了暮春三月、江南草長的時節。早晨的陽光一天比一天更早灑進窗臺,庭園的小鳥更在黎明時刻就開始唱起歌來,擾人清夢。 曾經有15個年頭,我和100多萬名台灣同胞一樣,為了事業與生計往來兩岸之間。拜新冠疫情之賜,從去年2月起,我就待在台灣沒再出境。以往每個月至少往返大陸兩趟,清晨時光經常是在前往機場的路上,看著窗外的景致也反映了當時不同的心情……清晨中桃園八德池塘和田野,伴著淡淡的離家的不捨;若窗外是冰天雪地白茫茫一片,則心情就如進行曲般興奮,充滿了期待返家的急迫感。 今年農曆春節期間,我身邊的朋友少了一些,原因是大部分在大陸工作的朋友,返鄉之路萬分艱辛,都選擇了留在大陸過年。根據統計,今年農曆春節返台人數不到往年的20%,台商返台過年的總人數只有2萬人左右,不似往年春節前後熱熱鬧鬧的10幾萬人返台熱潮。 事實上,台灣約有200萬人口處於大陸與台灣的共同生活圈,其中包括在大陸做生意、就業人員及其眷屬。我也曾經是其中一份子。 雖然疫情影響了全世界的經濟發展,不過2020年全年兩岸進出口貿易額為2608.1億美元,同比增長14.3%,資料顯示,兩岸經貿在疫情下的依存度不降反升。 其中,大陸對台出口601.4億美元,同比增長9.1%;大陸自台進口2006.6億美元,同比增長16.0%。對外貿易是台灣經濟的命脈,也是1960~2000年台灣創造40年經濟奇蹟的基礎。 海峽兩岸基於血緣、人脈、文化、語言、地理位置、歷史牽絆等諸多因素,對於台灣一般小老百姓而言,除了留在台灣本島打拼,一旦想離鄉背井、出外謀生,大陸是最便利的選擇,也是機會最多的地方。日本、南韓雖然離台灣很近,但是沒有語言能力、特殊技能或資金背景的人,根本無法到當地謀生。 兩岸的關係這兩年降到了冰點,加上疫情的阻隔,人員往來不便,彼此的隔閡更大。台灣目前的政治氛圍幾乎是逢中必反,媒體也愈來愈不客觀地探討兩岸交流往來,甚至未來統合的可能性。 然而,多數在大陸工作的台灣人,若放棄了當地的工作機會,回到台灣不容易再找到相對滿意的工作,這是就業市場的自然供需規律。印尼人因為種族、語言、宗教、地理位置因素,搭上小船就能夠前往馬來西亞打工;中南美洲、墨西哥人懷著美國淘金夢,想盡辦法偷渡也要入境美國。 台灣和大陸之間,過去30年的經濟發展有相互支持的共生關係,不論主政者是什麼想法,老百姓要的是生存和發展,哪邊機會好就去那邊。期待兩岸春暖花開再度來到。
    顯示更多
    • 關於我們

    • 企業願景

    • 講師團隊

    • 培訓課程介紹

    • 顧問服務介紹

    • 廣告媒體合作

    • 服務條款

    • 隱私權聲明

    付款方式

    傳智國際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台北市中正區博愛路9號4樓
    電話:886-2-2368-4498
    傳真:886-2-2718-8883
    Email:group@brainet.com.tw
    © dscentury.com
    Processing

    變更密碼提醒


    您已經超過1年沒有變更密碼,請您輸入新密碼以保障您的帳戶安全

    出版使用條款變更通知


    我們更新了出版使用條款,詳情請參閱出版交易委刊費用段落相關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