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oose language
English 日本語 한국어 ไทย 繁體中文 简体中文

直銷世紀
Log In Cart
分類
    返回
    分類
    • 首頁

    • 編輯特選文章

    • 直銷動態

    • 市場調查報告

    • 館藏查詢

    • 我與直銷世紀

    • 課程報名

    • 直銷書城

    • 閱讀頻道

    返回
    編輯特選文章
    • 發行人的話

    • 編輯手記

    • 專題觀點

    • 實戰學院

    • 直銷生活

    返回
    直銷動態
    • 產業訊息

    • 業界人物

    • 直銷心故事

    • 精彩人物

    • 直銷黑馬

    • 廣編企劃

    返回
    市場調查報告
    • 最新年度市場排行

    • 早年市場排行調查

    返回
    館藏查詢
    • 直銷學術

    • 法規講義

    返回
    直銷書城
    • 直銷世紀雜誌

      直銷世紀雜誌
      • 2023年度發燒版

      • 2022年度發燒版

      • 2021年度發燒版

      • 2020年度發燒版

      • 2019年度發燒版

      • 2018年度發燒版

      • 2017年度發燒版

      • 2016年度發燒版

      • 2015年度發燒版

      • 2014年度發燒版

      • 2013年度發燒版

    • 系列叢書

      系列叢書
      • 保健系列

      • 實戰系列

      • 激勵系列

      • 人物系列

      • 人文生活系列

      • 商業理財系列

      • 醫學系列

    • Home

    • Favorite

    • Account

    More
    1. Home
    2. 編輯特選文章
    3. 編輯手記

    編輯手記

    最多人看
    1. 【直銷人的多重宇宙】彎下腰聽年輕人聲音 萊威蘇民淩 讓他們長得跟大樹一樣高

    2. 【直銷心故事】 換個講台繼續教 丞燕 楊雪桂 77歲還沒空想退休

    3. 【直銷人的多重宇宙】接住年輕靈魂的缺口 艾多美馬正育 願做直銷路上的那道光

    4. 【健康生活】不只增强性功能 西醫壯陽藥治療心血管疾病同樣給力

    5. 【焦點新聞】 中國市場監管總局發佈《直銷管理條例》修訂立法調研

    6. 【女人心勢力】你是在溝通,還是在唱獨角戲?

    7. 【數字揭真相】如果現在擁有1000萬美金,你還會選擇繼續工作嗎?

    8. 因著十架上的愛 義大利籍神父 呂若瑟 奉獻台灣的心不輸在地人

    9. 【九型人格】說服對方的關鍵力 與核心價值觀的對話(下)

    10. 【原來如此】流行竟是復古 手指愛心原來60年前就有了

    編輯手記

    【編輯手記】直銷,怎麼了嗎?

    最近拜訪一位直銷公司老闆,言談間,他無奈地表示:「現在什麼不多,酸民最多。」想想確實如此,只要一上網,不管逛到哪一版,看的是社群貼文、新聞或論壇,在下方留言區總會有一串酸言酸語,有酸得恰到好處引人莞爾的,也有為酸而酸讓人反胃的。 網路成了酸民肆虐的場域,只需辦一個虛擬的個人帳號,就可以匿名發表、大鳴大放,遇到志同道合的酸友,還能集結起來帶出風向,用不尊重的言語恣意抨擊批評,對苦主進行一場「網路霸凌」。 這位老闆苦笑說:「在網路上被酸,有時也不見得是壞事,表示你還有一點討論價值。」有人說「千金難買好酸民」,對立方的論點某種程度可以幫助自己看到盲點,逼自己重新審視遭受議論的地方,籌思調整改善之道。 但有時,你遇到的不是酸,是毒;比酸民更辣毒的網軍,不再是刺激你、讓你不爽而已,而是在暗處開槍,要你一槍斃命。他們或使用與內容主旨不相符、誇張聳動的標題、影像、圖說來撰寫訊息;或將曾經真實發生的內容、圖片或影片,置入在新的或不同的情境裡,使閱聽人誤以為它們是同一件事;或者偽裝自己是某特定人物發言;或是發佈假訊息,捏造出毫無事實根據的內容。 沒隔幾天,這位老闆真的笑不出來了,因為他遇上了無良網軍,用上述方法惡搞他,對公司進行嚴重誹謗,讓會員一陣錯愕。當然,類似事件在網路國度多了去,也有雷聲大雨點小的,或有正義之士路見不平發起聲援、瞬間扭轉情勢的;但不幸的是,當「直銷」和「詐騙」兩個詞連在一起,就會讓人不明就裡地信以為真,沒有人願意站出來應援。 直銷,怎麼了嗎?這個年營業額超過千億、在台灣兢兢業業了40年的產業,為什麼至今還像個小媳婦,被欺負了只能在暗地裡哭泣,沒有人為她主持公道,甚至讓她求助無門?這個家裡,沒大人了嗎? 有人說,網軍是這個時代最大之惡。誠然,躲在暗處的小人很難對付,但不挺身自衛,就是一直被當軟土深掘。直銷繳的稅沒有比較少,直銷幫的人也不比其他產業少,讓「直銷」和「詐騙」脫軌,讓網軍沒有見縫插針的空間,所有和直銷有關的單位和個人都有責任,否則連酸民都不如了。 訂購9月號《直銷世紀》雜誌:https://www.dscentury.com/magazine/380781
    編輯手記

    你蓋的是教堂還是夢想

    文/常子蘭 許多人應該都聽過「三個砌磚工人」的故事,故事背景是在歐洲小鎮的一個教堂建築工地。神父來到工地,看到三個正在堆磚頭的工人,他問第一個工人:「你在做什麼?」 工人看了看神父,不耐煩地說:「你沒看見我在堆磚頭嗎?」 神父頓了一下,往前走去問第二個工人:「你在做什麼?」 這位工人回答:「我在賺錢養家。」 神父聽了點點頭,再走向第三個工人問:「你在做什麼?」 第三個工人抬起頭看著藍天:「我在蓋一座將流傳後世的大教堂!」 看見他們的不同了嗎?第一個人將工作當成作業,單調重複地做著,莫可奈何卻也只能接受;第二個人認為工作是為了餬口,不得不為,但如果有更好的選擇,應會另謀他就;第三個人對工作充滿熱忱,不只樂在工作,更因著使命,看見工作的願景與價值,讓自己的所作所為也顯得意義不凡。 這三個工人的工作性質明明一樣,但是從工作中獲得的成就感和滿足感卻完全不同。第一個人知道堆的是磚頭,但和教堂沒有連結;第二個人知道蓋的是教堂,但和自己沒有關聯;第三個人知道自己在堆磚頭,參與了蓋教堂的盛事。 觀察直銷產業這麼多年,這三種人都見過不少,第一種人厭世,做得心不甘情不願;第二種人苟活,做得有一搭沒一搭;只有第三種人,看見自己投入這份事業的意義與價值(蓋一座教堂),才有可能在這份事業裡贏得尊榮與自在(那座流傳後世的教堂,有一面牆是我砌的,因為我的參與,它才可以順利建成)。 在直銷產業,也有許多企業創辦人念茲在茲,要蓋一座專屬於企業的聖殿,讓所有事業上的家人有一個可以汲取能量、獲取溫暖的地方。然而,直銷企業總部和一般事業總部極大不同,一般事業總部通常只有理性的業務和行政機制,而對直銷事業來說,企業總部猶如所有會員夥伴的精神堡壘和信仰中心,肩負著傳遞企業理念與品牌形象,以及連結夥伴感情的任務。在這個殿堂裡,不僅有企業最高的期待與最真的誓言,更有夥伴最深的寄託和最大的盼望。 這一期,我們走訪了幾個企業總部,各有不同亮點,但都如實展現了企業的實力與經營的誠意。一家直銷企業值不值得託付,走一趟企業總部,就了然於胸了。本期專題報導「大總部  營業中」只是開端,未來我們會開闢「大總部巡禮」專欄,繼續帶領讀者探訪總部,探索企業的故事。 購買368期8月號雜誌:https://www.dscentury.com/magazine/374213
    編輯手記

    #Me Too

    Me Too運動最近在台灣猶如野火燎原,燒遍演藝圈、政治圈、新聞界、學術界……一個接著一個驚天爆料,一個接著一個人設翻車,每個性騷擾事件被高度關注的時間不超過3天,馬上有新的戲碼吸走吃瓜群眾的眼球,這態勢彷彿新冠疫情一般,不知何時才是個盡頭。 說起Me Too運動,最早要追溯到2006年,人權專家伯克(Tarana Burke)在社群媒體Myspace用me too(我也是)一詞,提高人們對女性所受暴力和虐待的認識。2017年10月,me too運動風起雲湧,《紐約時報》發表文章,揭露數十年來,美國影視大亨溫斯坦(Harvey Weinstein)的性騷擾惡行。接著,在美國演員米蘭諾(Alyssa Milano)號召下,許多女性在社群媒體上以「#Me Too」分享她們遭到不當對待的經歷。 Me Too運動為受害者提供了一個超越恐懼和羞愧的機會,有些人選擇此刻說出真相,是因為有人支持理解,所以讓他們勇於面對;有些人則是因為看到別人先發聲,壯了自己的膽,所以敢於跟進。 其實除開Me Too運動,許多人也都有這樣的心理:當對於自己要做的事或者正在做的事沒有十足的信念和把握、又或者擔心會被說長論短、不受肯定時,通常會選擇保持沉默、保持距離,直到有人喊1,自己才跟著+1。 在《艾多美DNA》這本書裡,艾多美董事長朴韓吉說了一段往事:有一次,他參加兒子高中的家長會,導師問到家長職業,他竟不敢說出「直銷」二字,因為擔心普世對直銷的偏見會對兒子造成不利。事後,他為自己的怯懦感到羞愧,明明熱愛直銷,卻未能大方表態,自此便立下心願要把直銷變成讓人覺得驕傲的職業。 直銷在台灣發展40多年了,整體營業額已超過1068億台幣,直銷商人數更是超過360萬,但有多少人到現在還不敢在非直銷聚會場合表明身分,大聲說:「我在做直銷,我們公司是XXX!」,甚至連me too都說不出口?為什麼到現在「直銷」二字還讓人羞於啟齒,還讓人亟欲切割? 我們喊了30年:「直銷人你為什麼不生氣!」為什麼看著直銷被貶抑卻默不作聲,任由直銷被曲解卻無能捍衛?此刻,我們更想說:「直銷人你為什麼不爭氣!」明明知道直銷會被另眼看待、放大檢視,為什麼不謹言慎行,而要做出被討厭的事?30年來,《直銷世紀》報導過數百位行業菁英,足為榜樣,有為者亦若是,好不好你也Me Too,向成功者看齊,不要再讓親痛仇快了!
    編輯手記

    【編輯手記】聊出感情誰負責?

    聊出感情誰負責? 2022年11月,美國人工智慧公司OpenAI推出ChatGPT,隨著這款橫空出世的聊天機器人誕生,如何駕馭生成式AI、哪些工作會被進化的機器人取代,成了這陣子的熱門話題。 相較於一般搜尋引擎(如谷歌大神google),主要是按照我們輸入的各種關鍵字,從網海中撈出相關資料,再由我們自己篩選、自我閱讀、自行整理;生成式AI則是服務到底,不僅幫你找資料,還幫你讀資料,再交出整理好的結果,就像隨身秘書一樣。其實從早年的科幻電影中,我們早已預期,AI人工智慧時代終將來臨,只是當這一刻真的如此靠近,還是讓我們在好奇中忐忑。 以前的聊天機器人(如SIRI)事實上不太會聊天,它們聽指令辦事,提供選單式服務,無法解決超出資料庫的問題。現在的生成式AI,平均智商約83,對話能力是從大量資料中自行學習而來,問它任何事,都能給出有模有樣的回答,只是不保證正確。根據我和它對話的經驗,它就是很有自信地在胡說八道。 從使用者角度來看,人腦還是決定機器腦表現的關鍵。AI擅於根據既有、蒐集整理,不能無中生有、創意發想;AI目前還停留在生成資料階段,無法生成情感。像1999年由已故影星羅賓威廉斯主演的《變人》,機器人與主人一家發展出超乎預期的感情糾葛,或者2001年由史蒂芬史匹柏執導的《A.I.人工智慧》,片中機器男孩因為被主人冷落丟棄,決定出發尋找存在的意義,這樣的情感和情緒現在的機器人還不會有。 在《變人》中,機器人心裡苦,但沒法流眼淚,在現實生活中,機器人也不能幫你擦眼淚(體貼疼惜的那種擦法),舉凡與人相關的思想和行為模式,AI仍力有未逮,例如企圖心、心靈成長、團隊合作等。人在理性能力上也許會輸給電腦,但在情感能力上,目前還有優勢。 所以,在許多事務性工作可以由機器人代勞的當下,我們更該著力發揮的是情感能力的優勢——深度溝通、關懷送抱、同情安慰、傾聽陪伴、熱情分享、多方交流……而這些不正好都是直銷人的特質或者應該養成的習慣嗎? 我們不要跟AI比速度,我們要展現的是AI所沒有的溫度。有人說,不要怕被機器人取代,只要你不活得像機器就不會被取代。我想把這句話改成:不要怕被聊天機器人取代,只要你別跟機器人一樣不會走心。看完這一期的ChatGPT特別企畫,你應該更有感。
    編輯手記

    【編輯手記】玩具可以不只是玩具

    玩具可以不只是玩具 中央印字頭、壓紙捲筒、可滑動的滑動架,以及連接滑動架的按鍵,將「真的」紙張放進壓紙捲筒,按壓按鍵,會發出和操作真的打字機時一樣的聲音,頓時讓我懷舊思緒爆棚,想起大四時每週五為了隔天一早殷允芃老師的新聞英文報告,跟兄弟牌打字機奮戰的無盡夜晚。這是女兒的新「玩具」——樂高打字機。 沒多久,她又有新歡入手。粉藍色的偉士牌摩托車,有單側固定的前輪、2個座位、可拆卸的引擎蓋和引擎、可轉動的龍頭、可立的中柱,還有許多畫龍點睛的細節,包括偉士牌標誌、經典1960年代義大利車牌、安全帽與裝有花束的配件籃,連備胎都備好著,忠實還原各種特色,不放過任何細節,讓我不禁又懷舊起來,想起電影《羅馬假期》中,奧黛麗赫本載著葛雷葛萊畢克在街上驚險穿梭的畫面。 提到樂高,我們會想到的關鍵詞不外乎:積木,小孩玩具、方圓模塊、組裝,但事實上發展至今,玩(迷)樂高的年齡層,已經從3歲拉高到99歲,男女老少都能樂在其中,特定系列組合不僅小孩玩不了,價位更高達5位數。 你很難想像,在電競遊戲霸佔了大人小孩休閒時間的時代,這家90歲老企業,不僅挺過1998年的咬合專利到期(任何人都可以製造、販售和樂高一樣的積木,導致市場上出現低價品競爭)、2003年的破產邊緣(2000年後互動式電腦遊戲興起,吸走了一大票小孩),在金融海嘯後的2008到2010年,樂高獲利成長甚至比蘋果電腦還高,並且在疫情肆虐的2021年再創營收高峰。 事實上,在危急存亡之秋,樂高也嘗試過積木以外的業務,做過電玩、電影、電視,做到把企業送急診。最後他們想通了一件事:樂高迷人之處在於「變化」,擁有超過3700種磚型模塊,僅用6塊相同顏色的積木,就可以創造出9億種組合;然而它持續迷人之處卻在於「不變」,聚焦積木開發,產品回歸積木本身,守住核心經典,讓玩具比你想像的玩具更好玩,樂高就可以樂到最後。 但樂高真的可以放心地一路樂下去嗎?現任樂高集團執行主席納斯托普(Jørgen Vig Knudstorp)說:「比起預測未來,重新檢討自己的存在意義才是必要之事。然後以它為出發點,建立配合變化的戰略,這才是避開創新的兩難(往更高或更低市場走)的唯一方法。」企業不論新舊,黑馬或是千里馬,這句話都值得深思。 (一轉身,我們家又多了一個新擺設——哈利波特的霍格華茲特快車。)
    編輯手記

    假消息 真新聞

    2月15日情人節剛過,就傳來令人震驚的消息——4、5年級女生年輕時的夢中情人劉文正,因心肌梗塞離世。由於消息來源是這位第一代男神退隱30年來少數有聯繫的前經紀人,因此一般認為有其可信度,更何況沒有人會拿生死大事開玩笑,無端把別人說死,罪過可大了。 沒想到這死訊還真是烏龍一場,爆料者隔天就改口,其實是劉文正不想再被人打擾,因此故意釋出死亡訊息,斬斷所有人的懸念。偶像死而復生,搞得友人和粉絲心情尷尬又複雜,有人說自己白哭了一整夜,有人聽了一整夜他的歌,還有人幹話:「耶穌死後三天復活,巨星一天就復活了!」 巨星就是巨星,從驟然離世到死而復生,都燒出討論熱度,根據《KEYPO大數據關鍵引擎》輿情分析系統觀察,有關劉文正的網路聲量在15日就創下超過18,381筆討論。而隨著烏龍死訊反轉,網路上討論熱度不減反增,讓原本感到惋惜的網友轉為驚訝,又掀起另一波討論,16日累積聲量直接飆破兩倍,來到40,925筆。 事實上,30年來,劉文正傳出死訊不只一回,之前多半由前經紀人代為闢謠澄清,本尊堅不露面,由人說生道死。而演藝圈被人用嘴巴賜死的,也不只他一人,差別在於,別人會現身打臉造謠者,男神則是惜聲惜影,繼續神隱,也因此引來更多的繪聲繪影,假訊息滿天飛。 從這個事件也可以看出,在自媒體如雨後春筍的時代,媒體的競爭環境更加激烈,造成各家媒體草木皆兵,稍有風吹草動就搶快訊爭獨家。劉文正的死訊傳成這樣,媒體有一定的責任,如果能讓報導的板機審慎地叩下,這顆子彈就可以「等一下」、「慢一點」,也就能適當轉彎,避免誤殺。 但反過來想,整個事件的主角就沒有責任嗎?是生是死,只有他自己說了算,如果他願意透過任何方式,止息這則假消息,也就不會搞得媒體捕風捉影,閱聽大眾真假莫辨。 愈是隱諱,愈多揣測,傷了粉絲,苦了自己。粉碎謠言、止息爆料最好的方法就是開誠布公、直面真相,社會事件如此,企業經營何嘗不是如此?與其搞神秘惹臆測,何不光明磊落、揭露訊息。再次感謝本期配合回覆問卷,提供營業訊息的直銷事業。
    顯示更多
    • 關於我們

    • 企業願景

    • 講師團隊

    • 培訓課程介紹

    • 顧問服務介紹

    • 廣告媒體合作

    • 服務條款

    • 隱私權聲明

    付款方式

    傳智國際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台北市中正區博愛路9號4樓
    電話:886-2-2368-4498
    傳真:886-2-2718-8883
    Email:group@brainet.com.tw
    © dscentury.com
    Processing

    變更密碼提醒


    您已經超過1年沒有變更密碼,請您輸入新密碼以保障您的帳戶安全

    出版使用條款變更通知


    我們更新了出版使用條款,詳情請參閱出版交易委刊費用段落相關說明